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個專家技巧幫助研究所碩博士生提升學術工作效率:

3 個專家技巧幫助研究所碩博士生提升學術工作效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1. 制定嚴謹的工作節奏:

- 在 UCLA 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的這兩年,我制定了嚴謹的工作節奏,具體來說,我的工作週期是週日到週四工作,週五週六休息。每天的工作時間是從早上 8:30 到下午 3:30,共 7 個小時。這樣每天 7 小時,一週累積 35 小時的高強度專注工作,使我能夠達到高效率和高產出的目標。這種工作節奏讓我能夠在工作日內集中精力,而在週末充分休息,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


2. 分段工作與休息:

- 我將每天的 7 小時工作時間拆分成 6 個 70 分鐘的工作時段。每個工作時段,我會專注工作 52 分鐘,並有效休息 18 分鐘。這樣的節奏能確保每個工作時段的高效率和高效能。專注工作時,我會設定具體的目標,例如將閱讀的文獻段落輸入到 Obsidian、撰寫研究關鍵字的觀點匯總、計畫前導實驗的細節。每個工作時段有明確的目標,即使狀態不好,也能確保工作在正確的方向上前進。


3. 有效的休息策略:

- 在 18 分鐘的休息時間內,我會離開辦公室,到外面走走,讓自己放鬆一下。在走路的過程中,我會使用 Day One Journal 錄音,隨意聊聊自己剛剛完成的工作和心得。這樣的休息方式不僅讓我從工作中得到短暫的放鬆,也能在放鬆中回顧和整理自己的工作成果,進一步提升工作效率。此外,這種短暫而頻繁的休息能幫助我保持持久的專注力和創造力,避免長時間工作的疲勞和倦怠。


你還有什麼其他的提升學術工作效率的技巧嗎?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558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今天聊聊 Marc Abeille[1] 所著作的《Linear Thompson Sampling Revisited》[2]。 這篇文章是分析Linear Thompson Sampling的理論經典文章。 文章裡面示範了如何將 Thompson取樣, 看作是一種對參數的擾動,
1. 追求整本書讀完 - 很多學生會執著於把整本書從頭到尾讀完,卻忽略了是否真正吸收了書中的重要知識點。這種追求完美的閱讀方式容易讓人感到壓力,反而無法從閱讀中獲得真正的啟發與樂趣。其實,與其專注於讀完每一頁,不如專注於書中對你有啟發的部分,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利用你的時間和精力。 2.
你學習任何數學, 都要問這哪個部分是微積分長出來的, 哪個部分是線性代數長出來的。 當然,你需要先把微積分與線性代數學一次, 知道裡面有哪些內容, 接下來學任何新的東西,其實都是微積分跟線性代數。
當面對失敗時,我們本能上會感到厭惡。這種厭惡感讓我們害怕失敗,進而避免去嘗試新的挑戰。然而,成功的人往往能克服這種厭惡,勇於面對失敗,從中學習並改進。學會克服這種厭惡感,是成長的重要一步。厭惡失敗是人類的本能反應,但我們可以透過心理訓練和實踐,不斷減少這種厭惡感,進而更積極地面對挑戰。
Nick Milo 的寫作都很隨性, 很難看到他對自己的用字有比較準確的定義, 導致我雖然加入社群很久了, 但總覺得他每次講的東西都跟上次不一樣。 不過Nick Milo 這種不嚴謹的習慣, 也讓他每次都能跑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想法, 每次的工作坊都能學到蠻多有趣的概念。
當時大二為增進日文聽力,我還會每個月去唱日文卡拉ok。 從慢歌逐漸能駕馭快歌,當你能自然說出日語, 聽力也會更上一層樓。 另外,觀察自己能聽到的完整句子, 然後去看一下那個完整句,對應了什麼文法, 這樣就可以連結回 JLPT N5-N1的教材, 這樣隨機去讀文法,學習也會變得很有趣。
今天聊聊 Marc Abeille[1] 所著作的《Linear Thompson Sampling Revisited》[2]。 這篇文章是分析Linear Thompson Sampling的理論經典文章。 文章裡面示範了如何將 Thompson取樣, 看作是一種對參數的擾動,
1. 追求整本書讀完 - 很多學生會執著於把整本書從頭到尾讀完,卻忽略了是否真正吸收了書中的重要知識點。這種追求完美的閱讀方式容易讓人感到壓力,反而無法從閱讀中獲得真正的啟發與樂趣。其實,與其專注於讀完每一頁,不如專注於書中對你有啟發的部分,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利用你的時間和精力。 2.
你學習任何數學, 都要問這哪個部分是微積分長出來的, 哪個部分是線性代數長出來的。 當然,你需要先把微積分與線性代數學一次, 知道裡面有哪些內容, 接下來學任何新的東西,其實都是微積分跟線性代數。
當面對失敗時,我們本能上會感到厭惡。這種厭惡感讓我們害怕失敗,進而避免去嘗試新的挑戰。然而,成功的人往往能克服這種厭惡,勇於面對失敗,從中學習並改進。學會克服這種厭惡感,是成長的重要一步。厭惡失敗是人類的本能反應,但我們可以透過心理訓練和實踐,不斷減少這種厭惡感,進而更積極地面對挑戰。
Nick Milo 的寫作都很隨性, 很難看到他對自己的用字有比較準確的定義, 導致我雖然加入社群很久了, 但總覺得他每次講的東西都跟上次不一樣。 不過Nick Milo 這種不嚴謹的習慣, 也讓他每次都能跑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想法, 每次的工作坊都能學到蠻多有趣的概念。
當時大二為增進日文聽力,我還會每個月去唱日文卡拉ok。 從慢歌逐漸能駕馭快歌,當你能自然說出日語, 聽力也會更上一層樓。 另外,觀察自己能聽到的完整句子, 然後去看一下那個完整句,對應了什麼文法, 這樣就可以連結回 JLPT N5-N1的教材, 這樣隨機去讀文法,學習也會變得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