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聽廣播的時候聽到這句話很有感,提醒自己要勇於嘗試,接受犯錯。
最近在備賽期,突然想到跟另一句話可以呼應:「不吃什麼,比吃什麼重要」。
我也聽過朋友跟我分享,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那妳可以問自己:妳不想、不要做什麼?
經歷過一次又一次失敗之後,妳會知道「不走」哪一條路,然後去嘗試其他的路。
經過這些失敗,妳會知道哪些路行不通,所以妳必須換個方向,但妳還是不知道哪個方向會成功,所以妳會不斷嘗試,妳會找教練、老師、妳會詢問有經驗的前輩、妳會看書、自己找資訊、然後親身嘗試,每個人的條件不同,適合的方法也不同。
這些年,我一直告訴自己,失敗是正常的,但妳要勇於嘗試
。
我們不需要全然的跳脫自己的舒適圈,而是「循序漸進」的一點一點跨出來,好像妳慢慢從一個個同心圓,一圈一圈跨出去,一次跨1/10、2/10、終於到3/10、4/10、5/10...,有可能妳會從6/10又降回4/10,也有可能妳到了8/10又退回7/10,也或許妳到了7/10的時候妳覺得好,OK,我嘗試過這麼多次、這麼多時間了,我達到我想要的,我決定我不一定要走到10/10。
以前的我,經常有一種「非黑即白」的完美主義心態,覺得我要做就要做到95分要做100分,但,怎麼有可能第一次做就做到100分呢,每件事情我們都是從0開始學習,一步一步才走到50分、60分,95分、甚至100分的呀;而這世界根本沒有絕對標準的100分,我們只有在小時候、單一標準下,才能定義自己今天這張考券考100分,但出了社會,沒有絕對的100分呀。
我身邊很多朋友都是這種完美注意性格,我們總是覺得自己要準備到90分才能出手,但,誰等妳啊?後來我聽了很多講者的話也看了很多作者的書,都提到,有4-6成把握就可以出手了。當下我跟朋友分享,她覺得不可思議!但,妳不先跨出去試試看,妳怎麼會知道走下去會是如何呢?
有時候,實際行動,會跟妳想像的狀況有極大的落差
,妳邊學習邊準備的階段,就可以一點一點地去嘗試
,最後妳會從做中學
,找出一條自己的路。
如同我們不可能先學會怎麼當孩子們的父母,才開始當父母啊,我們都是從完全不會,從正在進行式當中就扮演了父親跟母親的角色呀!
從做中學的過程,調整期望與行動模式
,這是我現在重要的課題,無論是家庭工作運動自我成長,都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