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心理醫生,作者發現他無法回答彼特的問題:什麼樣的人會做出這樣的事--自我放棄。
彼特是作者好友的弟弟,以前常碰面玩在一起,天資聰穎跳級讀書,幽默風趣富有魅力,一天到晚在籃球場上廝殺、表現亮眼,只要有他在,氣氛就變的活潑有朝氣,大家都被他感染,團隊充滿希望和正能量。想當然爾,旁人對彼特賦予高期待,認為未來肯定大有成就。但是情況卻不是如此,那麼,彼特怎麼了?
後來好友搬家,作者對彼特成長過程並不清楚,只聽說他大不如前。直到在好友婚禮上遇見弟弟彼特,看到他應付式的交際、迴避與人交流、失去光芒和魅力,卻在談到未來計畫時反倒過份開朗。
作者抓住機會,和彼特單獨聊聊。「我知道自己完蛋了,好嗎?沒想到我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彼特說他在搬家前一年決定「不再當完美的學生」,他選擇放棄努力,同時相信憑著自己的能力,只要願意,隨時都可以回到原本的「完美狀態」。
然而情況卻逐漸失控,放棄一件事後,連帶的許多事情也變得更容易放棄。彼特漸漸失去生活的重心。他沒有完成學業、在關鍵的球賽上缺席,而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便是兩者同時發生。彼特因為學分不足必須補交作業,老師給出最低限度,只要交兩頁就讓他過關。但是他沒有寫,最讓他對自己失望透頂的,是他也沒有決定不寫,而只是就讓期限過去。
沒有決定不寫,而是讓它過去。彼特用不選擇來自我放棄,逃避投入自己的人生和承擔責任。
彼特問「什麼樣的人會做出這樣的事?」作者答不出來。針對這個問題,作者發現許多個案都有類似的經驗,小時了了,長大卻過著刪減版的人生,未能完全發揮自己,甚至自暴自棄、空虛枯竭。這種「好像在某個地方卡住了」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有翅膀卻飛不起來?
作者整理出他們的共同特徵,他們通常是高潛質族群(HPPs),有能力且被賦予較高的期待。他們通常反應比別人快,被視為優秀、聰明、完美,但也因為這樣,往往更害怕失敗,故意選擇低成就,只做自己能力範圍內(能表現出自己才華)的事情。作者進一步將這類高潛質族群稱之為「低成就的高潛質族群」Self-limiting High Potential Persons(SLHPPs)。就作者而言,有才華卻不發展和發揮,沒做好自己可以做的更好的事,就是一種自我設限。
作者整理SLHPPs經常有這些行為表現:
作者透過標題詰問到,難道你的這輩子,只能/只想這樣嗎?幹嘛刪掉你的人生呢?下一次將延續書中內容,討論幾種SLHPPs的行為模式,以及背後隱含的思考邏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