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感官有吸收和記憶的能力,眼睛看的、耳朵聽的、鼻子聞的、嘴巴講的、舌頭嚐的,在英語文的學習面向,這五種能力當中,主管吸收和記憶功能,最常用的就是眼睛和耳朵。
青少年已經開始被安排在補習班或跟著家教學習英語文,如何引導這二個感官的學習,讓青少年在每個階段轉換之時,能夠定位出一個軸心打好基礎?
如果是小學一年級生,建議親子共讀繪本;小學三年級生,要打開耳朵吸收記憶能力,大量聽英語發音的影片或廣播,最好有人從旁協助引導瞭解,背單字的方法可以著重在用耳朵聽和嘴巴唸;國中一年級生,要打開眼睛的吸收和記憶能力,開始閱讀短篇文章或長篇的故事、小說,背單字的方法可以著重在看和寫。
用耳朵記憶單字的方法,不是我個人獨創的,我記得是聽一場演講或是看Youtube影片而來,方法是讓學習者眼睛閉起來,聽引導者或網路字典發音3次(眼睛閉起來、嘴巴不用唸是關鍵)。據說這樣的方法是讓耳朵的能力發揮到最大。
用眼睛記憶單字的方法,我是寫英文單字在便利貼上(只寫英文字而不寫中文意思),在晚上睡刷牙時,邊看單字邊刷牙,頭腦邊想著單宇的意思。然後,一覺起床後,去上廁所時,再用眼睛看著單字,回想一下單字的意思,如果你想得起來那個單字的意思,你對那些單字的記憶強度就肯定是很強大的。
在線上共讀繪本時,在沒有任何測驗之下,有時候我會讓小孩們以「唸出」文字的方式來確認他們的認知能力,後來發現有的小孩可以唸出來,是因為他們學過自然發音,所以知道怎麼唸,但卻不見得知道是什麼意思。
我突發奇想,給6個小孩靜心閱讀這段文字,然後用私訊方式告訴我能讀懂的百分比是多少,他們的答案分別是10%、30%、50%(2位)、60%、90%。
我一直覺得人類負責接收資訊的感官和大腦之間,有著科學家或醫學專家檢測不到的連結線。不然,你怎麼解釋有些人看到某些東西就是會害怕(像兒子就超怕蝸牛),有些人對某些長相的人就是有一種好感或厭惡感(像女兒常常說某些人是醜醜聯盟);有些人對某種外國文化有一種莫名的親近感或無感。
學習語言也是一樣,有些人很容易吸收,有些人就是吸收不來。身為引導者,要能判斷青少年的吸收能力,從而調整方式或管道,甚至在某些時候應該設定停損點,如果真的沒辦法吸收學習,也不要因為它是社會規範下的學科,而強迫青少年痛苦地學習。
從實用的文本中吸收英文的語彙,我喜歡看TIME雜誌的100系列。TIME 100系列從最早期1999年開始,每年評選百大風雲人物,後來延伸許多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年齡以及不同的產品。
在TIME雜誌官網2024年最具影響力的公司,點入每一篇文章的標題下,你會發現編輯貼心地告知讀者要花多少時間閱讀。這時,你就可以先用「略讀」的方式,看看能不能像母語為英語的人,花一樣的時間,也測試自己吸收的程度。之後,再用「精讀」的方式,計時看看要花多少時間能讀懂每一句文字、每一個單字。用這樣的方式來測試自己,相信有辦法經過一段時間,就能進步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