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我覺得排斥特定食物的挑食無傷大雅,成長必需的營養素可以從其他食物補足,那就不用怎麼擔心,要不死心的熱情邀請小孩試吃也可以,隨它去也可以。吃飯是開心的事情,無須弄得太緊張,營養均衡才是目的。
但是,如果太多品項都不吃,而且某大類都不喜愛,不只是不吃苦瓜或榴槤那麼簡單,那還真的得費點心思了。
每個人都有個人飲食偏好,而爸媽的餵食煩惱也挺個人。回首十年餵食史,從小娃4到6個月就開始自製各式食物泥糊、冰磚等副食品,就是希望小女成長成一位不挑食的雜食性動物,偏偏天不從人願。
孩子從小就食量小,喜歡的食物品項也不多,最麻煩的是,大部分的肉類她都不愛,導致我每次有幸看見其他孩子啃雞腿,或是排骨,都心裡都掀起一陣狂羨慕,恨不得這就是我家餐桌的景象。
因為,每當我拿出肉肉試圖放進她的盤子,得到的就是無比堅定的「No!」不知道的,還以為是什麼恐怖東西,那就是一塊肉而已(音量與肉的大小成正比)。相反的,小姐卻怡然狂嗑各式青菜,用蔬食填滿自己,甚至還有一天說她要當一個素食者 (我不反對成為素食者,但可以等長大以後嗎?)
多吃蔬菜的確沒錯,但這樣下來,成長發育需要的蛋白質夠嗎?
理論上,每天在六大類食物(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中,每類都有攝取足夠,每類食物盡量多樣化,對於達到營養均衡,維持健康很有助益。
如果沒記錯,現在台灣小二或小三就會學習到食物與營養的相關知識,也可以抓緊機會和孩子討論食物的話題。我覺得讓現在的孩子了解「為什麼」很重要,「為什麼要吃蔬菜、不能餐餐吃炸雞?」「為什麼不行不喝水只喝飲料?」
有興趣的話,還可以讓孩子一天下來記錄自己是不是六大類食物都吃到了,甚至全家一起來玩個「均衡飲食競賽」。
我本身不喜歡逼孩子吃,因為能開心自由選擇自己要吃的食物多好!(真的不是因為本人挑食),再加上口味會變(一陣子不愛的後來又愛了,或反過來,原本愛的被打入冷宮),身為爸爸媽媽的我們就負責把各類型食物送到餐桌,鼓勵孩子多嘗試,介紹他們的營養和風味。
如果和我一樣遇到孩子飲食上的難題,來分享一招:許多醫院有開設營養科或營養諮詢中心,帶著孩子一起與專業的營養師討論要如何調整飲食,而這也是寶貴的學習機會。
因為小女特殊的飲食習慣,幾年前趁著在台灣的時間,就帶著她一起去「找專業的」。
我們拋出問題,和營養師討論。營養師很有耐心,詢問女兒的飲食。
然後就出作業啦,營養師發一張飲食紀錄表(類似這張台大醫院的範例),請我們回家紀錄女兒的一週飲食,包含零食,下週再來一起檢視。
所以,如果計劃去看營養師,不妨事先紀錄一週飲食再去預約,或許能更快得到建議。
雖然周末兩天有不少外食,紀錄得零碎,但營養師還是可以從前面幾天的紀錄下來看出端倪,而有些建議也是我們先前沒有想到的。例如,因為食量小、愛吃蔬菜,反而要調整一下進食的順序,飯-肉-菜 。
沒錯!針對她的狀況,竟然是要先吃飯,因為孩子活動需要能量,要是她先都用菜填滿了,就沒地方裝,所以要先吃能產生能量的。
每餐的基本款一定是飯(一碗)肉(3湯匙)或蛋1顆 等蛋白質,菜和水果的量則無所謂,吃得下多吃點。還跟我說小孩的菜多放點油下去炒沒關係(看起來跟大人的健康飲食不太一樣!)。
這無疑提供我們朝往飲食均衡之路的新方向,而且身穿白袍的營養師說得話就是比自己親媽可信度高,是吧?!同時,孩子蠻享受這個和溫柔營養師小姐姐諮詢的過程。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的進食建議是針對當時女兒(小二)的狀況所給出的,雖然不愛肉類的孩子可以參考,但因為每個人飲食習慣和身體狀況不同,所以還是讓營養師給出客製化建議比較好喔。
孩子挑食有關係嗎?如果只是針對特定食物、孩子的成長發育沒影響,不用太過擔憂也不用感到壓力(雖然.....可能很多人會幫忙擔憂)。如果真的偏食過頭,拉著孩子一起想想可以怎麼吃,也可以像我們一樣尋求專業。這些努力的重點不在挑食,而是達到營養均衡的目的,例如不喜歡吃肉也不愛海鮮,那就多吃點蛋、豆腐、豆類等。
其實啊,挑食是幸福的現代專利,要是以前物質欠缺那還能挑三揀四呢,所以,為著能挑食還不挨餓,我感覺到無比幸運呢!
「馬麻~豬血糕超好吃的,妳為什麼不吃啊~」女兒神來一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