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崩潰,往往就在一個瞬間。你有過情緒失控的時刻嗎?
比如:
- 做飯沒有掌握好火候,菜做糊了,邊收拾邊哭,覺得自己怎麼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 被家人多問了兩句,心情開始煩躁,大喊:能不能別煩我了;
- 甚至,吵架的時候莫名想摔東西發洩心情......
這些突發的情緒失控,甚至做出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行為,通常是我們受到應激源(stressor)的影響,自動開啟了情緒應激(emotional stress response)模式。
在生活中,應激源可能是來自外部的任何一種刺激性事物,它可能是軀體性的,比如疾病或疼痛;抑或是心理性的,比如心理創傷;也可能是環境變化、社會事件等因素。
看到這裡也許你會好奇,同樣是受到應激源的影響,為什麼有些人特別容易出現情緒應激反應?情緒應激總是突然發生,有什麼方法可以提前應對嗎?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情緒應激這件事。
王爾德有句話,可能說出了許多人的心聲:“我不想被自己的情緒所左右。我想使用它們,享受它們,支配它們。” 但現實是,我們難免被自己的情緒影響。尤其是在外部壓力較大時,非常容易出現情緒的應激反應。
應激反應,又稱一般性適應症候群(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雖然叫這個名字,但它並不是一種病症,而是一系列的身心反應,分為三個階段:
1. 警告反應期(Alarm)
當應激源出現時,我們的身體會進入“戰或逃”模式,準備應對壓力或刺激。比如,一想到要比賽或是上臺演講,我們首先會感到心跳加速、肌肉緊張等。
2. 抗拒期(Resistance)
在一開始的警告反應過後,我們的身心開始對外部刺激做出抵抗。情緒應激也多出現在這一階段,比如,在壓力狀態下我們可能變得易怒、煩躁不安,注意力也難以集中。
3. 衰竭期(Exhaustion)
如果壓力持續時間過長,我們難以繼續抵抗,將會導致身心失衡;在嚴重情況下,可能會引發身心疾病。比如,感到疲憊、倦怠,甚至出現抑鬱、焦慮等情緒問題。
不難發現,在應激源的影響下,我們每個人的身體、思維、情緒、行為各個方面都會做出反應,以應對壓力,就像小貓遇到危險時會炸毛一樣。
情緒是流動的,適度的、一般性的情緒應激是正常的,也是很健康的。但有時情緒過度應激, 會導致情緒失控。
負面情緒需要被表達和宣洩,這是我們正常的情感需求。但當我們面對它時,反應過度,超出了與當前情境相適應的程度,就會出現情緒過激。
這兩個小方法幫你判斷
這種狀態想必不少人都曾經歷過,我們自身的情緒調節能力仿佛失效了,任由情緒牽著走,就會出現因為一件小事特別崩潰的情況。
情緒過激需要我們警惕起來,因為一旦長期、頻繁地出現這種狀況,不僅會對我們的身心健康帶來負面影響,更可能會造成實際的破壞性後果,包括:
在情緒過激的狀態裡,我們可能會出現以下反應——
1. 先于思考付諸行動
簡單來說,付諸行動(acting out)是指一個人在未覺察的情況下,受到情緒驅使,做出無法控制的、衝動的行為。
比如像小孩子一樣突然暴哭、對伴侶大吼大叫來釋放不被愛的恐懼、甚至做出一些自殘、暴力行為。
一個人情緒上頭的瞬間,往往是行動先於思考的,甚至完全沒有思考,行動替代了ta的思考和語言表達。因此在衝動之下做出的行動,也就很難兼顧到行為本身對自己和他人造成的後果了(Maria, 2012)。
在電影《荒蠻故事》裡,公路上短暫相逢的兩位元司機因為語言歧視引發爭端,最終釀成兩兩相亡的荒誕慘劇。
2. 過往創傷再現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會在相似的場景裡爆發。
那些令你難以承受的感受往往都是“老朋友”,過去那些遺留下來卻未能修復的微小創傷,在當下的關係中再次觸發,重新跳了出來。
它可能是某個人的批評、童年時期父母的忽視,抑或某段讓你感受很糟糕的經歷。 我們會在他人身上喚起與過往創傷相關的反應,進而陷入憤怒、悲傷、無助、痛苦等情緒之中。
儘管當下事件本身不值得我們有這樣的反應,但我們可能無法停止。
和前任當時就是經常吵架。有一次我隨口說了一句讓他吃飯別看手機了,他突然就特別大反應,說讓我別煩他。然後我當時也火了,覺得他不知好歹,兩個人就吵起來了。 冷靜下來之後,他跟我說,我當時的語氣讓他想起小時候,父母一舉一動都管著他,他就感覺以前讓人喘不過來氣的壓力又回來了,所以特別煩躁。
—— 斯萬家的貓,女,25歲
3. 甚至,有些人會反復經歷創傷
精神病學教授Dr. Sandra Bloom(2013)認為,那些受到嚴重或反復創傷的人可能會失去調節喚起水準的能力,從而一直處於過度警惕(hyperarousal)的應激狀態中。
一旦個體身處這種狀態,便會擾亂自身冷靜、理性地作出評估的能力,進而會用緊急的行動來處理威脅,而不會仔細去思索,所以即便是微小的刺激也會引發強烈的情緒反應。
對ta而言,某些情緒感受不是來自於此時此刻,而是過往創傷發生的那一刻。
比如,
一個在父母的批評中長大的孩子,成年後的工作和生活常常是緊繃的,會擔心自己犯錯因而謹小慎微。過去被批評的體驗在記憶裡雖然已經模糊了,但依舊深刻。
過往創傷無法逆轉,但它並不能完全決定我們的情緒走向和生活。
我們不是完全被動的個體,意識到自身在重複過往糟糕的應對方式,便是直面創傷的第一步,我們當然也可以有變好的能力。
如果你經常有情緒應激反應,感到自己被情緒左右,難以調節情緒,不妨在應激反應出現之前,就為自己做一些準備,來應對情緒的“突襲”。
1. 為自己準備“情緒急救箱”
很多人家裡都會備一個急救箱,不小心劃傷時,可以在裡面找創口貼和酒精棉。
應對情緒應激反應,我們也可以有自己的“情緒急救箱”。
回想自己的過往人生經驗,有哪些體驗是特別美好的?做哪些事、想到哪些場景時,會讓你有正面的感受? 試著把這些事寫下來,這樣你就有了一張屬於自己的“正向活動清單”。
接下來,你可以記錄一下完成這些活動各自需要的時間。
2. 一一核對情緒與事實
當你發現,自己的情緒應激反應總是過激的,你可以將自己的情緒與事實進行核對(reality check),檢驗事實與自己表現出來的情緒強度是否相符合。
不妨多問問自己以下問題:
一個例子: “我因為伴侶摔碎碗這件小事崩潰,背後其實是今天工作壓力太大了,再加上生活上也不順,讓我有點承受不住,我不應該苛責伴侶凡事盡善盡美,也不必苛責自己,梳理清楚工作思路,任務總會慢慢做完的。”
誠實地去面對自己的情緒,感受它們想要告訴我們的資訊,進而有意識地降低情緒應激的負面影響。
3. 調節不屬於當下的情緒
當我們感受到某種情緒時,它往往是混雜的,既包含當前的情緒應激,也包含過去的創傷、針對其他人的情緒,等等。
要想調節不屬於當下的情緒,你可以嘗試以下步驟,打開情緒的“包裹”:
步驟舉例:
①辨識、收集觸發情緒波動和衝動行為的線索 (伴侶說了某句話)
②覺察自己具體的情緒感受和需要(我感到憤怒,是覺得ta在攻擊我,我感到害怕,想要防衛和反擊)
③回憶過去類似的情緒體驗(小時候父親講這句話後,接下來就會訓斥我)
④回到當下,進行核對思考(“真的是眼前這個人說的這句話/這個動作讓我不舒服嗎?還是我自動聯繫到了過去的情緒經驗?”)
最後,無論過去你被情緒應激困擾了多久,無論你需要面對怎樣令人懊悔的苦果,從現在開始,探索自己情緒應激背後的原因,積極練習應對技巧,永遠都不會太遲。
就像精神科醫生Judith Orloff所說:“在任何情況下,你如何做出情緒反應,都是一種選擇。”(How you react emotionally is a choice in any situation.)
比起情緒很糟糕時再補救,更好的做法是維持情緒水準、做好預防。
如果你有遭受情緒失控困擾的朋友,也歡迎你把這篇文章 轉發 給ta,情緒失控並不可怕,因為我們有改變它的自由。
今日互動
你有經歷過情緒失控嗎?
當時你是怎麼應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