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和不同的朋友聊起,發現大家都覺得壓力很大。原因可能是小孩或另一半、可能是政治或經濟、可能是工作或財務。但是,不管壓力從哪裡來,長期下來都會影響睡眠、降低免疫力、提高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臟病的風險,還可能發展出憂鬱症、焦慮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試想如果大家的壓力無處釋放,真的有可能跟壓力鍋一樣,不知道哪天會爆了。
既然一般老百姓的壓力都那麼大了,那傑出人士們都是怎樣降低壓力呢?從台灣的經營之神王永慶,到當代最傑出的管理大師,《第五項修練》作者彼得.聖吉(Peter Senge),他們有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共通點,打坐。
從疫情開始,我發現有許多有關冥想的YouTube影片和 Apps相繼出現,這表示很多人開始嘗試打坐,我也不例外。很多文章都提到,抵抗壓力最好的方法就是「靜」,而打坐的目的就是要訓練「讓腦袋靜下來」。道理人人懂,但是,如果你試過打坐,你就會知道,腦袋不太聽話。
後來因為得知我的書法老師的太太和老友Anita都在法鼓山舊金山灣區道場上佛學課、當義工,有空聚會的時候她們就會跟我聊聊法鼓山,我才對法鼓山有多一點點的認識。今年初和Anita一起去法鼓山出坡 (打掃道場環境),才開啟了上初級禪訓班的機緣。
在我開始三月的中文初級禪訓班之前,我先去上了二月份的英文禪訓班,單純想看看中英文的禪訓有什麼不同。我後來發現,因為課程設計是針對不同族群的人學習,所以中文初級禪訓班的上課時數要比英文禪訓班來得多,不但對每個項目的解釋更為精細,也有較多的課堂練習和回家作業。
透過學習打坐,在上中文初級禪訓班這四週中,我對自己有三個發現。
發現一:我們在課堂上大家第一次一起練習打坐的時候,我發現我的聽覺變得超靈敏。因為靜,所以突然聽見私人小飛機從道場上空飛過、機車從大門騎過、有人走過觀音殿,外頭有小麻雀在吱吱咋咋,這些都是以往我沒聽見的聲音,甚至我可以聽見自己的心跳。不過這也代表,我的腦袋沒專注在自己的呼吸上,沒有專注在當下。要讓腦袋靜下來,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這次我看見了。
發現二:學習並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打坐姿勢很重要。因為正確舒服的打坐姿勢,可以讓你更快進入狀況,享受那個過程,並減少姿勢不良的壓力。課堂上Tina師姐詳細的示範各種不同的打坐姿勢,各組的義工師兄師姐也會提供額外的圃團或毛巾,協助膝蓋無法平放的菩薩。
中文初級禪訓班裡除了打坐的姿勢外,還有教打坐前的「八式動禪」和打坐後的身體按摩。因為我平常坐著的時間很長,而且常常是一坐,就會忘記要起來走動一下。現在學會「八式動禪」之後,就是在平日工作時,即便沒有要打坐,也可以提醒自己做做八式動禪中的某幾式,讓身體有機會動一動,增加血液循環。
發現三:每週的回家作業就是記錄每天打坐的心得。因為三月份的中文初級禪訓班不是週末的密集班,而是每週一次,分四週上完,所以我們回家練習打坐三週,每週紀錄心得。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循序漸近,只求每天都有打坐,而不在於坐多久,來慢慢養成每天打坐的習慣。
在每週的打坐心得記錄上也能看見自己的變化,有沒有放鬆、昏沈、妄想和使用方法。我發現我的打坐品質不是很穩定,工作太忙的時候會因為打坐時身心太累,而昏沉或無法專注,做臥禪的話會很快睡著,不過睡眠品質有變好。
在最後一堂課的Q&A時間,有位菩薩問到,要如何能夠斷了雜念 (或不良習慣)?
常興法師的回覆是,先學會「覺察」和「決心/定力」,而這也是我們打坐時所學的。當我們在打坐時「發現」妄想 (雜念),就是「覺察」的第一步,然後每次覺察到我們沒有在當下時,就把自己帶回當下,這樣才有做到「身在哪裡,心在哪裡」,而這一步需要不斷地練習「覺察」。
而下一步就是「決心/定力」。我們必須不斷地練習打坐,練習讓腦袋靜下來,覺察自己有雜念時,把自己再帶回當下,而這一個過程,需要時間、決心和定力。
我在南灣住了24年,今年大概是緣份到了,才開始接觸法鼓山舊金山道場。今年初才開始參加週四出坡、新春活動、中文初級禪訓班、舒活一日禪,接下來還有禪一,都讓我慢慢感受到法鼓山的魅力。
法鼓山舊金山道場的觀音殿很美,在這裡上課學習是一件很舒服享受的事。非常感謝帶領我們上中文初級禪訓的常興法師、Tina師姐,以及幾位義工師兄師姐們認真的指導和協助,讓我的禪修又前進一步。
最後,我想用課程尾聲學到聖嚴法師所提倡的「四它」,來為我的中文初級禪訓課做個完美的收場。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Sabrina Huang
此篇為原文。因字數限制,由法鼓山文宣組精簡過後,登在法鼓山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