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團體】面對家人離去:創造無形遺產的力量

更新 發佈閱讀 1 分鐘

「人走了就走了,哪有可能換個方式留下來呢? 」 你可能會問這個問題!

___

面對家人離開的低落情緒


對於高齡者,有太多的家人離開經驗, 也有幾個比較印象深刻的記憶, 分享這些人的離開對自己的影響, 有人說道自己的公婆、兄弟姐妹、爸媽等, 大家對於家人的離開都陷入非常難過的情緒, 大家又再分享,

這位離開的家人,

曾經讓我看到他的什麼好行為,

可能是他自己保持身體的健康、與人為善(跟鄰居、親友保持良好的關係)、助人的態度(參加志工,幫助獨居老人...)、主動學習的習慣(參加學習課程、閱讀書籍...)。

離世的家人帶給我什麼遺產


這個人,如何在他離開之後,仍然讓我們帶著他的這些「無形的遺產」,改變我們的生活。 他讓我們知道家人關係維繫的重要, 保持身體健康,早睡早起的好習慣,與人為善的方法, 並且我自己也身體力行這些他留下來的遺產。 所以靠著這位離開的家人,「陪伴」「影響」著我們一輩子,一直到我們離開的那一天。 雖然人離開了,但這個「無形的遺產」一直陪著我們走未來的路。


raw-image


訂閱 【失智症應對的策略思維 黃耀庭心理師】電子報帶你進入不一樣的照顧世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心理師品牌孵化基地
152會員
179內容數
這是一個提供心理師與心理工作者 商業商業思維、品牌產出行銷策略的基地, 協助心理師與心理工作者完備自己的產品與服務。
2024/10/04
本文探討如何理解失智症患者的行為和反應,透過溫蒂·蜜雪兒的經歷,揭示失智者在情感、飲食、聽覺和視覺上的挑戰。在照顧失智症患者的過程中,尋找替代方法以面對困難的行為是至關重要的,讓我們一起學習如何改善照護策略。
Thumbnail
2024/10/04
本文探討如何理解失智症患者的行為和反應,透過溫蒂·蜜雪兒的經歷,揭示失智者在情感、飲食、聽覺和視覺上的挑戰。在照顧失智症患者的過程中,尋找替代方法以面對困難的行為是至關重要的,讓我們一起學習如何改善照護策略。
Thumbnail
2024/09/27
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強調學習過程中應避免僅關注病症的表面。 對失智症的理解要多層次,照顧者和醫療人員需要具備對症狀與病程的全面評估能力,也要關注高齡者身體與心理上的互相影響。 最後,作者提供了策略幫助家屬與照顧者更有效地記錄和分析症狀,避免錯誤判斷和焦慮。本文適合對長期照護與失智症認識有興趣的人閱讀。
Thumbnail
2024/09/27
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強調學習過程中應避免僅關注病症的表面。 對失智症的理解要多層次,照顧者和醫療人員需要具備對症狀與病程的全面評估能力,也要關注高齡者身體與心理上的互相影響。 最後,作者提供了策略幫助家屬與照顧者更有效地記錄和分析症狀,避免錯誤判斷和焦慮。本文適合對長期照護與失智症認識有興趣的人閱讀。
Thumbnail
2024/09/13
本文探討如何用溫柔的方法與長輩溝通,尤其是面對失智症患者時,如何讓長輩更樂於接受建議。透過孫子與奶奶的互動範例,展示了有效的溝通技巧,強調從長輩的立場出發,運用柔性的語氣,避免強迫,進而改善家庭關係。
Thumbnail
2024/09/13
本文探討如何用溫柔的方法與長輩溝通,尤其是面對失智症患者時,如何讓長輩更樂於接受建議。透過孫子與奶奶的互動範例,展示了有效的溝通技巧,強調從長輩的立場出發,運用柔性的語氣,避免強迫,進而改善家庭關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面對家人離世的低落情緒,高齡者常面對失去親人的痛苦。透過分享與他們的美好回憶,這些離世的家人能夠以無形的遺產繼續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這篇文章探討他們如何透過健康習慣、善良的行為及積極的學習態度來建立起深厚的家庭關係,並教導我們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即使他們已經離開,這份影響仍然會陪伴著我們走過人生。
Thumbnail
面對家人離世的低落情緒,高齡者常面對失去親人的痛苦。透過分享與他們的美好回憶,這些離世的家人能夠以無形的遺產繼續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這篇文章探討他們如何透過健康習慣、善良的行為及積極的學習態度來建立起深厚的家庭關係,並教導我們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即使他們已經離開,這份影響仍然會陪伴著我們走過人生。
Thumbnail
永遠のおでかけ 我出生在對生死看得非常淡泊的家庭,但這當然不表示我們對離開毫無感覺。 我選擇這本書的時候,能預見很多眼淚 我的,當然。 隨著作者得知父親即將不久於世的消息,他如何和現在仍在喘息吃飯的父親開始告別?如何去面對即將沒有他的未來? 這段時間內,他如何細細去看見他和父親幾十
Thumbnail
永遠のおでかけ 我出生在對生死看得非常淡泊的家庭,但這當然不表示我們對離開毫無感覺。 我選擇這本書的時候,能預見很多眼淚 我的,當然。 隨著作者得知父親即將不久於世的消息,他如何和現在仍在喘息吃飯的父親開始告別?如何去面對即將沒有他的未來? 這段時間內,他如何細細去看見他和父親幾十
Thumbnail
童年不愉快的經歷可能會對自我的看法有負面影響,照顧者對孩子的影響尤甚。作者分享了如何透過寫信給以前的照顧者這方法,幫助自己重新認識在她兒時照顧她的長輩,更正自己心中的選擇性記憶,重組內心故事,從而解開在心中積壓多年的不快和執着,把自己從以為是註定了的命運陰影中釋放出來。
Thumbnail
童年不愉快的經歷可能會對自我的看法有負面影響,照顧者對孩子的影響尤甚。作者分享了如何透過寫信給以前的照顧者這方法,幫助自己重新認識在她兒時照顧她的長輩,更正自己心中的選擇性記憶,重組內心故事,從而解開在心中積壓多年的不快和執着,把自己從以為是註定了的命運陰影中釋放出來。
Thumbnail
大家有經歷過生離死別嗎?我有一個親身經歷。 我的爺爺奶奶幾年前走了,雖然對於他們的離去我不意外,但是他們在一個平凡的日子裡離開,我還是感到有些震驚,從小就是他們帶大的,讀書時候就帶回到爸媽身邊,加上媽媽與奶奶有婆媳問題,媽媽時常講一些爺爺奶奶的壞話,久而久之我也變得不喜歡爺爺奶奶。
Thumbnail
大家有經歷過生離死別嗎?我有一個親身經歷。 我的爺爺奶奶幾年前走了,雖然對於他們的離去我不意外,但是他們在一個平凡的日子裡離開,我還是感到有些震驚,從小就是他們帶大的,讀書時候就帶回到爸媽身邊,加上媽媽與奶奶有婆媳問題,媽媽時常講一些爺爺奶奶的壞話,久而久之我也變得不喜歡爺爺奶奶。
Thumbnail
曾經遇到朋友的父親,雖然年紀近八十歲,但是身體還很硬朗,平常沒有什麼特別的興趣或嗜好,就是很盼望常常和兒孫們聚聚聊聊,其實他很幸運,眾多外孫內孫,都住在大台北盆地裡,坐捷運都可以到,可是因為大家都很忙,結果也是和別人一樣,只有逢年過節才看得到這些孫子。     當我知道他的苦悶後,就跟他建議,為何
Thumbnail
曾經遇到朋友的父親,雖然年紀近八十歲,但是身體還很硬朗,平常沒有什麼特別的興趣或嗜好,就是很盼望常常和兒孫們聚聚聊聊,其實他很幸運,眾多外孫內孫,都住在大台北盆地裡,坐捷運都可以到,可是因為大家都很忙,結果也是和別人一樣,只有逢年過節才看得到這些孫子。     當我知道他的苦悶後,就跟他建議,為何
Thumbnail
2022年的年底,和我最親近的阿公離開了 第一次深刻的體會身旁家人離去。其實心裡一直都知道人都會經歷生、老、病、死這幾個階段,這也是不變的定律對嗎?
Thumbnail
2022年的年底,和我最親近的阿公離開了 第一次深刻的體會身旁家人離去。其實心裡一直都知道人都會經歷生、老、病、死這幾個階段,這也是不變的定律對嗎?
Thumbnail
上個月,得知一位佛友離世的消息。雖然內心感覺到沉重,我卻感受不到一絲悲傷的情緒,也沒有一滴眼淚。不承認失落的我,找了一個藉口對自己說,我跟她不是很熟,而且又擔心病毒,所以就不出席她的喪禮了。 可是,這位佛友的樣子,一直出現在我的腦海。以前在佛堂做義工,或者參加靜坐班、佛法班的時候,雖然沒有交談,但總
Thumbnail
上個月,得知一位佛友離世的消息。雖然內心感覺到沉重,我卻感受不到一絲悲傷的情緒,也沒有一滴眼淚。不承認失落的我,找了一個藉口對自己說,我跟她不是很熟,而且又擔心病毒,所以就不出席她的喪禮了。 可是,這位佛友的樣子,一直出現在我的腦海。以前在佛堂做義工,或者參加靜坐班、佛法班的時候,雖然沒有交談,但總
Thumbnail
多去關心他人
Thumbnail
多去關心他人
Thumbnail
生者與亡者之間-個人、家庭、家族 生者與即將成為亡者所要面對”死亡”這件事,有許多不同的層面要穿越,很幸運的我們一家有時間一起學習這生命臨終的一堂課。 即便學習過還要用的出來才是真正消化,從一開始覺得自己從老爸兩年前檢查有癌症開始便一直在調適應該已經還好了,在陪伴老媽、老爸、處理相關事務,發現好多細
Thumbnail
生者與亡者之間-個人、家庭、家族 生者與即將成為亡者所要面對”死亡”這件事,有許多不同的層面要穿越,很幸運的我們一家有時間一起學習這生命臨終的一堂課。 即便學習過還要用的出來才是真正消化,從一開始覺得自己從老爸兩年前檢查有癌症開始便一直在調適應該已經還好了,在陪伴老媽、老爸、處理相關事務,發現好多細
Thumbnail
漸漸地我們會開始參加一些喪禮,身邊的誰開始身體不再強壯,面對生的喜悅也就需要面對死的分離,有人說生命在臨終前會給你很多暗示,死亡不是一件突然的事,只是我們並沒有發現,而感到錯愕,有時靜下心想,生命到最後,或許就是在追求一個不後悔吧,不管是離去的人是否有盡到他想完成的事,亦或是留下來的人是否有好好珍惜
Thumbnail
漸漸地我們會開始參加一些喪禮,身邊的誰開始身體不再強壯,面對生的喜悅也就需要面對死的分離,有人說生命在臨終前會給你很多暗示,死亡不是一件突然的事,只是我們並沒有發現,而感到錯愕,有時靜下心想,生命到最後,或許就是在追求一個不後悔吧,不管是離去的人是否有盡到他想完成的事,亦或是留下來的人是否有好好珍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