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臨床心理師節特文2024:「意識的階梯」初步描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文是我回顧中風生病狀態的一種體會及發現,雖然是個人性的經驗,但我認為這可能是重病時的一種心理狀態。希望藉由描述重病時的意識狀態品質,來讓大家理解,人在面臨重病時一種可能的意識狀態,並因此衍生合適的對待方式。

我在錄製「穗波心理師l我中風了」(中風回憶錄)Podcast 時,在回顧近三年前我曾經體驗的中風歷程,一路從三年前走到現在的狀況,我益發覺得,我們所說的意識,其實呈現一種階梯式的情況。我說的不是佛洛依德主張的「意識、潛意識」之別,也不是榮格提出的「集體潛意識」⋯等之類的,而是我企圖用語言描述我經驗到的意識變動狀態,我稱之「意識的階梯」狀況,也就是說人的意識其實是呈現一種階梯狀態,普通時候,居於日常生活世界,它都很穩定,憑藉我們的感官,描繪了這個世界,而且還能在這個世界內互動來往。

為了利於「意識的階梯」狀態的討論,我根據我的經驗及設想,初步把「意識的階梯」分為三層,但這只是便於討論,它很可能更像是光譜性的連續體狀態,分為三層分類,只是便於描述和討論,我們永遠要記住「意識的階梯」更可能是像光譜般的連續體形態,是由不同的「量」累積到「質」的不同,而不是它們本來就有「質」上的差異。

這三層分類如下:

 

1. 「下層意識,也稱為世俗意識」:

是我們安居於世、日常生活的現實意識的狀態,處於這種狀態的意識,可以和他人共同認證這個世界,因此能與他人相互溝通。在這個意識界域內,也是很多知識開展及科學進步的展演領域。一般身心健康的人都處於這種意識狀態。而俗世的我們也多待在這種狀態的意識,經驗到許多生命的酸甜苦辣,提出我們的主張意見,甚至有些人會在此意識狀態主張要自我了斷⋯⋯ (註:有的人因為要避免困頓痛苦而產生自殺想法,但是這是發生在世俗意識狀態之下的主張,殊不知當處在「虛有意識」時,可能不會如此知覺)。

但正在生病時人的意識,很可能不在世俗意識狀態,意識不知道飄到哪裏去;而疾病復原的過程,則有點像阿翰飾演的九天玄女,在疾病逐漸好轉時,意識也跟著「降落!降落」,最後降落在「人間世」,變回我們熟悉的那位人士。因此我假設,普通時候,居於日常生活世界,意識狀態都很穩定,我們以世俗意識生活著。而憑藉我們的感官,描繪了這個世界,而且還能在這個世界內互動來往。

我們在世俗意識中,感官能作動的領域,即是世俗意識的界域。比如我們只能聽見一定頻率的聲音,只能看到某些頻率的光譜⋯,至於逸出感官領域之外的「刺激」,我們一概不會受到影響,甚至視之為「無、沒有」。

 

2. 「中層意識,意識進入到虛實無有境地,簡稱虛有意識」

在我的職涯過程中,接觸過許多精神病患者,他們正在發病的時候,外觀看似非常混亂;以及我後來中風狀態的前幾天,意識似乎飄移到我稱之「虛實無有境地」。在那裡,所謂的感官,不再是一味地正確感知到「實體」,而是感覺到不知名的東西,這些東西有的在世俗意識中真實存在,有的並不是。而世俗意識下感知不到的東西被現代醫學稱之為精神病症狀,如幻覺、錯覺及譫妄等。人據此反應,在旁人看來有時是合適的(如果他感知到「實有」的東西),有的則是荒謬的(如果他感知到「虛無」的東西)。

「虛有意識」我認為是一種和身體感官之間不甚協調的狀態,這種狀態可能發生在重病發生時(瀕死)、精神病發時、吸毒、催眠、出神、手術後麻醉藥未退⋯等狀況下出現。例如,我中風後的前幾天一再聽到加護病房及普通病房內,有孩子們的嬉鬧聲,他們在跑來跑去;又如我轉到普通病房的第一天,我從視覺感知到人事物景象,都以轉九十度角的影象呈現。

在「虛有意識」中,所謂「潛意識」的內容可能浮現,當事人埋藏在內在深處的人事物,可能都會出現。比如我在中風初期感知道我過世的父親在南天門守護我的奶奶;或是「阿共打過來」的感知⋯(註:見「穗波心理師」Podcast中「我中風了﹗」此系列集的描述) ,此時「虛有意識」的覺知,不太倚賴世俗意識狀態中的五官,而比較像是「做夢夢境」品質的影像呈現。

 

3.「上層意識,意識進入到純粹虛無之境,肉身已死亡」

這層意識完全是猜想,一切歸於靜默、虛無。

 

病患復原的過程,即是從「虛有意識」走向「世俗意識」,逐漸地從意識階梯的中層緩緩地降落到下層。而在降落的歷程中,當事人的心理內容及品質會變化,比如我在出院初期在家裏時,身體偏癱,只能頭部轉動,我從眼角視線中一直感覺到更衣間存在著一個人肢解的大腿以及天花版的水漬形成的圖案,好像預示著什麼。

但隨著我的復建進展,我再也感覺不到那肢解的大腿,也甚少再去解讀天花板的水漬有什麼預示!

別人見到我的感覺似乎慢慢地又回到他們內心所熟悉的我。而我的主觀感受,則是我逐漸降落在這個「人間世」。

- 建議

由「意識的階梯」描述,給予的兩項建議如下:

1.   當人(案主)處於「虛有意識」之時,比如中風初期,或精神病發之時,他已經沒辦法在「世俗意識」好好地感知外界。但周邊的人可以用緩慢、有序、堅定、重覆地告知訊息。視情況告知患者(案主)的定位訊息及合作訊息(現在在哪?你發生了什麼事?若是疾病,那大概的病程會如何?醫療將會如何處置?你可以如何配合或自處?誰會幫你決定未來?)

2. 要和案主溝通時,可以說明周遭環境的狀況,並對當事人的感知內容回饋,給予參考值來讓案主「修正」自己感知的真假。比如當案主說他聽到許多小孩子跑來跑去的嬉閙聲,周遭的人不急於否定他的感知,但可以適時告知他,他沒辦法聽到。比如說:「我對於你聽到孩子嬉鬧聲,目前沒辦法感知,我無法聽到你聽到的。」,而不是急於告知案主:「這是幻聽,沒有的事」。如此案主可藉由他人給予的參照點,修改內容而易於相互溝通。

(參考聆聽「穗波心理師」Podcast|我中風了 主題系列,從EP70開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穗波心理師」沙龍
226會員
421內容數
歡迎來到「穗波心理師」沙龍。這是一個「生活、家庭、愛與人生」的領域,關注親情、愛情、婚姻、家庭及人生議題,先祝福大家都能遇見幸福、圓滿伴侶關係及維繫家庭。 我是執業臨床心理師,歡迎對上述議題留言,讓我可以用心理學的概念與你討論,或提出建議。也可以在下方留言你介紹自己,讓我有機會更認識你、一起交流成長,人生路上不寂寞!
2025/03/29
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穗波在中風後的復健之旅。穗波一開始對復健感到迷惘,認為復健是「人為的」回復,但後來理解到「習慣成自然」的道理,並且通過不斷重覆練習來建立新的神經廻路。穗波分享了日常復健的經歷,包括走路練習和寫作,並提到飼養小貓「麻吉」帶來的歡樂和激勵。
Thumbnail
2025/03/29
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穗波在中風後的復健之旅。穗波一開始對復健感到迷惘,認為復健是「人為的」回復,但後來理解到「習慣成自然」的道理,並且通過不斷重覆練習來建立新的神經廻路。穗波分享了日常復健的經歷,包括走路練習和寫作,並提到飼養小貓「麻吉」帶來的歡樂和激勵。
Thumbnail
2025/03/07
文章述及了穗波在社區中復健的經歷和觀察。穗波描述了社區中各種人物的日常活動,包括清潔工、買菜的婦女、規律活動的老年人、遛狗的女孩等。穗波還提到了一隻名叫「小花」的貓,這隻貓給穗波的復健過程帶來了樂趣。此外,穗波分享了與鄰居交流的經驗,並提到了一些社區中的事件,如鄰居打小孩及之後清理辦公室的經歷。
Thumbnail
2025/03/07
文章述及了穗波在社區中復健的經歷和觀察。穗波描述了社區中各種人物的日常活動,包括清潔工、買菜的婦女、規律活動的老年人、遛狗的女孩等。穗波還提到了一隻名叫「小花」的貓,這隻貓給穗波的復健過程帶來了樂趣。此外,穗波分享了與鄰居交流的經驗,並提到了一些社區中的事件,如鄰居打小孩及之後清理辦公室的經歷。
Thumbnail
2025/02/07
本文描述作者中風後左手不靈活的經歷,以及在復健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體悟。從初期手部功能的喪失,到學習如何避免代償動作,以及在社區鄰居的幫助下,逐步恢復行走能力。作者也分享了復健過程中,家人和看護的提醒與自身感受,反思了正向復健法的意義。
Thumbnail
2025/02/07
本文描述作者中風後左手不靈活的經歷,以及在復健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體悟。從初期手部功能的喪失,到學習如何避免代償動作,以及在社區鄰居的幫助下,逐步恢復行走能力。作者也分享了復健過程中,家人和看護的提醒與自身感受,反思了正向復健法的意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隨著年紀增長,也許是社會期望又或者生理變化,我們開始擁有更多情緒。本文探討情緒的出現、認知以及處理方式,並提供正念呼吸作為一個具體的情緒清理行動。
Thumbnail
隨著年紀增長,也許是社會期望又或者生理變化,我們開始擁有更多情緒。本文探討情緒的出現、認知以及處理方式,並提供正念呼吸作為一個具體的情緒清理行動。
Thumbnail
對於憂鬱症,我想許多人都了解那是一種會造成情緒低落的疾病,但是極少數人對於躁鬱症有認知。 躁鬱症在現代被稱為雙極疾症,發作時主要分為躁期跟鬱期,躁期來臨時,心情像是迎著海風飛馳的帆船一樣輕快,腦中有許多多采多姿的想法想要付諸實行,如同露出雲層的山峰似島嶼般一簇簇的懸浮著,山浪峰濤,層層疊疊,大腦被
Thumbnail
對於憂鬱症,我想許多人都了解那是一種會造成情緒低落的疾病,但是極少數人對於躁鬱症有認知。 躁鬱症在現代被稱為雙極疾症,發作時主要分為躁期跟鬱期,躁期來臨時,心情像是迎著海風飛馳的帆船一樣輕快,腦中有許多多采多姿的想法想要付諸實行,如同露出雲層的山峰似島嶼般一簇簇的懸浮著,山浪峰濤,層層疊疊,大腦被
Thumbnail
本文是我回顧中風生病狀態的一種發現,希望藉由描述重病時的意識狀態品質,來讓大家理解,人在面臨重病時一種可能的意識狀態,並因此衍生合適的對待方式。
Thumbnail
本文是我回顧中風生病狀態的一種發現,希望藉由描述重病時的意識狀態品質,來讓大家理解,人在面臨重病時一種可能的意識狀態,並因此衍生合適的對待方式。
Thumbnail
當我們踏入身心靈領域,不同的派別和觀點確實讓人眼花繚亂。有人強烈主張必須施行嚴格的隔絕自己再內觀中心、避免外界干擾,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然而,也有人鼓勵尋求專業心理諮詢,認為這才是有效的幫助。 面對這麼多不同的建議,作為身心靈初學者的人一定會感到非常矛盾。在時間和金錢都有限,無法一一學習所有的派
Thumbnail
當我們踏入身心靈領域,不同的派別和觀點確實讓人眼花繚亂。有人強烈主張必須施行嚴格的隔絕自己再內觀中心、避免外界干擾,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然而,也有人鼓勵尋求專業心理諮詢,認為這才是有效的幫助。 面對這麼多不同的建議,作為身心靈初學者的人一定會感到非常矛盾。在時間和金錢都有限,無法一一學習所有的派
Thumbnail
許多人因長時間的負面情緒,陷入低潮不知如何是好,或是突然被情緒淹沒。《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透過作者在心理諮商實務工作的案例,以對話形式表達出來,帶領讀者重新認識情緒。這本書以情緒變化三角形為基礎概念,透過「覺察」重新自我理解,找回內在安穩的力量。
Thumbnail
許多人因長時間的負面情緒,陷入低潮不知如何是好,或是突然被情緒淹沒。《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透過作者在心理諮商實務工作的案例,以對話形式表達出來,帶領讀者重新認識情緒。這本書以情緒變化三角形為基礎概念,透過「覺察」重新自我理解,找回內在安穩的力量。
Thumbnail
成長型思維闡述了大腦運作時,用「最糟的角度」來思考事情的後果。躁鬱症患者基於過去失敗的經驗與大腦的功能缺陷,對糟糕的狀況和感覺更加根深蒂固。將挑戰拆成小任務可以增加自信心,透過成長型思維策略幫助患者更聚焦、更專注在進步的動力。
Thumbnail
成長型思維闡述了大腦運作時,用「最糟的角度」來思考事情的後果。躁鬱症患者基於過去失敗的經驗與大腦的功能缺陷,對糟糕的狀況和感覺更加根深蒂固。將挑戰拆成小任務可以增加自信心,透過成長型思維策略幫助患者更聚焦、更專注在進步的動力。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神經覺對人類生理、心理和行為的影響。它介紹了神經覺在生理和心理層面的運作,以及過去經驗如何形塑了我們的神經覺。透過練習和觀察來探究個人神經覺的特點,並提出了回想過往並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故事的練習。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神經覺對人類生理、心理和行為的影響。它介紹了神經覺在生理和心理層面的運作,以及過去經驗如何形塑了我們的神經覺。透過練習和觀察來探究個人神經覺的特點,並提出了回想過往並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故事的練習。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在面對疫情壓力和生活壓力時,透過正念、改寫人生課程以及靈氣療癒,逐步克服過去的限制性想法和心理壓力,實現身心靈的平衡和療癒。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在面對疫情壓力和生活壓力時,透過正念、改寫人生課程以及靈氣療癒,逐步克服過去的限制性想法和心理壓力,實現身心靈的平衡和療癒。
Thumbnail
一個曾經用「理智」來評判心中所有情緒的人, 當她終於找回和自己的內心的連結, 她便馬上面對到……人總有已到極限,卻還被迫不斷向前的時刻……
Thumbnail
一個曾經用「理智」來評判心中所有情緒的人, 當她終於找回和自己的內心的連結, 她便馬上面對到……人總有已到極限,卻還被迫不斷向前的時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