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 12年的人生,我都在找「老師」的定義大學錯過了師培的黃金時機,但很多人給我當老師的機會。
研究所時,高中母校老師(現在是厲害的李康莊校長)
邀請我回暖暖高中當代理生物老師,才知道站上講台「教學」的緊張感,
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就是國中、高中生物老師,遇見不同能力分班的孩子,
偶爾也會教國小資優課程,
看到自己的教學是這麼的無效...,學生的成績早已經在能力分班就決定了八成了,
每天下班還努力研究學思達與國內外好的教學法,
那時我不知道,原來我已經在思考與做「差異化教學了」。
接著還在同一個學年擔任導師、桌遊社社團老師、籃球教練、專題研究老師、自主學習老師。還有了小孩....
在不同主題下探索老師的共同性:
老師就是教練、老師就是引導員及老師就是心靈導師。
六年後,我成為體制外的NPO 教育工作者(均一人),與台灣各地的老師,分享多元的主題:均一數位教學策略、教學動畫腳本設計、記憶吐司、塗鴉筆記、差異化教學設計
也帶過十幾位優秀的實習生,一起用生命影響生命。
我很享受,因為我喜歡學新東西,我也喜歡設計好玩的學習體驗,讓老師也享受學會實用的新東西。
也謝謝學育主任的看見,邀請我每週六到經國國中教授學習策略,讓我重拾與孩子相處的時光,不知不覺也邁入第三學年了。
今年更愛上分享「教育 AI 應用」,AI 教學、AI 自學、AI 專題學習與 AI 圖文創作,
都很好玩,也逼迫我繼續離開舒適圈,
接觸到國小、國中、高中、高職、五專、大學不同的老師或教授,才知道原來幼保科很喜歡 AI 圖文創作😁
我也因此受邀去擔任三所大專院校的協同老師(業師),包含我的母校輔大。
雖然還在探索旅途,
但我發現,如果學生就是「玩家」(Player),那「老師」就是學習中的「玩伴」,
我希望和夥伴們創造一個環境,讓學生能夠主導學習、探索未知與發現喜樂。
特別是在生成式 AI 的出現,我覺得個人化的深度學習體驗,已經不是未來了。
就像今天上午上課時,我設計了一個 AI 應用學習體驗(生成歌詞與專輯封面圖),我講完活動規則時,學生們居然說:「好好玩啊!我要趕快開始。」
我心中非常感動,比聽到教師節快樂還要感動多了😅
這也是我繼續在學校當老師的原因,
這也是我想繼續在均一當教育工作者的原因,
目前我們正積極研發 AI 助教、AI學伴與神奇小道具
(在 PlayGO AI 中,沒人聽過很正常,因為昨天才命名的,其實在均一教育平台已經可以看到了)
雖然在資源、技術與人力都備受挑戰,但都值得我們放手一博,
我想重新思考「老師」的定義,在 AI 時代,
和學生們一起玩耍、實驗與發現學習的意義。
祝一起前行的教育工作者,
玩得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