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粗暴了」—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閱讀心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一、先說結論

作者上野千鶴子的推測不無道理,尤其用在日本應該可以有很多共鳴。但從現象到推論,中間的機制不明,那就很難用來理解日本以外的社會。最終只怕淪為一種「圈內人的趣味」以及「一知半解的人的武器」。以上是最精簡的讀後心得。

作者的風格不禁讓人想到蒂博代的「批評生理學」中說的「大師的批評」,是不遵照學術規範的。其本質不是評價,是創造的、尋美的批評,而結果是變得漫無邊際。

舉例書中一段文字如下:

女高男低婚的結局
與演藝界明星藤原紀香結婚的陣內智則(以下簡稱J君),應該說是與K君正好相反的事例。J君與藤原於2007年舉辦了花費五億日圓的豪華婚禮,卻在兩年後便離婚了。據報道,離婚原因是J君的婚外情和家庭內暴力。他們的婚姻,無論名氣還是收入,女方都遠在男方之上。這種婚姻,要圓滿維持的辦法只有一個,「妻子給丈夫面子」。可是,這個心理幼稚的沒成熟的丈夫,很可能是把「有能量的妻子」任意踩在腳下(精神上和肉體上),以支撐他的自尊心。人人都認可的這麼漂亮這麼能幹的女人,隨我打罵侮辱,還不會離開我——丈夫用這這種方式來維持自己的驕傲。對方越有能量,侮辱必須越徹底。結果,妻子最終還是逃走了。慶幸的是,妻子還有逃走的選擇。

從「這種婚姻,要圓滿維持...」開始都是作者的主觀評價,對於案例因男性的婚外情以及家暴而離婚的原因,其論理步驟有三個:
一、男性在婚姻中普遍需要一個主導、支配的地位,換句話說,是一種「丈夫的面子」。因為要突出一個普遍性,所以作者開頭把案例類型化,稱「這種婚姻」;
二、案例中的丈夫因為「幼稚不成熟」,所以用精神上與肉體上對妻子施暴,也就是婚外情和家暴,來維持自己的面子;
三、結果就是婚姻中女性成就相對於男性越高,男性就需要用更強烈的施暴來維持這個丈夫的面子。

男性普遍在婚姻中尋求支配是厭女的基本邏輯,甚至可以把婚姻去掉,變成男性普遍在尋求支配女性(見下一段),這點比較沒有疑問。但這種支配關係為何起先是用名氣收入來衡量?為何「幼稚不成熟」的男性就會用施暴的方式來反抗這種被支配的關係?或者說從這些施暴現象為何就能看出一個人「幼稚不成熟」?反過來,假設這種男性尋求支配的現象普遍存在,「成熟」男性又會如何看待名氣收入比自己高的妻子?是批判這種父權結構嗎?還是努力提高自己的名氣收入?又或者是乾脆自認的放棄男性的自我認同,認為自己是「吃軟飯」的?

推論過程有許多地方值得疑問,或者說挖掘。閱讀的時候理解到「男性受父權壓迫而必須用這種暴力的方式維持其幼稚脆弱的自我認同,更諷刺的是這種認同永遠離不開女性」,看似精闢深刻,實則在滿足讀者情緒之外沒有更多意義了。上述的論理只要是生活在社會上的人多少都可以想像、認同,但這份想像、認同是否接近真實需要更多的論證以及更全面的觀察,而不是對單一事件上了理論工具後就蹦出理論工具射程範圍之外的結論。換句話說,這段文字沒有處理上面的疑問,就算再有道理,讀起來也會讓人感覺是作者的一廂情願,只有預設立場與作者相同的人會強烈認同。

整本書基本都是用這種方式寫的。引述文獻的理解部分都沒問題,但拿現實例子套的時候邏輯就容易飄走。作為拓展視野、觀察社會現象的起頭很有幫助,但要用來說服他人「厭女」的存在就不太實用。

二、書中的理論工具

這裡算是給想要知道什麼是厭女的人的懶人包。個人推薦本書先看最後一章,概念相對比較清楚。

全書邏輯基礎來自伊芙·賽吉維克的「男人之間」,其研究英國文學並提到三個概念:男性同性社會性慾望(homosocial)、恐同、厭女。認為這三個概念的背後是同一套東西。這個觀點認為性別關係不是男女關係,而是「男男女」的關係。男性透過支配女性來跟其他男性同化,進而得到自我認同。

所以一句話定義厭女即是「男性必須支配女性才能被其他男性認可男性的資格,是一種男性同性社會性慾望,女性只是尋求認可的手段,不具主體意義。」

因此,女性的定義變成需要、樂於被支配的人,甚至是受男性渴望的人,脫離這個範疇的人就不是女性(長得醜的、胸部小的、不能生育的、支配男性的)。相對的,脫離支配慾望的男性也不能被稱為男性(沒有對象的、同性戀的)。為了維持這套規則就產生了各種社會現象,許多跟性別無關的特質也被分配到兩種性別中,用以鞏固這個支配結構。相信大家能輕易聯想到很多相關案例,書中有價值的一個部分就在羅列這些案例。


理論擴展

比如男性把男同性戀逐出「男性」的圈子,否認其主體地位,就是要鞏固男性的身分內涵。實踐上就會指責同性戀的精神問題、反常的性行為等等。這些指責的潛台詞都是在標榜想像中的「正常男性」應該有的精神狀況(異性戀)與性關係(對女性的性慾望)。

另一個有意思的觀點來自於田中美津的「從便所開始的解放」。書中引述內容如下:

對於男人,女人的存在被分離為兩種形象:或為母性的溫柔—母親,或為性慾處理機—便所。(略)男人心中的「母親」或「便所」意識,在現實中表現為「結婚對象」、「玩弄對象」。(略)男人的「母親」或「便所」意識,來自將性視為骯髒之物的性否定的心理構造。無論被當作玩弄對象還是被選為結婚對象,根源同一。

基於這個觀點作者寫道:

「用於生殖的女人」,被剝奪了快樂,異化為僅僅為了生殖;「用於快樂的女人」,專為快樂服務,化為遠離生殖。帶著孩子的娼妓,就是因為擾亂了這個界限而讓人掃興。」

這種生殖與快樂的二分,或者說聖女蕩婦、妻子娼妓、結婚對象玩弄對象、外行女人內行女人的區別。 展現的是在性道德上男女的雙重標準,這兩套標準根源同一,也就是性的權力化。即性是手段不是目的,只用來標示(男性)地位、鞏固(男性)形象與(給男性)發洩。女性縱使是男性「理想的性關係」中必要的存在,在這裡是沒有話語權的。這個意義下,母親(妻子)的形象必須遠離性愉悅,才能免於這個「高尚」的地位被性的權力效果貶低。娼妓則必須是純粹的性愉悅客體,甚至說還原成一個性器官,才讓男性免於把女性視作主體的恐懼。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LuteRevo-avatar-img
發文者
2024/11/23
映前抱怨-關於電影魔法壞女巫 Wicked 提及了這篇文章,趕快過去看看吧!
LuteRevo-avatar-img
發文者
2024/10/04
補充:性教育被當作禁忌話題也可以用厭女的角度切入。因為異性之間的關係被扁平化成男對女的支配關係,性、性器則是男性達成支配關係的工具,性教育相關的話題就限縮成「(為男性)生殖」、「(男性)愉悅」兩者,也就是「母愛」、「娼妓」兩種形象。偏離這兩者的話題,不論是生涯選擇、人體構造的理解、衛生護理、個人慾望,都變得難以想像。換句話說,直接涉及性器的話題在厭女症的想像中必然是娼妓的那種色情,從而就是骯髒的、低價值的、不應該談論。 具體例子像是性教育中直接出現性器的圖片會被特定團體攻擊,縱使其他人體器官都可以直接有圖片;女性談論性會被貼上「蕩婦」之類的標籤,男性則只能在支配關係的基礎上談論性;還有藝術作品中出現女性裸體都會被聯想成「不雅的」,進而蓋過其他文本分析的可能。
avatar-img
LuteRevo的沙龍
12會員
47內容數
比較認真的樂評,篇幅會著重描寫音樂內容,主要是音樂,也會有歌詞、MV等,從而從中引出個人的感覺。
LuteRevo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24
本文探討臺灣社會獨特的「氣氛」文化,如何影響人際關係與職場互動,並以電影【影后】中的片段為例,分析其中權力關係與壓抑氛圍的營造手法,以及與音樂劇She Loves Me的劇情對比。
Thumbnail
2025/02/24
本文探討臺灣社會獨特的「氣氛」文化,如何影響人際關係與職場互動,並以電影【影后】中的片段為例,分析其中權力關係與壓抑氛圍的營造手法,以及與音樂劇She Loves Me的劇情對比。
Thumbnail
2024/12/27
雖然說五線譜上比較細碎的節奏已經有比較有效率的練習解說了,比如好和弦的「不管什麼節奏都能彈對的練習秘訣!」,不過個人不太能接受雖然高效卻跳過原理的內容,所以以下將從記譜規則出發,具體說明為什麼音符要連成那些奇形怪狀,進而使各種音符讀起來都一樣容易,不用死記硬背。月
Thumbnail
2024/12/27
雖然說五線譜上比較細碎的節奏已經有比較有效率的練習解說了,比如好和弦的「不管什麼節奏都能彈對的練習秘訣!」,不過個人不太能接受雖然高效卻跳過原理的內容,所以以下將從記譜規則出發,具體說明為什麼音符要連成那些奇形怪狀,進而使各種音符讀起來都一樣容易,不用死記硬背。月
Thumbnail
2024/12/13
本文探討了音樂作品W●RK 不同版本的特點,揭示了律動與切分感的關鍵性,並分析了翻唱版本的現場感與音色變化。最終指出,音樂評價不僅依賴數據測量,真正的音樂性在於表達情感的深度與變化。文章提醒讀者在音樂欣賞中應避免物化的思維。
Thumbnail
2024/12/13
本文探討了音樂作品W●RK 不同版本的特點,揭示了律動與切分感的關鍵性,並分析了翻唱版本的現場感與音色變化。最終指出,音樂評價不僅依賴數據測量,真正的音樂性在於表達情感的深度與變化。文章提醒讀者在音樂欣賞中應避免物化的思維。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上野很有創意地挪用了薩伊德《東方主義》一書即其核心概念。薩伊德指出西方不在乎真正的東方是什麼,只是主觀地投射出對東方的各種幻想,將其視為神秘、誘人、黑暗、野蠻、不理性。藉由將東方他者化,西方得以確認自身的優越性:進步、理性、邏輯、有能力。男女關係也可以用東方主義來類比。男人藉由把女性客體化與低劣化,
Thumbnail
上野很有創意地挪用了薩伊德《東方主義》一書即其核心概念。薩伊德指出西方不在乎真正的東方是什麼,只是主觀地投射出對東方的各種幻想,將其視為神秘、誘人、黑暗、野蠻、不理性。藉由將東方他者化,西方得以確認自身的優越性:進步、理性、邏輯、有能力。男女關係也可以用東方主義來類比。男人藉由把女性客體化與低劣化,
Thumbnail
這個世界上大部分的人,對日本人的思考模式所造成的行為,可能已經到了「沒人可以阻止日本人」的這種又愛又恨又笑又罵的地步了。 你看那些亂七八糟的綜藝節目,你看上個世紀對世界各民族侵略所發動的恐怖戰爭,你看那種無理頭卡通漫畫的無處不在,弄的你是又好氣又好笑的不是嗎?回頭來我們看看這本光是名字就讓你大感好
Thumbnail
這個世界上大部分的人,對日本人的思考模式所造成的行為,可能已經到了「沒人可以阻止日本人」的這種又愛又恨又笑又罵的地步了。 你看那些亂七八糟的綜藝節目,你看上個世紀對世界各民族侵略所發動的恐怖戰爭,你看那種無理頭卡通漫畫的無處不在,弄的你是又好氣又好笑的不是嗎?回頭來我們看看這本光是名字就讓你大感好
Thumbnail
  我們從「單一結構」到「兩難困境」,看到厭女的不同表現形式以及女性的兩難處境。《這是愛女,也是厭女》下篇以「多元協商」為題,面對厭女,嘗試指引出可能的消解方法。
Thumbnail
  我們從「單一結構」到「兩難困境」,看到厭女的不同表現形式以及女性的兩難處境。《這是愛女,也是厭女》下篇以「多元協商」為題,面對厭女,嘗試指引出可能的消解方法。
Thumbnail
事實上就是因為霸凌最近是個熱門話題,然後就讀了這本也是挺熱門的書。但其實跟原先想像的還是有點不同,以為主要是針對霸凌、自私、性別等議題進行反制的一本書,但讀起來是一本研究基礎扎實介紹的教養書。 起頭談的是一般教養,專欄作家的本事就是能夠輕鬆的介紹許多研究的成果,來佐證他想談的論點。每個章節後面還很
Thumbnail
事實上就是因為霸凌最近是個熱門話題,然後就讀了這本也是挺熱門的書。但其實跟原先想像的還是有點不同,以為主要是針對霸凌、自私、性別等議題進行反制的一本書,但讀起來是一本研究基礎扎實介紹的教養書。 起頭談的是一般教養,專欄作家的本事就是能夠輕鬆的介紹許多研究的成果,來佐證他想談的論點。每個章節後面還很
Thumbnail
本書的日文書名是《熱風の日本史》,看完覺得中文書名過度超譯,書名用了真相,媒體操作、極端等用語大概是為了吸睛,以濃厚陰謀論氣息來提高讀者購買意願,好啦!我就是這樣買了,但看的過程一直覺得新聞媒體操作在那裡?真相在哪裡?讓人有種受騙感覺,不過本書內容其實也滿好看的,從不同視野瞭解日本近現代史
Thumbnail
本書的日文書名是《熱風の日本史》,看完覺得中文書名過度超譯,書名用了真相,媒體操作、極端等用語大概是為了吸睛,以濃厚陰謀論氣息來提高讀者購買意願,好啦!我就是這樣買了,但看的過程一直覺得新聞媒體操作在那裡?真相在哪裡?讓人有種受騙感覺,不過本書內容其實也滿好看的,從不同視野瞭解日本近現代史
Thumbnail
作者上野千鶴子的推測不無道理,尤其用在日本應該可以有很多共鳴。但從現象到推論,中間的機制不明,那就很難用來理解日本以外的社會。最終只怕淪為一種「圈內人的趣味」以及「一知半解的人的武器」。
Thumbnail
作者上野千鶴子的推測不無道理,尤其用在日本應該可以有很多共鳴。但從現象到推論,中間的機制不明,那就很難用來理解日本以外的社會。最終只怕淪為一種「圈內人的趣味」以及「一知半解的人的武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