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禮物 Gifted》有一些好,是我都是為你好。當孩子擁有特別的才華時,那對他們來說是禮物還是其實是『父母的禮物』

《天才的禮物 Gifted》有一些好,是我都是為你好。當孩子擁有特別的才華時,那對他們來說是禮物還是其實是『父母的禮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他是個好人,他在還不知道我很聰明前就要我了。
He is a good person. He wanted me before I was smart.
--《天才的禮物 Gifted》瑪莉艾德勒

 

《天才的禮物》

《天才的禮物》


《天才的禮物 Gifted》描述的是一場舅舅與外婆的監護權之爭,小女孩瑪莉是個天才,七歲就自學了微分以及積分,她的母親黛安也是天才,甚至差點解開世界數學難題:比納維-斯托克斯方程。

 

但天才似乎總是很難好好的過上一般人的日子,總是被母親(瑪莉的外婆)關在家裡算數學的黛安,很輕易的就被渣男騙取身心的生下瑪莉,而這個男人甚至在黛安懷孕一個多月時就消失了,從此再也沒有聯繫過,當然也沒有見過瑪莉,最後黛安自殺了。

 

黛安家裡擁有游泳池、有最好的教育、有良好的生活品質,母親總是不遺餘力的栽培她的天份,讓黛安能夠『好好的做到能做好的事情』,她的母親完全不認為自己做錯任何事,甚至在法庭上怒訴:「你覺得一個天才,會因為母親沒有買一台玩具汽車給他而去自殺嗎?」

 

黛安或許不在意那些玩具,而是她從未擁有過自己想要的玩具。


黛安喜歡數學,她是數學天才,她能解開很多數學難題,但她不想要總是被強迫著做題目。因此她最後解開了世界數學難題:比納維-斯托克斯方程,卻要求自己的哥哥法蘭克(瑪莉的舅舅)要等母親死後再發表,那也是黛安最終對母親的報復。

 

因此,對法蘭克來說,他希望瑪莉能夠好好的享受一般人的生活,與人交流、交到同年齡的好朋友。

 

該如何教養一名天才,該讓他適如其所,還是讓他過上一般人的生活呢?前者擔心孩子失去童年、後者則是擔心自己讓明珠蒙塵。

 

這大約也是法蘭克心中最深的恐懼跟害怕,在瑪莉的校長建議法蘭克應該要將瑪莉送入資優學校時,法蘭克對著校長堅定的說:「我希望她(瑪莉)能上一般的小學,平凡的交朋友,我們不需要告訴她,她有多不一樣,相信我,她自己就已經夠知道自己多不平凡。」

 

但卻在面對追出門口的瑪莉導師邦尼的詢問:「你確定你在做什麼嗎?」,法蘭克卻猶豫了,他說:「不,我不確定。」

 

這讓我想起一個古老的聖經故事,兩個女人在索羅門王面前爭論,聲稱自己才是孩子的母親,面對這個僵持不下的狀況,索羅門王建議將孩子一分為二,一人一半就公平了,於是真正的母親退卻了,她願意讓對方擁有孩子,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傷害。

 

這個方法讓索羅門王找到了『愛』,真正的愛不是強加自己的期望,而是適度的退讓以及傾聽,以及祈求孩子的平安快樂。

 

儘管如此,其實外婆的選擇也不完全錯,因為身為父母經常會有自己的盲區,總是認為孩子還不懂,因此,幫孩子做最好的選擇,才是負責任的態度,所以學習各式各樣的才藝、早出晚歸的唸書,甚至排除所有娛樂,就為了讓孩子能夠發揮出自己原有的能力。

 

但諷刺的是生而為人,每個人都有自己能力上能辦到,但自己卻其實不想要這樣做的事情,這是人性。可惜身為父母時,常常就會忘了這些。


有一些好,是我都是為你好。

但這一句話,真的不要再說,因為那些自以為的好,通常只是掩蓋自己私心的假象。

 

看看故事中的外婆,為自己的女兒難過不到兩分鐘,就急著要發表女兒死前證明出來的數學難題就知道了。有一些愛是有條件的,只是那些條件往往被隱藏在過於完整的假象之下,而那些條件有時候連自己都會誤會是真的為了孩子好。

 

法蘭克最終抱著瑪莉說:「我原本很擔心我的方式是錯的,但我後來想想,如果瑪莉是這麼好的孩子,那是不是代表我也有些地方是做得好的。

 

為人父母總是想給孩子最好的,但那些『最好』其實很多時候都只是我們的自以為是。該如何平衡『自以為是』以及『真正需要』,這一點可能是比納維-斯托克斯方程還要難以證明的題目。

 

是小孩本身能力能做到還是其實他們是被逼著做到他們能力能做到的,這中間的差異需要更多的討論,當父母很難,當小孩也不容易。但無論如何,如果是真心愛孩子的,或許也應該多聽聽他們的想法,儘管孩子年齡還小,思路還不成熟,但誰說我們需長幾歲的父母就是正確的呢?

 

這讓我想起中國大陸有一名「神童」張炘煬,10歲考上大學、13歲考上碩士研究生、16歲讀博士,是當時全國年齡最小的碩士生、中國最年輕的博士。如今的他卻成為了「混吃等死的啃老族」,内媒紛紛用「神童隕落」形容。

 

但網路上的討論風向卻意外地與媒體不同,許多人表示能理解張炘煬的做法,認為他「兩次非常正確的決定」均被「無知的父母」否定,選擇擺爛也是「情有可原」。還有網民表示,「上天給了他父母一個天才,他父母卻接不住」。

 

雖然《天才的禮物》帶入的議題很深沉無奈,大人們往往看到了表相,從未注意到的是小孩真的快樂嗎?當孩子擁有特別的才華時,那對他們來說是禮物還是其實是『父母的禮物』,這一點可能要取決於家長。

 

電影中並未單一的去直指這個對那個錯的偏袒道理思想,而是藉由劇情編排的來龍去脈,而是很清晰的說明了不同面向之下會產生如何的反應,進而讓觀眾回頭省思。

 

整體來說《天才的禮物》相較同類型的電影其實有點單薄,但幸好良好的選角補足了相當多的遺憾,導演馬克偉柏或許沒有發揮到《戀夏500日》的情緒起伏玩轉,但『不平凡,才更懂得珍惜平凡』當中的微小幸福,這樣平實的生命價值,也是確實值得一看。

內容總結
天才的禮物
4
/5
avatar-img
小資媽媽今天也很厭世
31會員
74內容數
一腳跨在新媒體、另一腳則是在影視圈。 製作過多部百萬點擊的新媒體影音,也開發過進入國際創投的故事。 有時候追劇是興趣,有時候是工作。 喜歡從劇中人物中找到一些小小的想法,然後記錄下來。 行銷出身,偶而會興之所至的揀著寫一些觀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醫療劇的「跨類型」嘗試是否真的能讓它接觸到更多觀眾?這樣的混合模式會讓醫療劇失去原本的核心價值,還是創造出更深層的觀影體驗?以下將透過不同的醫療劇類型來探討,醫療劇如何成功跨界,並找到屬於自己的市場
談起戀愛綜藝(戀綜),你想到的是什麼?是《單身即地獄》裡緊張刺激的選擇瞬間?還是《換乘戀愛》中前任重逢時的心跳加速?抑或是《戀愛兄妹》那種如家人般的溫暖陪伴?戀綜的形式千變萬化,但不變的是,它總能讓觀眾深陷其中,無論是期待愛情的悸動,還是享受戀愛中的人性博弈,戀綜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實驗場
「這日子啊,是要過給自己的,何必在意他人的眼光。」--《國色芳華》 當古裝劇不再只是兒女情長,而能真正觸及現實社會的性別權力結構時,它便有了更多的討論意涵。 《國色芳華》表面上是「大女主」逆襲爽劇,但實際上,它提出了更深的問題:這樣的成功,究竟來自何處?
3/5國色芳華
醫療劇的「跨類型」嘗試是否真的能讓它接觸到更多觀眾?這樣的混合模式會讓醫療劇失去原本的核心價值,還是創造出更深層的觀影體驗?以下將透過不同的醫療劇類型來探討,醫療劇如何成功跨界,並找到屬於自己的市場
談起戀愛綜藝(戀綜),你想到的是什麼?是《單身即地獄》裡緊張刺激的選擇瞬間?還是《換乘戀愛》中前任重逢時的心跳加速?抑或是《戀愛兄妹》那種如家人般的溫暖陪伴?戀綜的形式千變萬化,但不變的是,它總能讓觀眾深陷其中,無論是期待愛情的悸動,還是享受戀愛中的人性博弈,戀綜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實驗場
「這日子啊,是要過給自己的,何必在意他人的眼光。」--《國色芳華》 當古裝劇不再只是兒女情長,而能真正觸及現實社會的性別權力結構時,它便有了更多的討論意涵。 《國色芳華》表面上是「大女主」逆襲爽劇,但實際上,它提出了更深的問題:這樣的成功,究竟來自何處?
3/5國色芳華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Netflix影集《黑鏡》第二季第二集〈白熊〉探討創新刑罰:將犯下殺人罪的女子囚禁在名為「白熊正義園區」的設施中,每天讓她經歷無助被追殺、旁觀拍攝,最後洗去記憶,日復一日地重複。本文藉由劇情反思死刑替代方案、加害者與被害者的性別與權力關係,以及社會暴力與正義的複雜性。
相信這部影集大家十分熟悉。導演用一件未成年人的殺人案件,從家庭、校園,乃至社會這三個不同層面,引發觀眾思考犯案動機從何而來。簡潔有力的4集,卻在我心中留下感慨與無奈。這次的分享會拆成上下兩篇,會聊聊各集的內容以及我獲得的想法,若有興趣的話,請繼續看下去吧~會提及劇情,若還沒看過影集的人,請斟酌觀看。
全劇沒有血腥,沒有答案,只有一顆少年的心在一鏡到底的壓迫中慢慢崩塌,他不是冷血,只是學會了偽裝;不是無情,只是從沒被好好對待過。這部劇沒有喊話,卻像一記慢慢滲進皮膚的警告,當一個孩子從沒學會如何被愛,他最終會學會怎麼傷人。與其說這是一部驚悚劇,不如說是對我們自己視而不見最大的控訴。
Netflix影集《黑鏡》第二季第二集〈白熊〉探討創新刑罰:將犯下殺人罪的女子囚禁在名為「白熊正義園區」的設施中,每天讓她經歷無助被追殺、旁觀拍攝,最後洗去記憶,日復一日地重複。本文藉由劇情反思死刑替代方案、加害者與被害者的性別與權力關係,以及社會暴力與正義的複雜性。
相信這部影集大家十分熟悉。導演用一件未成年人的殺人案件,從家庭、校園,乃至社會這三個不同層面,引發觀眾思考犯案動機從何而來。簡潔有力的4集,卻在我心中留下感慨與無奈。這次的分享會拆成上下兩篇,會聊聊各集的內容以及我獲得的想法,若有興趣的話,請繼續看下去吧~會提及劇情,若還沒看過影集的人,請斟酌觀看。
全劇沒有血腥,沒有答案,只有一顆少年的心在一鏡到底的壓迫中慢慢崩塌,他不是冷血,只是學會了偽裝;不是無情,只是從沒被好好對待過。這部劇沒有喊話,卻像一記慢慢滲進皮膚的警告,當一個孩子從沒學會如何被愛,他最終會學會怎麼傷人。與其說這是一部驚悚劇,不如說是對我們自己視而不見最大的控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