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Power錕的大人學》─談何謂大人追求的大確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大人與小人的差別為何?法律上,民法12條規定:「滿20歲為成年」;刑法18條則規定:「未滿14歲人之行為,不罰。14歲以上未滿18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滿80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傳統上,稱男性成年為弱冠之年(20歲),稱女性成年為及笄之年(15歲)。法律以年齡作為行為能力與負完全責任的依據,而傳統的成年,則與成家立業、經濟獨立、傳宗接代等社會化有關。但是,到底什麼是大人與小人的核心差異呢?又時間(年齡)具有什麼樣的特性而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價值與信仰呢?俗話說大人有大量、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我認為大人與小人的根本差異在於─對生命邏輯的不同理解。 


相較於大人的世界,小人的世界觀是競爭的、短視近利的、小確幸的,而大人的世界觀則是互利的、跨時空性的、意義性的、大確幸的。一個活在短暫moment的情緒、事件之中,一個則活在意義之中。 


人不就是競爭(政治)的動物嗎?等紅綠燈與其他車手的競爭、擠電梯與打卡機的競爭、搶停車位與空間的競爭、同梯的同事升官與見不得人好的競爭、排隊買晚餐與滿足口腹之慾的競爭、逛街看到想買的東西與荷包消瘦的競爭、午夜12點訂車票與其他旅客的競爭、球場上的競爭、職場上的競爭、與他人的競爭、與自我的競爭。人有可能脫離競爭關係嗎?即便如同老子所說過著無為而治的生活,為了無為而無為,本身也是一種自我競爭(比較)的關係,而究其生存之道,不就是一種競爭關係(爭氧氣、爭食物、爭居所)。我們無法改變人生就是不斷競爭的事實,反而應該利用競爭所賦予的「動力(power)」,來幫助我們邁向更美善人生的可能。而大人與小人之別,關鍵在於對競爭關係動力的使用是否有邁向「大確幸」的可能。 


例如:到餐廳點餐,等到比自己晚來的客人都取餐走了,結果一問之下才發現根本還沒做或根本就被消號了,這時候小人便會很生氣,不管是因為出錢就是老大的價值觀、將服務人員物化的價值觀、因肚子餓(感受到對死亡的恐懼)而哭爸的情緒性反應等。當下一股懶趴火上身,感到十分地不公平與不悅,進而影響了之後的用餐甚或一整天的心情(也許下次再也不來了)。而我們能夠選擇將這股動力用於請老闆出來道歉、當面訓斥員工的不是等爭一口氣的競爭關係。但這樣的動力有幫助我們邁向更美善的人生嗎?又或者,選擇將外部競爭轉化為自我的內部競爭;視為一種與過去自我競爭的關係。 


若說邁向更美善的人生便是擁有更踏實的生活、成就更好的自我,時時刻刻與回憶的我產生對話與競爭關係。點餐多等了一下,吃的意義並沒有改變,我同樣是花錢得到了一些熱量,然後藉由這些熱量作為我繼續追求美善人生的power。等待之所以會讓人感到煩躁,是因為我們認為時間就是金錢、時間一去不復返、時間能夠包容所有空間與一切、時間是因果邏輯性的存在,相信投下越多時間努力,便能夠獲得越多相應的報酬。但是,跨時空性恰巧是不以過去、現在、未來等線性的因果邏輯看時間的。正因為時間不是金錢(不能交換、不能增值、也不會貶值),時間之下所凝聚的回憶是時時給予我動力與成長的來源(不斷詮釋出新價值)。時間不是因果邏輯的,而是矛盾的、辯證的,時間才能夠真正包容一切,才讓各種可能得以發生。 


許多人反對年輕人只抱持著追求小確幸(微小而確切的幸福),但,什麼又是大確幸呢(巨大而確切的幸福)?幸福從來沒有大小之分,亦如我們無法量化幸福、無法經由實驗得到幸福,幸福不是最努力追求幸福的人最幸福,因為幸福不是因果邏輯的,而是意義的邏輯。反對小確幸是因為年輕人都只有短視近利的目標,而沒有長期(跨時空性)的遠大夢想。或許在這個變動迅速的年代、價值充滿矛盾而產生的某種虛無感下,任何確切的東西都是微小而短暫的,但是即便短暫,意義也可能是大且永恆跨時空性的,其動力來源在於我們不斷製造值得與人分享的回憶。當我們有越來越多的故事(知識)與行動力(勇氣)時,意義便會不斷地流動與擴散,才有可能脫離洞穴而獲得真正的自由。下次遇到服務不佳時,不妨將不滿的動力用於批判自我、矛盾自我的開始,作為邁向美善人生的一步。想想,當大家對服務不佳都表達不滿時,是真正的自由嗎?

2017/8/15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辯證人生
54會員
590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辯證人生的其他內容
2024/04/08
  本書於1997年出版英文版,2022年出版繁中版,作者為心理學家羅伯.狄保德(Robert de Board, 1932—2020)。描述某天在動物們眼中的開心果蛤蟆,突然感到鬱鬱寡歡,好友河鼠、鼴鼠和老獾逼著蛤蟆去看蒼鷺心理師的故事。歷經十次心理諮商的過程。讓人們得以一窺心理諮商的樣貌。
Thumbnail
2024/04/08
  本書於1997年出版英文版,2022年出版繁中版,作者為心理學家羅伯.狄保德(Robert de Board, 1932—2020)。描述某天在動物們眼中的開心果蛤蟆,突然感到鬱鬱寡歡,好友河鼠、鼴鼠和老獾逼著蛤蟆去看蒼鷺心理師的故事。歷經十次心理諮商的過程。讓人們得以一窺心理諮商的樣貌。
Thumbnail
2024/03/18
  之前監考過高普考、地方特考、導遊和領隊人員考試,距上次監考已近四年,最近(2/18)第一次監考碩士班考試。據敝校表示,本次碩士班考試報名人數創歷史新高,來到破萬的1萬624人,為此共開了5個考區(去年高普考報名人數為7萬1284人,共16考區)。   高普考與碩士班考試除了報考人數
Thumbnail
2024/03/18
  之前監考過高普考、地方特考、導遊和領隊人員考試,距上次監考已近四年,最近(2/18)第一次監考碩士班考試。據敝校表示,本次碩士班考試報名人數創歷史新高,來到破萬的1萬624人,為此共開了5個考區(去年高普考報名人數為7萬1284人,共16考區)。   高普考與碩士班考試除了報考人數
Thumbnail
2024/03/17
  身為讀書人,暢銷書總不在我覓食的範圍,一方面,對於閱讀有自己的「品味」;另一方面,認為在有限的時間之內,最符合投資報酬率的閱讀便是閱讀已流傳上百甚至上千年的「經典」。然而,這個時代就是最大的「洞穴」(柏拉圖的洞穴比喻),要理解、超越這個時代的洞穴,還是應該去閱讀多數人接收、理解、甚至相信
Thumbnail
2024/03/17
  身為讀書人,暢銷書總不在我覓食的範圍,一方面,對於閱讀有自己的「品味」;另一方面,認為在有限的時間之內,最符合投資報酬率的閱讀便是閱讀已流傳上百甚至上千年的「經典」。然而,這個時代就是最大的「洞穴」(柏拉圖的洞穴比喻),要理解、超越這個時代的洞穴,還是應該去閱讀多數人接收、理解、甚至相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傳統觀念很多上了年紀的大老爺大姑娘們都喜歡穿灰暗顏色的衣服,覺得自己年紀一大把了還穿得花花綠綠的像啥樣~這就叫限制信念。 人生60才開始,人改命最好的時機就在中年,這年紀的口袋裡有錢,有錢有夢想,人生也開始新的規劃;例如:就像很多中年以上的男性,年輕時為了家庭奮鬥打拼而放棄自己的夢想,到了晚年
Thumbnail
傳統觀念很多上了年紀的大老爺大姑娘們都喜歡穿灰暗顏色的衣服,覺得自己年紀一大把了還穿得花花綠綠的像啥樣~這就叫限制信念。 人生60才開始,人改命最好的時機就在中年,這年紀的口袋裡有錢,有錢有夢想,人生也開始新的規劃;例如:就像很多中年以上的男性,年輕時為了家庭奮鬥打拼而放棄自己的夢想,到了晚年
Thumbnail
社會允許現代大人對它的怠慢,但電腦的引進等等,又使對人的系統化管理無所不在,因此我們一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但另一方面又被逼入幾乎沒有自由的狀況。就這些點來看,我想,我們有必要重新考慮成為大人在社會層面的意義。
Thumbnail
社會允許現代大人對它的怠慢,但電腦的引進等等,又使對人的系統化管理無所不在,因此我們一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但另一方面又被逼入幾乎沒有自由的狀況。就這些點來看,我想,我們有必要重新考慮成為大人在社會層面的意義。
Thumbnail
你想成為怎樣的大人呢? 小時候,你覺得大人是很遙遠的存在、是不可挑戰的權威、是有力量的代表,長大後才發現,原來只要年紀增長了就能夠被稱之為大人,大人其實並非無所不能,會有各種各樣的限制,也為生活中的大小事所困擾。
Thumbnail
你想成為怎樣的大人呢? 小時候,你覺得大人是很遙遠的存在、是不可挑戰的權威、是有力量的代表,長大後才發現,原來只要年紀增長了就能夠被稱之為大人,大人其實並非無所不能,會有各種各樣的限制,也為生活中的大小事所困擾。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年輕世代「延後成為完整的大人」的世界潮流,雖然是來自歐美國家的調查,但用來觀察台灣社會也還貼切。 前陣子有個超過3000萬觀看,在英語世界流行的短影音話題,年輕人開始比較,自己的爸爸媽媽,在他們現在這個年紀,已經完成什麼「人生里程碑」?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年輕世代「延後成為完整的大人」的世界潮流,雖然是來自歐美國家的調查,但用來觀察台灣社會也還貼切。 前陣子有個超過3000萬觀看,在英語世界流行的短影音話題,年輕人開始比較,自己的爸爸媽媽,在他們現在這個年紀,已經完成什麼「人生里程碑」?
Thumbnail
根據民法以及刑法,年滿18歲的公民具有完全刑事責任跟行為能力。甚至18歲公民權也被拿出來討論過好多次。但,18歲到底代表什麼。今天我從17歲354天開始睡,隔天一叫醒來我就變成成熟理性,饒富智慧、情緒穩定的大人了嗎?成熟應該具備什麼條件,抑或是是否有放諸四海的條件可以定義?
Thumbnail
根據民法以及刑法,年滿18歲的公民具有完全刑事責任跟行為能力。甚至18歲公民權也被拿出來討論過好多次。但,18歲到底代表什麼。今天我從17歲354天開始睡,隔天一叫醒來我就變成成熟理性,饒富智慧、情緒穩定的大人了嗎?成熟應該具備什麼條件,抑或是是否有放諸四海的條件可以定義?
Thumbnail
每一年,我們的年齡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增長,但這個數字並不能完全代表我們已經成為了一位真正的大人。那麼,究竟大人的模樣又應該是什麼樣子呢?
Thumbnail
每一年,我們的年齡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增長,但這個數字並不能完全代表我們已經成為了一位真正的大人。那麼,究竟大人的模樣又應該是什麼樣子呢?
Thumbnail
大人與小人的差別為何?法律上,民法12條規定:「滿20歲為成年」;刑法18條則規定:「未滿14歲人之行為,不罰。14歲以上未滿18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滿80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傳統上,稱男性成年為弱冠之年(20歲),稱女性成年為及笄之年(15歲)。法律以年齡作為行為能力與負完全責任
Thumbnail
大人與小人的差別為何?法律上,民法12條規定:「滿20歲為成年」;刑法18條則規定:「未滿14歲人之行為,不罰。14歲以上未滿18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滿80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傳統上,稱男性成年為弱冠之年(20歲),稱女性成年為及笄之年(15歲)。法律以年齡作為行為能力與負完全責任
Thumbnail
慘綠少年粉紅少女,一轉成大人,逐漸在各行各業扮演成熟的角色,心中總是期待自己事事順利,百戰百勝。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帥哥美女也會摔跤,此時啟動反思,掌握人事的詮釋權,轉機方能萌生。但要擁有這項接近「特異功能」的超能力,談何容易,除了大量閱讀,拜師學藝,更要徹底實踐一番。 這十年來
Thumbnail
慘綠少年粉紅少女,一轉成大人,逐漸在各行各業扮演成熟的角色,心中總是期待自己事事順利,百戰百勝。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帥哥美女也會摔跤,此時啟動反思,掌握人事的詮釋權,轉機方能萌生。但要擁有這項接近「特異功能」的超能力,談何容易,除了大量閱讀,拜師學藝,更要徹底實踐一番。 這十年來
Thumbnail
在這說老不老、說年輕不年輕的年紀, 眼看身邊越來越好友相繼結婚,甚至有人已體會當媽媽的生活! 仔細回想「三十」這個年紀對我來說意義是什麼? 我想,『是獲得心靈上的自由』。 對於不認同的言論勇敢說不。 對於不適合的情人勇敢放棄。 對於從沒嘗試過的穿搭風格勇於接受。 對於自己的失誤勇於承認
Thumbnail
在這說老不老、說年輕不年輕的年紀, 眼看身邊越來越好友相繼結婚,甚至有人已體會當媽媽的生活! 仔細回想「三十」這個年紀對我來說意義是什麼? 我想,『是獲得心靈上的自由』。 對於不認同的言論勇敢說不。 對於不適合的情人勇敢放棄。 對於從沒嘗試過的穿搭風格勇於接受。 對於自己的失誤勇於承認
Thumbnail
這是一本作者分享自己中年後對於生活和社會的感想的散文形式書籍。書中談到40歲是人生的折返點,開始關心健康、飲食、社會關係和孤獨感。作者也探索自己對於獨處和社交的看法,並分享一些關於老後生活和自由業的經驗和擔憂。
Thumbnail
這是一本作者分享自己中年後對於生活和社會的感想的散文形式書籍。書中談到40歲是人生的折返點,開始關心健康、飲食、社會關係和孤獨感。作者也探索自己對於獨處和社交的看法,並分享一些關於老後生活和自由業的經驗和擔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