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人日誌2024.04.19_在家跟在學校的你,是同一個人嗎?_楊欣恩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今天話題有點嚴肅

今天話題有點嚴肅


亮師走進教室,靜靜掃視孩子們。

沉默不語所散發出來的凝重,佈滿整間教室,

孩子們在幾句相互提醒之後,紛紛靜下來,轉身看著亮師。

連坐在教室後方不知所以的我,也感受到壓力。


「你們進到實人以來,改變了好多,積極自學、自律、自動自發。經過了無政府觀察,很多人也意識到自己的進步,更不用說你們對外場合展現出的自信與能力,讓多少大人驚艷。但是──」

「請問,回家後的你,還是這個狀態嗎?」

多數孩子仍舊靜默,看到阿昊跟小羽馬上搖頭。


「回家後的你,依然是這個自律、愛學的你嗎? 還是書包一丟,先看電視、先打電動再說?」持續平穩的聲音慢慢滲透到教室每個角落,滲進孩子的思緒中。


突然,亮師提高音量,嚴厲質問:

「或者,藉著自學、查資料的名義,卻忍不住滑平板! 再跟爸媽說自己在自學? 原來實人教你的『自學』是這樣的嗎?」

又是一陣長長的靜默。


當時完全沒有頭緒,如果是我站在台上,接下來要怎麼繼續引導下去。說教、責備、碎念、曉以大義、威脅恐嚇,是我孩提時代熟悉的模式,知道這裡會不一樣,但那會是什麼樣?

「孩子們。」亮師回到平穩的語氣呼喚全班。

我不生氣,我心疼。 我心疼你們進步了好多,但是你爸媽看不見。

「離開實人之後的你,是什麼樣子?

孩子們,你在家遇到了什麼困難,讓你沒辦法發揮在這裡的好? 我知道,也許有些人面對的不見得是那麼適合讀書的狀態,例如:有家人在打電動或看電視讓你也忍不住一起、好多想玩想做的事情就在你眼前......。

回家之後,能不能持續進步?

現在,請你打開筆記本,寫下你遇到的困境到底是什麼? 誠實面對自己。還有,去思考、去動腦,你要怎麼克服?」


這篇日誌,被我擱置一段時間。

實人想要教孩子的,除了學科之外的「這些」,到底是什麼? 

自律、自我成就、規範、道德、團體生活、禮貌、尊重、自信......,答案在我心中一個換過一個,範疇都太狹隘,這些名詞之上,還有一個最大的核心目標,是什麼?

想不出答案,決定從閱讀中找尋。

原來是你:品格教育

從亮師推薦的《孩子如何成功》一書,抓到了一個關鍵詞:品格。接著,我找到了《「品格」決定孩子未來》這本書,確定了自己追尋的答案:

實人教孩子的,是「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

這本書特別提及「用語」所造成的語意混淆,特別是「道德教育」一詞,「道德」牽涉對錯兩面對立,涉及以誰的價值觀為對錯,容易引起爭議與不適感。

「品格教育」一詞才是真正的核心原則,此書對它的定義是:

品格教育是一種『存在(being)』的方式,品格教育是關於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我們的存在──我們內在的本質、我們的心靈和思想──會影響我們的行為(doing),相對的,我們的行為也有可能改變我們的存在。


書中也提及:「孩子不是各自孤立的存在,而是根植在各種互動的社會系統中:家庭、班級、年級、友誼、同儕參照團體(peer reference group)、社團小組等。」 在不同的場域與群體間都能夠意識到自己存在的方式,以良善的形式存在,就是品格教育的最大目標。

品格教育注重的不是告訴孩子一套規範,而是認知自己是誰、「我」如何與世界互動的教育。因此,我們無法追求一套機械式(mechanical)的流程與規範來限制與控制所有孩子,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存在」,必須採取有機(Organic)的應對陪伴孩子,因材施教,引導的方式也跟著孩子不斷變動的狀態調整。這確實是實人的師長們付出最多心力與時間的地方,包含練習生們,無時無刻觀察著每個孩子的狀態,聚會時也總是在討論如何跟不同的孩子對話。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思考自己在家的樣子?

然而,調整孩子在家的樣子? 脫離學校這個空間,要教什麼?為什麼要教?

關於這個問題,我在書中第14章〈內在動機的內容和原因〉 找到了答案:

「品格」的另一個常見定義是,當沒有人在看你時,你會做什麼,會這麼做是因為你就是如此。這位「沒有人」要如何獎勵或讚賞你呢? 它必須是基於內在本質、內心主觀的原因,而不是為了外部的獎勵或認同。否則,當沒有人在看的時候,就不會做正確的事了。

在學校,做給老師看、做給同學看,同時還有「做為實人一份子」的團體認同隱隱牽著孩子走在自律的軌道上。因此,完整的品格教育,也需要引導並提醒孩子:回到家,回到「私領域」,仍去意識自己的存在方式(being),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對孩子來說太過抽象的話,就從檢視並思考自己的行為(doing)切入。

這也是我看到亮師正在做的事:

沒有具體說出孩子們該做什麼,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有機體,面對的困境也不一樣。透過書寫自己的困難與克服方法,讓孩子去意識自我,觀察自己,並且思考解方。


如此一來,比起直接責罵與訂下規範,孩子們作為「人」,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主張的三個需求(ABCs)也能夠滿足:

1.自主權autonomy-對於自己的人生有一定的控制權。

不是老師或父母告訴我該怎麼做,而是我自己思考出來的克服方式,我「自己決定要這樣做」。


2.歸屬 belonging-被照顧和被關心,並成為團體的一員。

老師「心疼」我的好沒被看見,老師「關心」我遇到了什麼困境,「做為實人的學生」我是什麼樣的人?


3.能力 competence-價值被重視,覺得自己做出了有意義的貢獻

老師相信我可以自己調整,自己能夠為「我是什麼樣的人」負責,我是實人的孩子,我能做到。


短短20分鐘,亮師簡短一席話讓孩子反思自己在家的狀態,讓孩子書寫對自己的觀察以及克服困境的解方──這就是「品格教育」啊! 很慶幸自己有機會在現場看到這個畫面,並且透過《孩子如何成功》、《「品格」決定孩子未來》兩本書探究其中的意義。


網路成癮? 我看不出來呀!

而在這20分鐘內,我還得知另一件震驚的事實:

這群孩子中,也有不少網路成癮的,回家後長時間沉浸在電玩或社群媒體中。

在實人學校,我完全看不出來任何人有這樣的樣貌:平板說收就收,下課時間不是到公園跑跳就是三五成群聊天嬉鬧,沒有半點「網路成癮」的樣子。

作為教育者,我們有辦法將影響力從學校延伸到放學後的時間嗎? 

作為數位原住民的母親,孩子也將進入小學,我要如何陪伴孩子面對3C世界?

帶著震驚與困惑,找到了陳志恆心理師所寫的《脫癮而出不迷網》,另一位胡展誥心理師在推薦序言提到:「手機成癮已經是全人類都牽涉其中的嚴重問題......不能只是當成『孩子不聽話、不用功』的粗糙解釋。」真是當頭棒喝,也讓我做好心理準備,閱讀過程勢必要面對自己手機成癮的問題了。

果不其然,讀後理出一些令人心安的頭緒,同時也充滿自責與愧疚:

我對自己近年使用手機而排擠到陪伴小孩的品質與時間難辭其咎,必須正視科技冷漠與忽視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需要立即調整並補救。幸好,這本書提出了幾點非常受用的觀念與做法,讓我能亡羊補牢,也非常推薦遇到相同問題的家長們閱讀此書。

其中,陳志恆心理師提到「有品質的陪伴是最終解方」讓我反省自己一直以來沒做到的事情:完全禁止3C不是最佳解答,除了日常的關心與對話,也著孩子使用網路、孩子如何用這個「工具」學習、跟著孩子「一起」打電動或看電視(一起玩、一起邊看邊討論劇情)等等,「讓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感受到被接納、被欣賞與重視」,才能夠有效避免孩子到網路世界尋求認同與刺激而成癮。

此外,「大人怎麼做,孩子就怎麼學」,這件事讓我非常難受,想到自己總是手機不離身,眼睛不離螢幕,倘若孩子未來有樣學樣,也怪不得她。因此,我必須從現在就開始以身作則,戒斷過程一定會非常不舒服且難熬,但為了孩子,必須做到。


再次感謝實人這場20分鐘的自主時間,從品格教育到網路成癮的問題,讓我在深究答案的過程中上了好多課。


願我們都能成為自己喜歡的存在。

也願孩子都成為自己喜歡的存在。


    7會員
    1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實人實習日誌113.04.17 你的教室民主嗎?實人進入無政府狀態一週後(詳看芝麻:教室裡的觀察員—無政府狀態第一天),孩子們每天中午會看到自己的優點與問題,這時,準備上閱讀課的寶寶老師請孩子們倆倆分享「看完這些記錄表,你在想什麼?」 這是實人最特別的特色之一,老師們不會奪走孩子的話語權,而是不斷鼓勵孩子做後設思考與反思。
    Thumbnail
    avatar
    張雅惠
    2024-04-22
    實人實習日誌113.04.16 Don’t prove. Improve.「你如果要透過孩子來成就自己,註定會有孩子被你放棄。」 阿亮老師堅定的說出這句話,猶如當頭棒喝般,敲醒著每一位來參與教師實戰工作坊的老師,「Don’t prove. Improve.」。 
    Thumbnail
    avatar
    張雅惠
    2024-04-22
    實人實習日誌113.04.10_面對孩子的情緒,我可以怎麼做?Tony和小品老師引導孩子面對情緒的方式,是透過同理、眼光,引導孩子認識責任,讓孩子看見自己一層層情緒背後的委屈與用心,因為老師和孩子在同一艘船上,他們才能一起划向更好的地方。
    Thumbnail
    avatar
    張雅惠
    2024-04-18
    實人實習日誌113.04.09_不平凡的學校【 團隊意識 】 晨讀時光後,Lulu老師把孩子們聚在一起討論「若我的樂高課突然換其他老師上,你們能發揮平常的默契嗎?」我相信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當學生遇到代課老師時,極有可能因為不適應,而換了一種學習態度。
    Thumbnail
    avatar
    張雅惠
    2024-04-14
    實人實習日誌113.04.03_不一樣的數學課2在不一樣的數學課1,你可以看到Tony如何透過小組討論,打造一個好學、自學、共學的課堂風景。今天的日誌將聚焦在老師的課堂核心:引導。
    Thumbnail
    avatar
    張雅惠
    2024-04-06
    實人實習日誌113.04.02_責任與對話每週二是練習生們固定聚集的實習日,阿亮老師總能敏銳地觀察出大家的狀態:「你們有想過生活導師負責課堂開場的目的為何嗎?為什麼不給任課老師做就好呢?」我們陷入思考,一方面慚愧於自己上週沒有想清楚就上台,一方面則依照直覺回答了:開場是為了提醒孩子們準備好上課狀態。阿亮老師的這段話,一語道破了實人的不一樣。
    Thumbnail
    avatar
    張雅惠
    2024-04-06
    實人實習日誌113.03.27_準備【我們很用心擦,希望他們好好珍惜】 為了本週六的市集,幾位孩子認真且專注地清洗每一件送到亮語的二手物品,物品數量很多,不好洗,為了希望物品在無異味、無灰塵的狀態下交到顧客手中,他們好用心!聽到小涵說「我們很用心擦,希望他們好好珍惜。」真的超級為他們感到驕傲!
    Thumbnail
    avatar
    張雅惠
    2024-03-28
    實人實習日誌113.03.26_ 謝謝你,讓我重新看見自己 【你有教育專業嗎?】 「我們是充滿愛的教育,但不是愛的教育。」充滿愛的教育有原則和界線,而非無止境的包容。原來在缺乏專業之下,愛的教育會變成以愛為名的教育,我回想起過往總會過度討好、過度同理學生,因此當學生不如我所預期時,我會陷入對自己的極度失望。其實,靠著熱情與直覺去對待孩子是危險的。
    Thumbnail
    avatar
    張雅惠
    2024-03-28
    實人實習日誌113.03.20_學習的本質(下) 接續學習的本質(上),我想分享亮語社會課的實踐與我如何運用所學在自己的教學上。在實人,到縣史館參訪不是被動瀏覽,而是帶有強烈且共同的學習動機與學習目的。
    Thumbnail
    avatar
    張雅惠
    2024-03-23
    實人實習日誌_113.03.19_學習的本質(上)【 讀書,是因為想學,還是因為不得不學?】 是什麼時候,讓我們開始失去對學科的好奇心?取而代之的,是被灌輸的責任與義務「請做好學生的本分」或「完了,昨天沒唸書,今天一定考不好,我真爛。」這些責任與義務讓許多孩子失去對學習的好奇心,不斷陷入罪惡感、拖延與自我懷疑的循環。
    Thumbnail
    avatar
    張雅惠
    2024-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