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長的年代,國中時期英文正規課程學習所投注的時間,一週四節課是4小時,3年下來480小時。相較於現在的小孩,當時的英語學習時間簡直是荒漠甘泉。
時下臺灣孩子的英語學習時間是如何呢?
國小一年級開始,一週二次總計4小時的英語課,花6年的時間從ABC、發音以及日常用語。姑且將每週補習時間設定為12小時,一年52週,小學六年的英語學習時間是3,744小時,加上國中三年1,872小時,九年的英語學習時間為5,616小時。所花的時間足足是我那個年代的11.7倍。
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出「1萬小時定律」,闡述「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
在好奇的心態趨使之下,最近加入了一個自由工作業者的app平臺,以「英語學習」為服務需求,每天幾乎都有一個人登錄提出學習的需求,而在「服務期程」這個選項,每一位需求者也都是填入「長期」而非短期。也就是說,在英語學習的概念認知上,大家是可以接受長期訓練。
若此,長期訓練之下的週期訓練頻率即影響這個訓練工作能維持多久的關鍵。而安排多久一次週期性的訓練,每個人的想法略有差異,有人覺得一週一次,有人覺得一週二次到三次,極少數的人覺得需要每天訓練。
你若問喜歡種植物的人,植物要多久澆一次水,日照要全日照還是半日照,養植植物的專家會有一套完整的說詞。該每天早晚澆一次水的開花植物,就不能三天才澆一次;該三天澆一次水的耐旱植物,就不能每天澆水,根就會爛掉。
因些,孩子要安排多久一次的頻率學英語文,沒有一定的標準,家長必須在不同的時期觀察,隨時做調整,才能引導孩子充分掌握的學習週期的曲線。
女兒在國中第三年曾經想過要補習加強數學,當時不知道怎麼訓練她的數學能力。而在一次的演講活動中,認識一位教50年數學的國中老師,我問他如何加強孩子的數學能力,他回答我:「很簡單啊!就是要每天作題目」。
我當時恍然大悟,原來不管是什麼學科,鍛鍊頭腦的方式,別無他法,就是要每天接觸。
但你一定會覺得奇怪,明明說要看孩子的狀況來調整學習時間,一天二、三次還是三天一次,怎麼這週又變成建議要每天接觸?
老天爺是公平的,每個人生下來即能擁有最貴寶的資源,就是一天24小時。能每天撥出一小段時間來鍛鍊,不管是身體還是頭腦,最終總是能獲得很好的結果。
但問題是小孩哪會想要每天學習,玩樂比吃飯睡覺都重要的時代,要在一天24小時找出他們能學習的時間,一天1小時都覺得太多,何況以一天練習1小時,要多久才能達到一萬小時?
計算機拿來按一按,居然要28年,人生都過四分之一,能力才會達到頂尖,那也太辛苦了!是不是覺得現在就想放棄了呢?
別太快放棄。
根據我的試驗,和在孩子身上實驗而得到效果,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時間投入成本、投入方式、投入資料及產生的效益,有所不同。
1萬小時是「達人」的層次,我們要完成學業或是在職場上表現出具水準的能力,不需要給自己1萬小時這麼大的壓力。
接下來,我們討論的時間是指在學校和補習班以外所投入的時間,如果沒有補習,也是依照以下建議的投入時間。
假設一天的投入時間是以30分鐘為1單位,孩子在幼稚園至小學低年級階段時,專注力比較不強,一天0.5個單位即可,但建議每天接觸比較好。原因不是要鍛鍊能力,而是養成習慣。
孩子在中年級到高年級階段,一天可以投入1至2個「不連續」的時段(專注力考量),一週3天到5天(要3天還是5天,依然是看孩子的個性而定)。
青少年時期的國中階段,大部分的家長會以升學為導向,補習和課後輔導的時間變多,若是在小學階段已經打下一定的基礎,一天可以投入1個單位即可,但至少一週仍然維持3天到5天。
高中到大學階段的大孩子更加忙碌,除了課業之外,還有社團、打工、男女朋友等社交網絡密集的時期,分割24小時更加細密,一天投入1個單位已經是奢侈的要求。
但若要維持前面的語言能力水準,這個時期絕對是關鍵。
為什麼?
如果我們的學校和補習教育是有用的,那為什麼臺灣的英語文能力普遍還是遜於其他先進國家?
這個需要回到臺灣的英語文教育結構面的扭曲現象,可以閱讀前幾篇文章瞭解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