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須知 (65) 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更新於 2024/09/2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靜坐須知 (65)

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20221022 台灣悟光精舍

問:早上太早起不來,晚上又想睡,坐不久。請問法師,什麼時候靜坐最好?

師父答:早上又起不來,晚上又想睡覺,那你就選白天你精神最好的時候,我靜坐通常選白天精神最好的時候坐。當然慢慢你功夫夠了,早晚都不是問題。但是剛開始初學的時候,你可以選一天當中你精神最好的時候來靜坐。

我的安排就這樣,精神最好的時候靜坐。再差一點的就是來看書,或者拜佛、放蒙山這些不需要這麼樣專注的事情,身心最好狀態的時候拿來練習靜坐。當然靜坐之前你可以先拜拜佛,或者經行一下,然後再來靜坐。

這個就是要有經驗了,包括我前面講怎麼樣調整心,對治沉掉,包括你什麼時段靜坐最好,你就儘量從這個時候開始,然後慢慢拓展。等你功夫夠了,這些都不是問題。

包括飲食要怎麼調,哪些是不適合的,太燥的食物,或者是濁穢的食物,不淨潔的食物,或者你身體狀態有忌諱的食物,這些你都要避免,你要知道要怎麼調,不要貪嘴,要用理智控制。

還有很多方面你也要去調,包括調睡眠。我們附錄有<覺寤瑜伽>,覺寤瑜伽其實就是說你睡覺前不要動腦筋,第六意識不要分別,儘量多修止,拜佛或者靜坐,有的時候誦經也可以。但有的人誦經之後會不好睡,那麼你就拜佛或者靜坐。你就選那個對你來說是最好的方法。

覺寤瑜伽就是在睡覺前先修止,半個小時、一個小時,然後睡覺的時候,躺下來,像我師父教的,觀想一下青黃赤白四色蓮花在床的四個角,觀想阿彌陀佛在你眼前,這個時候大眾助念,我要往生了,然後你去感受你有什麼放不下的。

不要說我都放得下,沒那麼簡單,我們還有很多放不下的。你看律上講,一個比丘到最後變成餓鬼道了,就是一個缽而已。所以感受一下放不下的地方,然後修無常想對治它。

再就是睡覺的時候吉祥臥,同時修光明想,或者法光明或者色光明。色光明就是觀想比如佛光照耀,蓮花燈啊這些,佛光照耀的色法光明。法光明就是觀想無常,觀想淨土的功德這些。簡單想一想,不要很用力,然後就念佛入睡,這樣可以讓我們的睡眠品質提升。

所以整個修行的生活,從早到晚其實都最好在這種精打細算當中:我動中哪些適合哪些不適合,飲食哪些適合哪些不適合。睡覺怎麼調,飲食怎麼調,打坐怎麼調……我這兩天講了很多理論,你慢慢把它們整理出來,配合《小止觀》這些止觀的教授,慢慢一個個去填充你的修行生活,慢慢讓你的生活是跟修道相應。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GhQdAGLfW/

avatar-img
5會員
166內容數
果醒法師-楞嚴與默照話頭-四講之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herlock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所以就是不迎不拒,不去管它。不迎不拒的時候,你的心就不會往外泄,鬼神就進不來。你如果說迎合或者恐懼的話,心就有了缺口,鬼神的力量就進來了。 所以我們修行人要做心的主人,知道是什麼狀況,產生了之後不迎不拒這個狀態。
問:靜坐被打擾,岔氣、內傷怎麼辦? 你的心安住在所緣境當中,專一相續地安住最重要。至於外在境界怎麼變化,怎麼天旋地轉,我這個身體怎麼樣變化,這個不重要。我們的用功方法對不對,這個才是重點。 問:剛下坐氣還不順,會喘,是喘相嗎?這正常嗎? 問:風相、喘相、氣相,對初學者而言只是一種名相,可以示範舉例嗎
問:靜坐感覺很好,才會寂靜舒服。跟法師說的明瞭寂靜如何分別? 問:不要刻意去調息呼吸,可是聽說吸氣要吸飽滿,引入丹田,這是不是屬於刻意的?
妄想來了不要起念說我要讓妄想少,不需要。你只要注意你有沒有正知,檢查就好了。有沒有正念正知,正念——所緣境清楚地顯現,正知——不斷地檢查。這樣就可以了。當你慢慢心越來越定的時候你正知的檢查頻率就可以慢慢放寬。因為正知檢查太緊的時候也會影響你內心的禪定——寂靜分會受到影響。剛開始的時候正知檢查頻繁一點
所以我們要練習能夠放鬆,這也是一種修行。當然放鬆跟放逸不一樣,放逸是到處攀緣,放鬆是專注的情況之下,專注而放鬆。 四肢和軀幹調整好以後,再來就是面部,「閉口,舌抵上牙齦」。
問:法師慈悲!當所緣境被妄想轉移了或模糊了,要再提起找回,法師您說不要太用力。請問什麼是太用力? 所以有妄想,你要知道這是正常的狀態,也不必太過於急切地想要消滅妄想。有妄想的時候,你看到它,練習不要追著它跑就好了。你的心正知,不斷地檢查,看到它起,放掉它;看到它起,放掉它……這樣的話你就不會太用力。
所以就是不迎不拒,不去管它。不迎不拒的時候,你的心就不會往外泄,鬼神就進不來。你如果說迎合或者恐懼的話,心就有了缺口,鬼神的力量就進來了。 所以我們修行人要做心的主人,知道是什麼狀況,產生了之後不迎不拒這個狀態。
問:靜坐被打擾,岔氣、內傷怎麼辦? 你的心安住在所緣境當中,專一相續地安住最重要。至於外在境界怎麼變化,怎麼天旋地轉,我這個身體怎麼樣變化,這個不重要。我們的用功方法對不對,這個才是重點。 問:剛下坐氣還不順,會喘,是喘相嗎?這正常嗎? 問:風相、喘相、氣相,對初學者而言只是一種名相,可以示範舉例嗎
問:靜坐感覺很好,才會寂靜舒服。跟法師說的明瞭寂靜如何分別? 問:不要刻意去調息呼吸,可是聽說吸氣要吸飽滿,引入丹田,這是不是屬於刻意的?
妄想來了不要起念說我要讓妄想少,不需要。你只要注意你有沒有正知,檢查就好了。有沒有正念正知,正念——所緣境清楚地顯現,正知——不斷地檢查。這樣就可以了。當你慢慢心越來越定的時候你正知的檢查頻率就可以慢慢放寬。因為正知檢查太緊的時候也會影響你內心的禪定——寂靜分會受到影響。剛開始的時候正知檢查頻繁一點
所以我們要練習能夠放鬆,這也是一種修行。當然放鬆跟放逸不一樣,放逸是到處攀緣,放鬆是專注的情況之下,專注而放鬆。 四肢和軀幹調整好以後,再來就是面部,「閉口,舌抵上牙齦」。
問:法師慈悲!當所緣境被妄想轉移了或模糊了,要再提起找回,法師您說不要太用力。請問什麼是太用力? 所以有妄想,你要知道這是正常的狀態,也不必太過於急切地想要消滅妄想。有妄想的時候,你看到它,練習不要追著它跑就好了。你的心正知,不斷地檢查,看到它起,放掉它;看到它起,放掉它……這樣的話你就不會太用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我們在修行止觀的時候,一定要依著理性、理智,不要用感情。我感覺坐得很好,或者我坐的時候感覺看到放光,看到佛來了,或者感覺很舒服……我們要理性一點,不要那麼感性。用感性去抓那個色聲香味觸五塵的境界,這是不應該的。那不是你判斷是否入定,是否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就是明分跟住分這兩件事情。
透過《小止觀》的教授來正確地來調整我們身、息、心,這樣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法喜。 像以前我在講這門課的時候,有的同學過去不懂這個道理,通過學習,知道了怎麼調身、調息、調心之後,他再去靜坐修行,就發現有很明顯的效果。一些小小的調整,你覺得好像微不足道,但有時候會整個影響我們的身、息、心,影響很大。
我們就算一邊做事,一邊念佛的時候,也是要儘量保持專注而放鬆,放鬆而專注,而不是說我做事的時候,一邊打妄想一邊念佛。
所以,各位不要錯解。你該幹嘛就幹嘛,不管在動中靜中都是一樣。你現在該聽課,該出坡,該吃飯,該睡覺,該靜坐,該幹嘛就幹嘛。你現在的所緣境應該是什麼,要守住它,不要亂跑。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除了注意你有沒有專注之外,同時還要注意放鬆。 我講的這些都是日常生活裡面要注意的事情。因為平常的狀態,都是靜坐的時候的一個很重要的前行,它會有一個慣性。
從長遠來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應當儘量來保持這種專注而放鬆的心態。因為你坐禪時候的身心狀態,一定是你平常狀態的一個延續。 專注就是說練習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安住在當下。先確認現在所緣境是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在聽課,或者在廚房煮飯,或者在拜佛,在早晚課,你眼前在做什麼,就守住所緣境這一件事情。
所以這平常就要訓練。訓練不只是說我平常行門用功而已,或者是說我靜坐用功而已,而是說你要掌握這種止觀的方法,把它用在一切動一切靜的狀態當中,時時刻刻都能夠保持正念正知。
靜坐須知 (1)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今天學人應常住的邀請,來跟各位一起學習靜坐須知這門課程。這裡我們是根據智者大師在《小止觀》中的教授來加以說明。相信不管是初學還是老參,只要能夠靜下心來學習,都會從中得到相當大的利益。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我們在修行止觀的時候,一定要依著理性、理智,不要用感情。我感覺坐得很好,或者我坐的時候感覺看到放光,看到佛來了,或者感覺很舒服……我們要理性一點,不要那麼感性。用感性去抓那個色聲香味觸五塵的境界,這是不應該的。那不是你判斷是否入定,是否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就是明分跟住分這兩件事情。
透過《小止觀》的教授來正確地來調整我們身、息、心,這樣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法喜。 像以前我在講這門課的時候,有的同學過去不懂這個道理,通過學習,知道了怎麼調身、調息、調心之後,他再去靜坐修行,就發現有很明顯的效果。一些小小的調整,你覺得好像微不足道,但有時候會整個影響我們的身、息、心,影響很大。
我們就算一邊做事,一邊念佛的時候,也是要儘量保持專注而放鬆,放鬆而專注,而不是說我做事的時候,一邊打妄想一邊念佛。
所以,各位不要錯解。你該幹嘛就幹嘛,不管在動中靜中都是一樣。你現在該聽課,該出坡,該吃飯,該睡覺,該靜坐,該幹嘛就幹嘛。你現在的所緣境應該是什麼,要守住它,不要亂跑。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除了注意你有沒有專注之外,同時還要注意放鬆。 我講的這些都是日常生活裡面要注意的事情。因為平常的狀態,都是靜坐的時候的一個很重要的前行,它會有一個慣性。
從長遠來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應當儘量來保持這種專注而放鬆的心態。因為你坐禪時候的身心狀態,一定是你平常狀態的一個延續。 專注就是說練習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安住在當下。先確認現在所緣境是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在聽課,或者在廚房煮飯,或者在拜佛,在早晚課,你眼前在做什麼,就守住所緣境這一件事情。
所以這平常就要訓練。訓練不只是說我平常行門用功而已,或者是說我靜坐用功而已,而是說你要掌握這種止觀的方法,把它用在一切動一切靜的狀態當中,時時刻刻都能夠保持正念正知。
靜坐須知 (1)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今天學人應常住的邀請,來跟各位一起學習靜坐須知這門課程。這裡我們是根據智者大師在《小止觀》中的教授來加以說明。相信不管是初學還是老參,只要能夠靜下心來學習,都會從中得到相當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