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輩子,只能這樣嗎?》(一):為什麼你有夢卻不去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作為一名心理醫生,作者發現他無法回答彼特的問題:什麼樣的人會做出這樣的事--自我放棄。

《這輩子,只能這樣嗎?》書封

《這輩子,只能這樣嗎?》書封


  彼特是作者好友的弟弟,以前常碰面玩在一起,天資聰穎跳級讀書,幽默風趣富有魅力,一天到晚在籃球場上廝殺、表現亮眼,只要有他在,氣氛就變的活潑有朝氣,大家都被他感染,團隊充滿希望和正能量。想當然爾,旁人對彼特賦予高期待,認為未來肯定大有成就。但是情況卻不是如此,那麼,彼特怎麼了?

  後來好友搬家,作者對彼特成長過程並不清楚,只聽說他大不如前。直到在好友婚禮上遇見弟弟彼特,看到他應付式的交際、迴避與人交流、失去光芒和魅力,卻在談到未來計畫時反倒過份開朗。

  作者抓住機會,和彼特單獨聊聊。「我知道自己完蛋了,好嗎?沒想到我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彼特說他在搬家前一年決定「不再當完美的學生」,他選擇放棄努力,同時相信憑著自己的能力,只要願意,隨時都可以回到原本的「完美狀態」。

  然而情況卻逐漸失控,放棄一件事後,連帶的許多事情也變得更容易放棄。彼特漸漸失去生活的重心。他沒有完成學業、在關鍵的球賽上缺席,而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便是兩者同時發生。彼特因為學分不足必須補交作業,老師給出最低限度,只要交兩頁就讓他過關。但是他沒有寫,最讓他對自己失望透頂的,是他也沒有決定不寫,而只是就讓期限過去。


  沒有決定寫,而是讓它過去。彼特用不選擇來自我放棄,逃避投入自己的人生和承擔責任。

  彼特問「什麼樣的人會做出這樣的事?」作者答不出來。針對這個問題,作者發現許多個案都有類似的經驗,小時了了,長大卻過著刪減版的人生,未能完全發揮自己,甚至自暴自棄、空虛枯竭。這種「好像在某個地方卡住了」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有翅膀卻飛不起來?

  作者整理出他們的共同特徵,他們通常是高潛質族群(HPPs),有能力且被賦予較高的期待。他們通常反應比別人快,被視為優秀、聰明、完美,但也因為這樣,往往更害怕失敗,故意選擇低成就,只做自己能力範圍內(能表現出自己才華)的事情。作者進一步將這類高潛質族群稱之為「低成就的高潛質族群」Self-limiting High Potential Persons(SLHPPs)。就作者而言,有才華卻不發展和發揮,沒做好自己可以做的更好的事,就是一種自我設限。


  作者整理SLHPPs經常有這些行為表現:

  1. 拖延、不做選擇,因為只要不決定,就不用為自己負責,也不會因自己能力或表現不好而導致失敗。這次錯過期限的失敗不算,因為我根本還沒開始。
  2. 內心深處不想長大,想逃避大人世界的價值觀,拒絕持之以恆、承諾、投入和認真。
  3. 失敗時找藉口安慰自己,啟動自我保護機制,用「真遺憾,不過人生很難十全美」用這種無可避免地態度來遮掩自己失敗的事實,拒絕直接面對失敗。
  4. 避免開始和投入某件事,用環境不允許來一拖再拖,從未開始、抑制潛能,能享受享受潛力無窮的感覺,永遠保持「只要我想就可以達成(畢竟他們是有能力的)」的虛妄。
  5. 故意不盡力,「沒有努力」被拿來當成合理解釋失敗的理由。


  作者透過標題詰問到,難道你的這輩子,只能/只想這樣嗎?幹嘛刪掉你的人生呢?下一次將延續書中內容,討論幾種SLHPPs的行為模式,以及背後隱含的思考邏輯。




【延伸閱讀】

《這輩子,只能這樣嗎?》(二):低成就高潛質族群的不同樣態

《這輩子,只能這樣嗎?》(三):跨越那條線,做出改變

註定失敗的目標導向的人生

生活的虛無所展開的此刻時間的Horizon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台灣女子簡阿貞
25會員
114內容數
關於永續,關於閱讀,一點生活雜談,一點點創作,和哲學世界裡的甲蟲。
台灣女子簡阿貞的其他內容
2025/04/30
  本文將通過五篇文章,看台灣照顧公共化的改革與挑戰,並從衛福部、教育部的兩種準公共化出發,探討後者非營利幼兒園(以下簡稱非營園)的政策,如何不同歐洲的PSE(Public-Sector Social Enterprise),能作為照顧公共化的過渡,帶有準社會民主的精神。
Thumbnail
2025/04/30
  本文將通過五篇文章,看台灣照顧公共化的改革與挑戰,並從衛福部、教育部的兩種準公共化出發,探討後者非營利幼兒園(以下簡稱非營園)的政策,如何不同歐洲的PSE(Public-Sector Social Enterprise),能作為照顧公共化的過渡,帶有準社會民主的精神。
Thumbnail
2025/04/28
  於是在「世俗-神聖」、「商品-身體」這兩組二元對立中,隱藏著關鍵的能動身體。呼應Ormrod的觀察,對Pérez而言,黛安娜的神性本身並不是問題;這原本應該是用來賦權女性的。真正的問題在於——當消費主義挪用並扭曲神性時會發生什麼事情。
Thumbnail
2025/04/28
  於是在「世俗-神聖」、「商品-身體」這兩組二元對立中,隱藏著關鍵的能動身體。呼應Ormrod的觀察,對Pérez而言,黛安娜的神性本身並不是問題;這原本應該是用來賦權女性的。真正的問題在於——當消費主義挪用並扭曲神性時會發生什麼事情。
Thumbnail
2025/04/26
  在這三層身體意義下,Pérez筆下的神力女超人分裂出兩種身份:來自天堂島的黛安娜公主,以及作為消費文化品牌的神力女超人。前者是女神,作為完美存在的第一層國家的身體,後者是鐵娘子,在資本主義侵染下被固化為第三層可被戀的身體。至於第二層,則是在兩者之間,使神聖世俗化、消費主義神聖化的能動身體。
Thumbnail
2025/04/26
  在這三層身體意義下,Pérez筆下的神力女超人分裂出兩種身份:來自天堂島的黛安娜公主,以及作為消費文化品牌的神力女超人。前者是女神,作為完美存在的第一層國家的身體,後者是鐵娘子,在資本主義侵染下被固化為第三層可被戀的身體。至於第二層,則是在兩者之間,使神聖世俗化、消費主義神聖化的能動身體。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作為一名心理醫生,作者發現他無法回答彼特的問題:什麼樣的人會做出這樣的事--自我放棄。
Thumbnail
  作為一名心理醫生,作者發現他無法回答彼特的問題:什麼樣的人會做出這樣的事--自我放棄。
Thumbnail
書名:《拖延心理學 作者:珍·博克、萊諾拉·袁 譯者:洪慧芳 出版:漫遊者文化 - 拖延者分成許多類型: 1.害怕失敗型-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 這類的人害怕失敗,怕別人發現自己的不足,他們總對自己要求過高,卻又對自己的能力極度自卑。 自我價值=能力=表現 他們用拖延來打斷
Thumbnail
書名:《拖延心理學 作者:珍·博克、萊諾拉·袁 譯者:洪慧芳 出版:漫遊者文化 - 拖延者分成許多類型: 1.害怕失敗型-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 這類的人害怕失敗,怕別人發現自己的不足,他們總對自己要求過高,卻又對自己的能力極度自卑。 自我價值=能力=表現 他們用拖延來打斷
Thumbnail
其實在寫上一篇文章時,心裡還是沒有底的,與過去一年來一樣,因此看到有位讀者回覆:「向神明祈願,是對自己的發誓。」,心裡不禁感嘆,對呀,一再的發誓,卻依舊沒有行動。 直到爸爸一通電話打來,對我下了最後通牒,他說:「如果今年還是沒下定決心要去,以後就不要再想這個可能性了。不然你要一輩子活在幻想裡嗎?」聽
Thumbnail
其實在寫上一篇文章時,心裡還是沒有底的,與過去一年來一樣,因此看到有位讀者回覆:「向神明祈願,是對自己的發誓。」,心裡不禁感嘆,對呀,一再的發誓,卻依舊沒有行動。 直到爸爸一通電話打來,對我下了最後通牒,他說:「如果今年還是沒下定決心要去,以後就不要再想這個可能性了。不然你要一輩子活在幻想裡嗎?」聽
Thumbnail
一事無成讓人忘了曾有的理想與期待,變得退縮麻木,生活漫無目標,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
Thumbnail
一事無成讓人忘了曾有的理想與期待,變得退縮麻木,生活漫無目標,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
Thumbnail
一個人的悲劇不在於他輸了,而是他差點就贏了。 下述狀況,你覺得就是在說你? 凡事力求簡便,只做最低程度努力,即使很是重要的事情。 花很多時間「準備」工作、「逃離」工作,或找別人「代替」你的工作,但就是不「投入」工作。 做事不持久常常徒勞無功。 無法樂在其中,即使面對你人生重要的活動或人際關係。
Thumbnail
一個人的悲劇不在於他輸了,而是他差點就贏了。 下述狀況,你覺得就是在說你? 凡事力求簡便,只做最低程度努力,即使很是重要的事情。 花很多時間「準備」工作、「逃離」工作,或找別人「代替」你的工作,但就是不「投入」工作。 做事不持久常常徒勞無功。 無法樂在其中,即使面對你人生重要的活動或人際關係。
Thumbnail
雖然一直有聽說這本書,但不知為何都沒有買、也沒有借到,可能是沒有緣分吧?直至今日我才因緣際會借到這本書拜讀(可以看看它的外觀,顯然在圖書館歷經風霜,翻閱時很害怕書皮被我撕下來⋯⋯),從第一章「否定心理創傷」就給了我一個震撼彈。 人並非受制於過去的原因而行動,而是朝向自己決定好的目的而行動
Thumbnail
雖然一直有聽說這本書,但不知為何都沒有買、也沒有借到,可能是沒有緣分吧?直至今日我才因緣際會借到這本書拜讀(可以看看它的外觀,顯然在圖書館歷經風霜,翻閱時很害怕書皮被我撕下來⋯⋯),從第一章「否定心理創傷」就給了我一個震撼彈。 人並非受制於過去的原因而行動,而是朝向自己決定好的目的而行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