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麗絲這次要和大家分享的這本書,被《富比世》雜誌評選為美國最佳管理顧問公司PeopleFirm的超有效職場溝通術呢!作者是譚拉・錢德勒(M. Tamra Chandler)及蘿拉・道林・葛利希(Laura Dowling Grealish),分別是PeopleFirm顧問公司的創辦人及資深顧問,她們協助企業改善組織效能、打造高績效的團隊已有20年資歷,以下就讓我們來向兩位大師學習如何精準回饋吧!
如果你去問任何一群人,無論是跨國企業、小公司、非營利組織,甚至是社團,他們可能都會承認,他們的組織對於「回饋」(Feedback)很不在行。
雖然領導人都希望組織能夠更欣然迎接這種公開坦誠、有建設性、常態的意見回饋,但是,回饋其實有賴於彼此經常而且坦誠透明的提出意見,實際上,對於回饋,我們經常得到「我很不會提供回饋意見」、「我還沒有準備好」、「我沒有信心提供或接受回饋」、「我認為回饋是種傷人的武器」或是「我們沒有這種習慣」等回應。
因此,作者希望藉由提倡「新回饋運動」,共同解決「回饋」的問題,執行此運動能調整心態、給予回饋新的定義與原則,讓回饋用來幫助別人而不是傷害人,並創造能讓員工與團隊安心成長、發展及全力發揮組織文化。(所以,若你是主管或領導人,就從你開始做起吧!)
其實,我們對於回饋的許多概念,不僅不正確,而且長久以來因個人經驗給扭曲。例如:「用回饋意見來懲罰、羞辱或操控別人」、「一直不給建議,累積一大堆意見後才一次倒給措手不及的部屬」或「對某個人有意見,先向第三人抱怨,後傳到當事人耳裡」等,因此,試著回想,當我們接收到意見或建議等回饋時,是否常常出現「防衛」姿態?此外,當我們心中有疑問時,例如:「我處理這個專案的方向正確嗎?」或「早上那場會議我是不是可以主持得更好?」,也很少真正主動去請教別人的看法。
回饋本身有無助益,取決於我們看待它的方式,以及過去的經驗,因此需要好好檢視一下,我們養成的習慣與長久以來的做法,以重塑回饋的形象,讓人們願意執行,而不是掉頭落跑。重新思考回饋這件事,它應該是順暢的對話,沒有階級、恐懼與評價,此外,我們必須知道一件重要的事:「其實你收到的回饋比以為的更多,只是沒有被刺激到時,你可能不會把它當成是回饋」。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害怕回饋呢?又該如何解決回饋被誤解的問題?
首先,先了解演化在我們身上遺留下的痕跡-害怕接受回饋,其實是人類用來迴避或逃脫的防衛機制,因過去對於回饋的不愉快經驗,導致人們只要聽到回饋,就會進入大腦設定好的「戰鬥、逃跑或無法動彈」模式-這是大腦杏仁核快速啟動的恐懼反應,這個區域也是所謂的「原始腦」,它啟動相應的神經系統並釋放一股強大的壓力荷爾蒙及神經傳導物質,促使人們進入備戰狀態!
試問,有沒有方法可以讓我們在接收回饋時展現出冷靜、合作的表現呢?確實有,但違反直覺!為了放鬆警戒,達到完全投入的狀態,我們必須先安撫緊張的反應,即使沒有辦法完全不緊張,也要盡量克服它,好讓我們對於接收到的回饋反應能夠調整到最佳狀態,並且掌握這些回饋帶來的機會-以冷靜、敏銳的自我意識,參與每一次具有挑戰性的對話,大腦就會創造並鞏固一條神經傳導路徑,未來碰到緊張狀況時,就越能處理恐懼,此回饋就不會顯得有威脅性。
作者建議,當你覺得困在情緒漩渦中時,請盡量將注意力轉移到身體和感官上,持續至少10秒鐘或是3次完整的呼吸,充分覺察身體的感覺,以減輕恐懼、焦慮及憤怒,以喚醒大腦中被稱為「智慧腦」的前額葉來運作。科學研究結果告訴我們,人無法同時處在這兩個大腦區域,也就是說,你無法用思考的方法來脫離感受到壓力的情緒反應,必須轉移感知到身體上,好讓智慧腦重新取得控制權。
另外,其實我們真正害怕的是被隔離!過去仔細研究回饋造成的恐懼,發現這種恐懼是出於「身分認同」及「人際關係」因素-我們害怕被隔離、放逐及拋棄。人類是群體動物,本能的希望被包容、被看重,跟社群保持關係並受到接納,因此我們會尋求保護。
但這種自我保護行為,也會阻礙我們提供回饋。
對於大腦,我們需要知道的以下幾件事(人類的天性):
當我們對以上這些現象有所認知,可幫助我們了解如何解決回饋的問題:拿回選擇權-讓自己努力抱持成長心態(迎接挑戰、遇到挫折能夠堅強、認為努力是通向精通的道路、尋求回饋並從批評中學習)。
正式宣言之前,先說明幾項研究調查結果:
因此,準備好要改變了嗎?讓我們一起來做宣言吧!
宣言1:回饋應該是好事!當我們仔細思考回饋真正的意義,應明白它不應該是壞事。
宣言2:如果想要成長進步,就需要能夠幫助我們往正確方向前進的建議。
宣言3:接收到回饋時,送給自己最棒的禮物,就是坦然思考所面臨的回饋,如何幫助自己進步。
宣言4:若我們把自己封閉起來,不去了解別人跟我們交流的感受,那就會是關閉學習成長的機會。
接下來,我們要聚焦在共同的願景及承諾下,來「重新定義回饋」:單純為了協助個人或團體「改善」、「成長」或「進步」,而「請教或給予」他人「清楚明確」的訊息,是正面、有影響力、能提供最佳方案的意見回饋。
因此...
回饋是工具,不是武器。
回饋是溝通,不是指控。
回饋是以信賴為基礎,不是充滿懷疑。
回饋是提出有脈絡的觀察,不是說出缺乏脈絡的評價。
回饋是幫助對方往更好的方向邁進,不是意圖展現你的權利。
回饋是思慮周到且明確,不是鬆散且冗長。
回饋是從共同經驗中汲取的觀點,不是意圖展現你聰明才智的故事。
回饋是有建設性,不是有破壞性。
回饋是給予,不是懲罰。
回饋是引發自己反省,不是要引發自責。
回饋是幫助別人,不是糾正別人。
回饋要能發揮作用,「信任」是最關鍵的要素。如果我們向某人提供一個觀點,但他其實並不相信、不了解你,或是與你的價值觀不同,那麼你很可能會激起對方「戰鬥、逃跑或無法動彈」的反應。信任是回饋的潤滑劑,能讓訊息順暢交流沒有摩擦,因此,若雙方缺乏信任感,就無法藉由回饋幫助成長、改善與進步。
建立信賴感,需要累積一段時間進行助人而非傷人的回饋交流-良好的回饋,才能避免引起大腦的恐懼。
然而,我們無法強迫別人相信我們,作者提供以下幾個基本要點,能幫助別人更願意相信我們:
作者特別提出「高特曼5:1比例」法則:意思是,每有1次負面互動,其正向互動至少要有5次,才能建立良好且穩定的互動關係。這些正向互動不一定要跟回饋有關,想要與人建立關係可以參加社交活動、真心問候近況、表達肯定或感激之意。
2. 如果你的目標是在某個新領域發展技能,就應該鎖定具有這項技能的人,請求他們給予意見。
3. 如果已經看到自己在某些工作關係上碰到困難,可以詢問別人對你的看法,是不是有甚麼他們觀察到但自己沒有察覺的行為。
4. 說明脈絡,告訴對方為什麼你想請教他的意見,以及對方的想法觀點對你很重要的理由。(研究指出,人們不喜歡提供回饋)
5. 領導人成功的關鍵在於請求別人的回饋,如此才能在沒有發現錯誤時有所警覺,並盡快重回正軌。
6. 事先調整好語氣,允許對方直言,在心理上與對方立下約定,給對方坦率說話的自由。
7. 請在內心引爆地雷前主動尋求回饋,不僅讓給予意見的人有心理準備,還能幫助自己避開地雷。
8. 開口向別人詢問自己的優點,並將它磨練到爐火純青,成為自己的超能力。(所謂的優點,是指能讓你覺得自己很強的事物;但如果你對某件事很在行,但它會讓你精疲力盡,那就不是優點而是缺點)
9. 專注在進步、專注在未來並制定計畫。
以上就是愛麗絲精心摘錄的精華~~希望對各位觀看的好友們有幫助^^ 一起加入新回饋運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