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碩博士階段保持高效產出?我的工作節奏分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身為一名博士後研究員,我深刻理解碩博士在學階段的挑戰——不論是論文撰寫、實驗進展,還是持續產出的壓力,都需要良好的工作節奏來應對。


這篇文章將分享我在UCLA擔任博士後研究員時,如何透過科學化的時間管理來保持高效產出。

raw-image



▌週日到週四工作,週五週六休息


在碩博士階段,長時間的工作壓力很常見,但過度工作往往會造成精力透支,甚至影響產出效率。


我的方法是安排一週五天(週日到週四)的工作時間,每天7小時,並利用週五、週六完全放鬆休息。


這樣的安排,讓我能夠在高效工作的同時,保有足夠的恢復時間,避免過度疲勞影響學習與研究進度。


▌每天7小時,拆分成6個高效工作時段


每天的7小時工作時間,我會拆分成6個70分鐘的工作時段。


每個時段,我會遵循「52分鐘專注工作+18分鐘休息」的模式。這樣的方式,不僅能有效維持專注力,還能讓大腦得到適度的放鬆。


對於碩博士生來說,這樣的工作節奏能幫助你長時間保持專注,避免在面對龐大研究時出現倦怠感。


▌具體目標,確保每個時段有實質產出


為了讓每個70分鐘的工作時段發揮最大效用,我會為每個時段設定具體且可衡量的目標。


例如,讀完指定篇幅的文獻,並將重點記錄進Obsidian,或者整理實驗計畫的細節與關鍵字。


即使在某些時候狀態不佳,這種具體的目標設定,能確保即使不是「最有靈感」的日子,也能持續在正確的方向上前進。


▌18分鐘的有效休息


碩博士的學習與研究中,連續長時間的專注往往會導致效率下滑,因此每個工作時段後的休息時間十分關鍵。


我會利用這18分鐘短暫走動,離開座位到外面散步,藉此讓身體與思緒放鬆。


這段時間,我也會透過Day One Journal錄音,隨意記錄自己剛剛完成的工作,或反思接下來的研究方向。


這樣不僅能讓大腦稍作休息,還能幫助整理思緒,避免產生信息過載的情況。


▌透過高效節奏,保持穩定產出


對於正在進行碩博士研究的學生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拼命工作,而是找到一個能持續高效產出的節奏。


我透過科學化的時間管理、明確的目標設定以及適度的休息,成功在高壓的學術環境中保持高產出。


希望這些方法能給正在為研究煩惱的你一些啟發,幫助你在碩博士生涯中持續進步。

avatar-img
534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語言學習的起點:義大利語 我的語言學習之旅始於 2020 年,那年我 28 歲,為了參加一場在義大利西西里島舉辦的機器學習會議 AISTATS,開始學習義大利語。當時我正準備發表我的研究成果,主題是高維度吃角子老虎機 (High-Dimensional Bandit Problem)。然
選擇論文題目是每位碩博士生都會面臨的重要抉擇。研究的價值,往往取決於題目的選擇是否具備前瞻性和探索性。而最重要的一點是,你必須選擇「只有你所處的時代才有條件探索的問題」。這樣的題目,才能真正推動學術進展,帶來實質的突破。 ▌研究工具與時代的限制 隨著研究經驗的累積,你會發現,研究
對於正在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的學生來說,是否曾經感覺過在論文寫作或研究的過程中,自己只是「掌握知識」,卻無法真正「發現知識」?這兩者其實是截然不同的能力,吳伯凡老師在他的《認知方法論》中提到的觀點,或許能給你一些啟發。 ▌「好學生」與「能做研究的科學家」是兩個物種 吳伯凡老師提到:
帶領碩博士研究生做研究,如何有效分配時間與精力,一直是指導教授們面臨的挑戰。今天,我從華杉老師的儒家思想課中,得到了關於「近悅遠來」的啟發,並開始重新思考帶研究生的心態調整。 ▋專注當下,別再糾結「人走茶涼」 在指導研究生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一個現象:**有些學生進度緩慢,逐漸淡
投票作為一種決策機制,往往給人一種「民主」和「公平」的感覺。你只要投下自己的一票,似乎就可以參與到一個公平的決策過程中。但在顧衡老師的專欄中,他引用了坂井豐貴的觀點,提到: 「在高一級的權威缺席的狀況下,人們其實是無法通過投票來達成共識的。」 「投票之所以能夠進行,是因為事先已經達成
碩博士生的學術生涯充滿挑戰,不僅需要長時間的專注,還需要管理好身心狀態,才能持續產出高質量的研究。張遇升老師在他的「怎样成为精力管理的高手」課堂中,提出了精力管理的金字塔模型,這模型能有效幫助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與學術平衡。模型從底部到頂部分別是:體能、情緒、注意力、意義感。這四個層次,對於碩
▋語言學習的起點:義大利語 我的語言學習之旅始於 2020 年,那年我 28 歲,為了參加一場在義大利西西里島舉辦的機器學習會議 AISTATS,開始學習義大利語。當時我正準備發表我的研究成果,主題是高維度吃角子老虎機 (High-Dimensional Bandit Problem)。然
選擇論文題目是每位碩博士生都會面臨的重要抉擇。研究的價值,往往取決於題目的選擇是否具備前瞻性和探索性。而最重要的一點是,你必須選擇「只有你所處的時代才有條件探索的問題」。這樣的題目,才能真正推動學術進展,帶來實質的突破。 ▌研究工具與時代的限制 隨著研究經驗的累積,你會發現,研究
對於正在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的學生來說,是否曾經感覺過在論文寫作或研究的過程中,自己只是「掌握知識」,卻無法真正「發現知識」?這兩者其實是截然不同的能力,吳伯凡老師在他的《認知方法論》中提到的觀點,或許能給你一些啟發。 ▌「好學生」與「能做研究的科學家」是兩個物種 吳伯凡老師提到:
帶領碩博士研究生做研究,如何有效分配時間與精力,一直是指導教授們面臨的挑戰。今天,我從華杉老師的儒家思想課中,得到了關於「近悅遠來」的啟發,並開始重新思考帶研究生的心態調整。 ▋專注當下,別再糾結「人走茶涼」 在指導研究生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一個現象:**有些學生進度緩慢,逐漸淡
投票作為一種決策機制,往往給人一種「民主」和「公平」的感覺。你只要投下自己的一票,似乎就可以參與到一個公平的決策過程中。但在顧衡老師的專欄中,他引用了坂井豐貴的觀點,提到: 「在高一級的權威缺席的狀況下,人們其實是無法通過投票來達成共識的。」 「投票之所以能夠進行,是因為事先已經達成
碩博士生的學術生涯充滿挑戰,不僅需要長時間的專注,還需要管理好身心狀態,才能持續產出高質量的研究。張遇升老師在他的「怎样成为精力管理的高手」課堂中,提出了精力管理的金字塔模型,這模型能有效幫助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與學術平衡。模型從底部到頂部分別是:體能、情緒、注意力、意義感。這四個層次,對於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有位學弟7月份拿到博士學位,由於少子化之故,履歷投了15間學校均無下文。不得不面臨,繼續投或是,轉業界。提供自己從學界轉業界心得,四力+三點原則,期待減少他的迷惘,也適用其他職場工作者。 我跟你說說,除了運氣好之外,當初到第一家醫院任職,我是怎麼做的、怎麼想的...
1. 全面理解研究工作的不同階段: - 研究工作通常可以分為八個主要階段:A. 問題提起(思考等級),B. 探檢(經驗等級),C. 觀察(經驗等級),D. 發想(思考等級),E. 採取假說,推論(思考等級),F. 實驗計畫(經驗等級),G. 觀察(經驗等級),H. 檢證(思考等級)。每個階段
Thumbnail
時間過得真快,從博班畢業後做現在這份工作,已經過了半年的時間。比起上次寫的一個月心得,那時還對自己的工作內容很生疏,現在比較熟悉了環境,又有了些新的感想,以及在工作的過程中,也更認識了自己的長處和短處。 博士技能:探索新概念的第一人 一開始還是新人的時候,大部分的時間都還在學習公司內的大小事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世界太大,資訊太多,變化太快。進修是其中一個可以讓自己保持戰力的方法。去到我這種既全職工作,也偶然做志工和教大學課的,也得抽時間去進修一下,不然我會感到自己很快被淘汰下去。
為什麼說簡單到複雜也要,複雜到簡單也要呢?其實,更精確的答案應該是:研究的問題描述要簡化,從複雜到簡單比較好;而研究的解決方案要深化,從簡單到有意義的複雜會比較好。然而,剛開始做研究的博士生,常常是相反的:研究的問題從簡單變成複雜,偏離現實狀況;研究的解法卻從複雜變簡單,得到文獻裡早有的答案。
經過三個上午的腦力激盪,這週的懶人包順利在出國前交稿了,早上擔任醫學編輯實習生的日子按下了暫停鍵,決定先把自己這段時間的實習心得記錄下來。
今天分享一些我參加研討會的經驗。 我在博士一年級到三年級時, 把研討會當作是一個「讓別人認識我的機會」。 例如我曾在統計年會Joint Statistical Meetings (JSM) 2019與2020, 這兩屆研討會去Present我在博士早期的工作。 在會議中
Thumbnail
  大學生活裡,除了原本就忙碌的學業之外,大部分的同學還會參與系學會、系隊、社團等團體,或是在校內外進行工讀,也會用很多時間跟朋友或伴侶相處。只要你想,大學生活可以過得相當豐富!豐富的生活會帶來各式各樣的體驗,卻也可能伴隨著不小的壓力!要調適這些壓力,你可以試著從...下手!
考在職專班是自己的人生規劃之一,只是不知道這一天會這麼快到來,不曉得自己的衝動是好還是不好。 現在的我,很喜歡研究所科系,但心裡面總是會擔心,不知道會不會失敗、英文作文好難,所以有時候都會逃避讀書,但深深了解只有去克服困難,才能更進一步。 從現在開始,給自己的短期目標就是:考到在職專班研究所,降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有位學弟7月份拿到博士學位,由於少子化之故,履歷投了15間學校均無下文。不得不面臨,繼續投或是,轉業界。提供自己從學界轉業界心得,四力+三點原則,期待減少他的迷惘,也適用其他職場工作者。 我跟你說說,除了運氣好之外,當初到第一家醫院任職,我是怎麼做的、怎麼想的...
1. 全面理解研究工作的不同階段: - 研究工作通常可以分為八個主要階段:A. 問題提起(思考等級),B. 探檢(經驗等級),C. 觀察(經驗等級),D. 發想(思考等級),E. 採取假說,推論(思考等級),F. 實驗計畫(經驗等級),G. 觀察(經驗等級),H. 檢證(思考等級)。每個階段
Thumbnail
時間過得真快,從博班畢業後做現在這份工作,已經過了半年的時間。比起上次寫的一個月心得,那時還對自己的工作內容很生疏,現在比較熟悉了環境,又有了些新的感想,以及在工作的過程中,也更認識了自己的長處和短處。 博士技能:探索新概念的第一人 一開始還是新人的時候,大部分的時間都還在學習公司內的大小事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世界太大,資訊太多,變化太快。進修是其中一個可以讓自己保持戰力的方法。去到我這種既全職工作,也偶然做志工和教大學課的,也得抽時間去進修一下,不然我會感到自己很快被淘汰下去。
為什麼說簡單到複雜也要,複雜到簡單也要呢?其實,更精確的答案應該是:研究的問題描述要簡化,從複雜到簡單比較好;而研究的解決方案要深化,從簡單到有意義的複雜會比較好。然而,剛開始做研究的博士生,常常是相反的:研究的問題從簡單變成複雜,偏離現實狀況;研究的解法卻從複雜變簡單,得到文獻裡早有的答案。
經過三個上午的腦力激盪,這週的懶人包順利在出國前交稿了,早上擔任醫學編輯實習生的日子按下了暫停鍵,決定先把自己這段時間的實習心得記錄下來。
今天分享一些我參加研討會的經驗。 我在博士一年級到三年級時, 把研討會當作是一個「讓別人認識我的機會」。 例如我曾在統計年會Joint Statistical Meetings (JSM) 2019與2020, 這兩屆研討會去Present我在博士早期的工作。 在會議中
Thumbnail
  大學生活裡,除了原本就忙碌的學業之外,大部分的同學還會參與系學會、系隊、社團等團體,或是在校內外進行工讀,也會用很多時間跟朋友或伴侶相處。只要你想,大學生活可以過得相當豐富!豐富的生活會帶來各式各樣的體驗,卻也可能伴隨著不小的壓力!要調適這些壓力,你可以試著從...下手!
考在職專班是自己的人生規劃之一,只是不知道這一天會這麼快到來,不曉得自己的衝動是好還是不好。 現在的我,很喜歡研究所科系,但心裡面總是會擔心,不知道會不會失敗、英文作文好難,所以有時候都會逃避讀書,但深深了解只有去克服困難,才能更進一步。 從現在開始,給自己的短期目標就是:考到在職專班研究所,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