從《我討厭的10種好人》談其實我想發的是討厭卡而不是好人卡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作者中島義道,是一位研究康德哲學的日本哲學家,這本《我討厭的10種好人》,羅列10種一般我們以為是好人的人,倒不是說是10種罪人,而是一方覺得好,一方覺得不好的人。分別如下:1.笑容不絕的人、2.不忘心存感激的人、3.喜歡看大家喜悅表情的人、4.總是以積極態度生活的人、5.對自己的工作「為榮」的人、6.重視「黑白分明」的人、7.一有爭執就想立刻阻止的人、8.不清楚交代事物的人、9.會說「因為我笨呀」的人、10認為「我的人生沒有遺憾」的人。當然,中島討厭的人其實不只這10種,只是這10種比較常見或者大家普遍會默默忍受下去的人。


這本書有趣的地方是,不斷的提醒著我們,生活上有很多細節是很矛盾的,但是我們卻會一廂情願的接受或者給予他人如此怎這般的感受。例如:便利商店服務人員說出歡迎光臨或謝謝光臨的時候,服務人員隨口、反射性的說出歡迎、謝謝,對於消費者而言,已經感到無感與喪失了原本歡迎、謝謝背後由衷的情感,只剩下一句口號,那這還有什麼意義呢?消費者既不會感到被歡迎、被感謝,服務人員也不會感到歡迎、感謝。再退一步想,服務業為什麼一定要以客為尊、為客是從呢?這是個自由經濟的社會,假如A提供的內容不符合我的需求,我還有其他B、C、D……等的選項,為什麼非得客制化的配合某位客人呢?


我記得在大學的時候,有一次去吃一家麻辣燙,通常我都點中辣,那一次的中辣特別的辣,辣到後來還請老闆加湯稀釋才嗑完,我說:「老闆,為什麼中辣這麼辣?」老闆:「上次有位客人表示中辣不辣,所以我就把中辣變辣一點……」。這反映了兩點:第一,老闆很重視每一位客人的意見,也願意配合每一位客人作調整。但是何必呢?喜歡這一味的人自然會來,不喜歡這一味的人強要他來,他也待不久。第二,當中辣不再是中辣,而變成大辣時,老闆等於放棄了適合中辣的客人。這與第一點反而成為了衝突。


又例如:當親朋好友送我禮物或賀年卡,即便我不喜歡這個禮物,或者我對於對方暗示著的情感需要有回應而感到麻煩或是一種負擔時,我如何省去這樣的麻煩呢?首先,是一定要讓他者清楚知道當事者真正的想法,他者接不接受是另外一回事,至少清楚知道我是一個怎樣的人。第二,他者不應該有當事者應該如何如何等一廂情願的想像。我付出多少,並不是期望要有馬上可見的收穫,例如:我今天捐款給某基金會,我所能得到的,就只是我從我內心開始「想」捐款,到實際去捐款的過程,之間所帶給我內心付出的成就感與被需要的存在感,這些就夠了。而不是一定要基金會回函感謝狀或者公開表揚,這些都是多餘的,這些根本不是我會捐款的理由。如果有些人真的是需要掌聲才有動力踏出下一步,我認為,這些人應該學會自足,而不是不切實際的期望他者應該給予什麼樣的反饋。


這本書我學到不要對一個「片斷」,作出過多的解釋、超過這個片斷所能夠表示的範圍。書裡提到一個很極端的例子,在「第七章,一有爭執就想立刻阻止的人」,中島認為,打女人真的是那麼壞的事嗎?先不說打在手裡痛在心裡這種當事人自以為是的話,作者所要表達的是,過往的傳統價值(男人不該打女人),到了當代,一方面比男人強的女人變多了(生裡和心裡上的強),二方面女人更懂得如何保護自己以及爭取應有的權利。當男人感覺到有危險時,就算對方是女性,在正當防衛或緊急避難的前提之下,男人打女人是可以被允許的。


書中提到的這些案例,反映生活中充斥著許多的矛盾與框限,給我很大的反省是,第一,不管任何社會價值、傳統價值,其價值反映的僅止是某種狀態下的合理反應,並不必然適用所有可能性。第二,道德價值不可能無限上綱,道德的規範,也應該符合比例原則,在個別事件中被個別的檢視,例如:目前手機錄影很便利,在人手一機的時代,人人都成了記者,但是這產生的矛盾是,有時影片中的當事者與他者在當下都不覺得有問題或者都覺得是好的的時候,影片一上傳網路,經由公開的審視,反而變成了一件不道德甚至違法的事情,這就超過了、擴大解釋了道德的範圍。第三,人們所表現出來的態度與反應,有時候是不需要原因的、或者理所當然的,例如:當大部分的人認為積極主動、笑臉迎人等態度是好的,但其實態度好不好不僅止是當下他者反應出來的合不合裡或者當事人有沒有感到對方釋出的善意等等,而是,態度做為一種情感的表達方式,是屬於「個人」的,不應該有任何標準,例如:為什麼男兒有淚不輕彈?想哭的時候就哭呀,要不然上帝創造悲傷的感知給我是要我壓抑的嗎?


所以,對於我們習以為常的反應或者期望,當認真探討背後的理由時,也許會發現這之間還有很多模糊,等待個人去解釋的空間。例如:為什麼要委屈自己成就他人呢?為什麼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就比較偉大呢?倒不是說要推翻道德倫理,而是如何讓道德的模糊空間在現實中因個人的思考而被落實。

2016/4/30

    25會員
    563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你認為高中時所學的學科畢業後哪一科最先被學生放棄?數學?物理?化學?我認為是歷史。讓我們回想一下,國高中的歷史課都教了些什麼,歷史做為一門國高中生必修的學門,它的價值是什麼?而它的教學或者內容,是否達到以古鑑今的目的,啟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與重視的理由,並引導學生思考歷史做為還原過去曾有的選擇
    目前台灣刑法還存有死刑,但是要判死刑需要具備哪些必要條件呢?律師又該如何為其辯護呢?這本《與死刑拔河─死刑的辯護經驗與建議》是上個月在台北公共冊所書店,NGO團體舉辦的公民書展時買的,除了因為是廢死聯盟出版的、又剛好有特價之外,最讓我感興趣的,是法官到底需要依據哪些條件、證據,最後有「理由」
    人類學在研究什麼?研究人類的學問嗎?什麼是人類的學問呢?看了一下T大人類學系的大學部課表:政治學、哲學概論、法學緒論、社會學、普通生物學、普通心理學、世界史、人類學、語言學、考古學、田野實習與方法……等。看起來是跟人有關的學科都沾一點,但是專業必修科目以臺灣考古學、南島語族原住民文化及漢人社
    失控的正向思考,並不是說正向思考現在失控了,然後過去的正向思考並沒有失控,正向思考做為一種反映情緒的感知狀態,我想它是人的一種天性,畢竟,「相信」有希望的未來,總能讓我們活得更有意義、更能有些作為。 關於什麼是正向思考,我傾向將它定義為:「我相信」什麼。相信,有時候是一種一廂情願;有時候是一種生命
    治療有許多種,物理治療、語言治療、藝術治療等等,從昨天的分享中,我認為藝術治療是對於小朋友而言,相較於語言或物理等治療中是較為有效的方式。 為什麼要治療?因為我們從他的言行表達中感覺他「病了」,或許小朋友在語言表達上還不能夠那麼直白,或者語言某種程度上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所以藝術的方式不同於語
    你認為高中時所學的學科畢業後哪一科最先被學生放棄?數學?物理?化學?我認為是歷史。讓我們回想一下,國高中的歷史課都教了些什麼,歷史做為一門國高中生必修的學門,它的價值是什麼?而它的教學或者內容,是否達到以古鑑今的目的,啟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與重視的理由,並引導學生思考歷史做為還原過去曾有的選擇
    目前台灣刑法還存有死刑,但是要判死刑需要具備哪些必要條件呢?律師又該如何為其辯護呢?這本《與死刑拔河─死刑的辯護經驗與建議》是上個月在台北公共冊所書店,NGO團體舉辦的公民書展時買的,除了因為是廢死聯盟出版的、又剛好有特價之外,最讓我感興趣的,是法官到底需要依據哪些條件、證據,最後有「理由」
    人類學在研究什麼?研究人類的學問嗎?什麼是人類的學問呢?看了一下T大人類學系的大學部課表:政治學、哲學概論、法學緒論、社會學、普通生物學、普通心理學、世界史、人類學、語言學、考古學、田野實習與方法……等。看起來是跟人有關的學科都沾一點,但是專業必修科目以臺灣考古學、南島語族原住民文化及漢人社
    失控的正向思考,並不是說正向思考現在失控了,然後過去的正向思考並沒有失控,正向思考做為一種反映情緒的感知狀態,我想它是人的一種天性,畢竟,「相信」有希望的未來,總能讓我們活得更有意義、更能有些作為。 關於什麼是正向思考,我傾向將它定義為:「我相信」什麼。相信,有時候是一種一廂情願;有時候是一種生命
    治療有許多種,物理治療、語言治療、藝術治療等等,從昨天的分享中,我認為藝術治療是對於小朋友而言,相較於語言或物理等治療中是較為有效的方式。 為什麼要治療?因為我們從他的言行表達中感覺他「病了」,或許小朋友在語言表達上還不能夠那麼直白,或者語言某種程度上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所以藝術的方式不同於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精選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Thumbnail
    丁宣智老師是一位親切優秀的老師,他憑藉著多年的輔導經驗及專業知識,總是發自內心的對學生鼓勵與支持,成為了許多孩子心目中的良師益友。他的輔導方式獨具特色,專注提升學生的學習發展空間,丁宣智老師能夠看見孩子的潛力,透過激勵與引導將孩子的潛能激發,克服常見的學習障礙,包含:無效學習、缺乏學習動機、時間分配
    Thumbnail
    在許多現代職場電視劇中,我們偶爾會看到類似的橋段: 當主角或重要的角色工作得不開心,或被奸詐的同事或上司陷害時,他們都會非常霸氣地怒斥對方說:「現在我不幹了!不是你炒我魷魚,而是我炒你魷魚!」 在我還未踏入社會以前,會覺得這類情節非常爽,很替該角色感到解氣;然而當我踏入社會後,卻發現其實少有人真
    Thumbnail
    高夫曼(Erving Goffman)的劇場理論:「在群體的互動中,通過控制自己表現出來的樣貌,以求在一定的社會場景中給人們留下某種印象。社會行為就是一種表演,社會成員在社會舞台上小心翼翼地扮演自己的多種角色。」,對於生命的謊言與表演,這不僅是偶像的專利,更可以說這是人在社會當中所不可避免的常態。
    Thumbnail
    走出電影院的我腦海中一直浮現曾讀過的一句話:「我們所能討論的真實,本身從來就不是真實」,最初讀到《罪行》這本書時這句話讓我十分印象深刻,在看完《罪後真相》之後再度湧上心頭,咀嚼箇中滋味。
    Thumbnail
    加密研究員 The DeFi Edge 在他的 Twitter 發佈,他對 LUNA 崩盤的檢討文,並分享他從該事件中學到的十點教訓。
    Thumbnail
    在你生命中有沒有ㄧ位曾經對你而言很重要很重要,卻突然在某一天匆忙道別,或是再也不見的人呢?
    Thumbnail
    這兩週,「種族」成為美國內部動盪的議題,身分認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再度浮上檯面。於是,疫情被拋在腦後,大家紛紛走上街頭,從抗爭演變到洗劫。 「身分認同政治」是個非常厲害的策略,它可以很有技巧的使一個自由的個體,秒變為受害/加害群體裡的虛無流量。 一個從未被迫害、自由且身心健康
    Thumbnail
    從刑事案件的產生出發,接著以倒敘法的方式先看審判中可能產生的攻防,再回頭看偵查中檢警關係與偵查檢察官的任務、第一線偵查中最常發現的問題,最後探討現行司法實務的困境與司法改革重點 *本文原文於 2017-05-04 刊載於風傳媒:〈 吳忻穎觀點:讓我們從刑事訴訟及證據法則實務來務實的討論司法改革吧!〉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精選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Thumbnail
    丁宣智老師是一位親切優秀的老師,他憑藉著多年的輔導經驗及專業知識,總是發自內心的對學生鼓勵與支持,成為了許多孩子心目中的良師益友。他的輔導方式獨具特色,專注提升學生的學習發展空間,丁宣智老師能夠看見孩子的潛力,透過激勵與引導將孩子的潛能激發,克服常見的學習障礙,包含:無效學習、缺乏學習動機、時間分配
    Thumbnail
    在許多現代職場電視劇中,我們偶爾會看到類似的橋段: 當主角或重要的角色工作得不開心,或被奸詐的同事或上司陷害時,他們都會非常霸氣地怒斥對方說:「現在我不幹了!不是你炒我魷魚,而是我炒你魷魚!」 在我還未踏入社會以前,會覺得這類情節非常爽,很替該角色感到解氣;然而當我踏入社會後,卻發現其實少有人真
    Thumbnail
    高夫曼(Erving Goffman)的劇場理論:「在群體的互動中,通過控制自己表現出來的樣貌,以求在一定的社會場景中給人們留下某種印象。社會行為就是一種表演,社會成員在社會舞台上小心翼翼地扮演自己的多種角色。」,對於生命的謊言與表演,這不僅是偶像的專利,更可以說這是人在社會當中所不可避免的常態。
    Thumbnail
    走出電影院的我腦海中一直浮現曾讀過的一句話:「我們所能討論的真實,本身從來就不是真實」,最初讀到《罪行》這本書時這句話讓我十分印象深刻,在看完《罪後真相》之後再度湧上心頭,咀嚼箇中滋味。
    Thumbnail
    加密研究員 The DeFi Edge 在他的 Twitter 發佈,他對 LUNA 崩盤的檢討文,並分享他從該事件中學到的十點教訓。
    Thumbnail
    在你生命中有沒有ㄧ位曾經對你而言很重要很重要,卻突然在某一天匆忙道別,或是再也不見的人呢?
    Thumbnail
    這兩週,「種族」成為美國內部動盪的議題,身分認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再度浮上檯面。於是,疫情被拋在腦後,大家紛紛走上街頭,從抗爭演變到洗劫。 「身分認同政治」是個非常厲害的策略,它可以很有技巧的使一個自由的個體,秒變為受害/加害群體裡的虛無流量。 一個從未被迫害、自由且身心健康
    Thumbnail
    從刑事案件的產生出發,接著以倒敘法的方式先看審判中可能產生的攻防,再回頭看偵查中檢警關係與偵查檢察官的任務、第一線偵查中最常發現的問題,最後探討現行司法實務的困境與司法改革重點 *本文原文於 2017-05-04 刊載於風傳媒:〈 吳忻穎觀點:讓我們從刑事訴訟及證據法則實務來務實的討論司法改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