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驗與教育》談教育的目的即是讓自由成長的經驗成為可能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於1938年出版了《經驗與教育》,該書為1938年杜威應國際教育榮譽學會(Kappa Delta Pi International Honor Society in Education, KDP)邀請所發表的演講出版而成。雖然全文僅有短短的86頁,卻清楚地道盡了杜威對於教育的核心價值─「教育即經驗」。杜威引用了林肯對於民主的說法,稱「教育是屬於經驗、經由經驗、為了經驗」(Education is of, by, for experience.)。經驗是教育的手段,亦是教育的目的,在該書出版82年後的今天,杜威的理論依然實用嗎?


  首先,目前偏向以課本及由教師主導學習傳統教育、以及偏向適性發展由學生主導的實驗教育都有其好壞。


  傳統教育的弊病在於,以教師的目的作為學生學習的目的。例如:教師的目的是這學期教完進度,手段便是不管借課、補課、趕課都要不斷地衝、衝、衝,表面上很像教了很多東西給學生,以符合教師期望這堂讓學生獲得的東西。然而,在這樣的填鴨式教育下,教師在課堂中便忽略了考慮學生的能力和意願,以及剝奪了學生主動建構學習目的的可能。以致教師無法適度的調整其教學策略,並減少學生在課堂中學習高層次推理與創造不同於看錄影帶,獨一無二的對話學習經驗。


  實驗教育的弊病則在於,事事以學生為主,為了迎合學生,導致學生未來面臨必須用努力和毅力克服的困難時,會自然產生厭惡感而逃避。學習的過程不全然是快樂的,但也不全然是痛苦的。在學生的經驗尚未成熟時,即要求其適性發展,反而限縮了學生的經驗與其它經驗互動成長、創新的可能。


  傳統教育或實驗教育都有好有壞,關鍵在於,是否掌握了教育的意義。杜威認為教育的意義便是,藉由教育,讓過去的經驗能夠獲得豐富且創意地延續。簡單說,教育即經驗、教育即「成長」的經驗;透過教育讓舊經驗能夠延續並創造新經驗。然而,經驗有好有壞,如何延續好的經驗(能夠成長的經驗)而非壞的經驗?關鍵在於教師的引導。


  透過經驗教育,教師必須在真實存在的經驗當中,發現學生過去的成就和當前的問題之間的關聯。教育具有的是直接價值,是為了學生的現在、與現在的生活相關。而非與現在的生活經驗脫節,例如:以後考試有用或考上大學就能盡情地如何如何。教師的職責,便是在現有的經驗範圍當中,選取會為新的問題帶來希望與潛力的事物,以此引領教育經驗前進的方向。問題在於,教師如何發現學生的經驗?在此必須先談論經驗如何形成?以及經驗如何延續?如此教師才有實踐經驗教育的可能。


  經驗如何形成?杜威認為:「凡是能夠與人們的需求、慾望、目的,以及潛能等進行互動,而創造出人們所領受的經驗,就是環境。」環境創造出經驗,自由的環境才有可能創造出能自由成長的經驗。然而,成長(growing)並非生長,生長有可能會造成損傷或遲滯,例如:癌症。經驗的成長在於「延續性」與「互動性」。


  經驗如何延續?經驗有好有壞、有符合教育意義的經驗也有反教育或不具教育的經驗,並非所有的經驗都得以延續、都具有長效性,關鍵在於經驗的「互動性」。每一項經驗都受到先前的經驗影響,同時,也以某些方式修正了後來經驗的品質。透過經驗的「互動性」,讓學生在與教師的成熟經驗互動中,產生即時性的愉悅感,並因為教育內容與自身經驗相關,而變得更為敏感、專注與更具回應性。教師透過接觸與溝通形塑新經驗的情境,讓學生回想過去的經驗再據以形成判斷,以便了解在現在的情境當中,會有什麼樣的預測結果,如此便達到獨立思考下自由成長的經驗。


  而正因為教育是經驗的延續,因此所有教育的目的便是暫時、建議、假設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教育目的,眼前的目的,是下個目的的手段,以此不斷成長。不管是教師或學生,必須把獲得的知識不當作固定的、一陳不變的資產,而是當作用來開啟新領域的媒介和工具。因為知識的價值,不再於給答案,而在於使我們能夠從多個不同的角度或習慣來觀察同一事件,如此知識才不會成為只給答案而不經獨立思考的意識形態。


  杜威的經驗教育哲學放眼今日依舊是深具實用性的工具。教育的意義,最重要的是延續學習的經驗與欲望,以及由經驗中萃取意義的能力。當我們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此經驗將不斷延續及推動自我的成長。 

【中央大學群英教師社群】《經驗與教育》

2020/6/7

5會員
523內容數
哲學博士生/建築系畢/證照:高考公務員、工地主任、古蹟工地負責人/前地方文資薦任公務員(建築工程職系)/研究領域:建築哲學、文化資產哲學。由「哲學性」、「反思性」角度,評論文學、建築、哲學、時事、影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音樂藝術、文化資產、公職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