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在參加研討會過程中常犯的重大錯誤: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1. 將研討會當作「讓別人認識我的機會」:

- 博士一年級到三年級時,許多學生過度專注於在研討會上展示自己的工作,期望讓研究社群注意到自己。雖然這能鍛鍊公眾演講能力,但忽略了更重要的機會是去學習他人的研究。

2. 將研討會視為「單純吸收資訊的場合」:

- 博士四年級與五年級的學生經常只關注自己能學到什麼,忽略了與其他研究者互動的重要性。他們忘記了研討會不僅僅是聽講,更是結識同行、擴展學術圈的好機會。

3. 無法從產業的角度看待研討會:

- 博士後的研究員往往只著眼於學術研究,而忽視了研討會也是了解產業需求的重要途徑。這會限制他們對研究問題背景的理解,從而影響選題的深度與社會價值。


你在參加研討會的過程中,還見過什麼其他錯誤?

avatar-img
533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大學生在做專題時,常常會混淆「課程專題報告」和「專題研究」的差別。事實上,兩者的性質與目的是完全不同的。若想從「科學作家」進階為「科學家」,理解這點十分重要。 ▋課程專題報告:科學作家的練習 課程專題報告更像是一種「科學作家」的練習。學生透過整合、整理各種文獻,將資訊拼湊成一篇完整的
在攻讀博士的過程中,許多人會有一個常見的誤解,認為自己可以「選擇」畢業後要走學界還是業界。然而,事實是,當你還在PhD的1825個日子裡,每天如何使用你的時間,實際上就已經開始決定你「適合」去學界或業界了。 很多博士生不明白的是,「選擇」和「適合」之間存在著重要的差異。 ▌每個選擇都
在碩博士的學習階段,我們常面臨大量知識與資訊的壓力,如何有效管理與內化這些知識,成為一個關鍵挑戰。我發現透過「得到」這樣的平台學習,可以幫助我高效吸收內容,而我也發展出一套系統化的策略,讓這些學習成果轉化為個人洞見,進而產出具有價值的內容。 ▌拆解課程內容,建立資訊塊 每堂「得到」課
碩博士生的研究過程中,信仰和知識常常交織在一起,影響我們如何看待世界、解釋現象、甚至制定研究方向。然而,知名心理學家 Dan Ariely 在他的新書《Misbelief: What Makes Rational People Believe Irrational Things》中探討的「謬見」
近年來,科技趨勢已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對於身處於研究前沿的碩博士生而言,這樣的變化尤為顯著。美國未來學家 Ray Kurzweil 在他的新書《The Singularity Is Nearer: When We Merge with AI》中提出,科技正在引領人類邁向一個奇點時代,人工智慧(A
碩博士生在研究路上難免會遇到各種挑戰,無論是實驗失敗、論文被退回,還是研究方向需要調整。然而,為什麼學會“好好失敗”對於這群專業學術工作者來說特別困難?美國哈佛大學教授 Amy Edmondson 在她的書《Right Kind of Wrong: The Science of Failing
大學生在做專題時,常常會混淆「課程專題報告」和「專題研究」的差別。事實上,兩者的性質與目的是完全不同的。若想從「科學作家」進階為「科學家」,理解這點十分重要。 ▋課程專題報告:科學作家的練習 課程專題報告更像是一種「科學作家」的練習。學生透過整合、整理各種文獻,將資訊拼湊成一篇完整的
在攻讀博士的過程中,許多人會有一個常見的誤解,認為自己可以「選擇」畢業後要走學界還是業界。然而,事實是,當你還在PhD的1825個日子裡,每天如何使用你的時間,實際上就已經開始決定你「適合」去學界或業界了。 很多博士生不明白的是,「選擇」和「適合」之間存在著重要的差異。 ▌每個選擇都
在碩博士的學習階段,我們常面臨大量知識與資訊的壓力,如何有效管理與內化這些知識,成為一個關鍵挑戰。我發現透過「得到」這樣的平台學習,可以幫助我高效吸收內容,而我也發展出一套系統化的策略,讓這些學習成果轉化為個人洞見,進而產出具有價值的內容。 ▌拆解課程內容,建立資訊塊 每堂「得到」課
碩博士生的研究過程中,信仰和知識常常交織在一起,影響我們如何看待世界、解釋現象、甚至制定研究方向。然而,知名心理學家 Dan Ariely 在他的新書《Misbelief: What Makes Rational People Believe Irrational Things》中探討的「謬見」
近年來,科技趨勢已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對於身處於研究前沿的碩博士生而言,這樣的變化尤為顯著。美國未來學家 Ray Kurzweil 在他的新書《The Singularity Is Nearer: When We Merge with AI》中提出,科技正在引領人類邁向一個奇點時代,人工智慧(A
碩博士生在研究路上難免會遇到各種挑戰,無論是實驗失敗、論文被退回,還是研究方向需要調整。然而,為什麼學會“好好失敗”對於這群專業學術工作者來說特別困難?美國哈佛大學教授 Amy Edmondson 在她的書《Right Kind of Wrong: The Science of Failing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1. 忽視了不同對話類型的重要性: - 許多碩博士生在學術環境中習慣於參與務實對話(Practical Conversation),這種對話以分析具體狀況和決策為核心,著重於提出證據和邏輯推理。然而,他們往往忽略了感性對話(Emotional Conversation)和社交對話(Socia
1. 誤以為可以「選擇」業界或學界: - 當博士生時,很多人認為自己有能力選擇未來的職涯方向,無論是業界還是學界。然而,事實上,你每天如何利用時間,如何安排學習與研究活動,已經在無形中決定了你的職涯走向。每個半小時的利用方式,累積下來會塑造你的技能和經驗,進而決定你「適合」哪個領域。很多人不了解這
1. 只專注於研究技術,忽視科學家的全方位技能: - 這類學生往往只關注實驗和研究,對於技術層面的深入探討有極大的熱情。然而,他們忽略了科學家日常工作中的其他重要部分,例如組織管理、人員招聘、研究方向的選擇和實驗室的運營。這些技能對於成為一名全面的科學家至關重要。如果只具備技術能力,將來在科
1. 缺乏社會與研究社群影響力的描述: - 許多年輕的學生由於知識面窄,缺乏社會經驗,無法清楚描述研究主題在社會與研究社群中的影響力。他們常常只會聚焦於技術細節,忽略了研究的廣泛背景和重要性,導致導入環節不夠吸引人,也無法引起讀者的共鳴和興趣。 2. 忽視具體應用挑戰的闡述:
1. 過度堅持自己的審美觀念: - 當你堅持只從個人審美角度評價事物,可能會忽略其他重要的學術或實際標準。例如,您可能認為某個研究方法不夠「美」而拒絕採用,這可能導致錯失更好的研究成果。同樣地,在選擇研究課題時,如果過於偏重自己的興趣而忽視了其實際應用價值,可能會影響你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和發展。
1. 不積極拓展學術邊界: - 如果不去Push Science的Boundary,系所將逐漸轉變為主要以教學為主的系。這是我在2024年6月6日,我老闆程光老師在實驗室的餞別餐會上說的,對我影響深遠。他指出,如果一個系所不積極追求新的研究領域和挑戰,那麼最終會失去其學術地位,成為僅僅重視教學的機
1. 認為正式學習就是全部: - 許多學生以為只要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和練習就足夠。然而,正式學習只是入門,真正的挑戰在於能否在實際工作中,特別是在壓力下,運用所學並交出成果。缺乏實戰經驗的學生常常在面臨現實問題時感到無所適從,無法將理論轉化為實踐。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1. 以為自己能「選擇」業界或學界: - 其實,每天每個半小時怎麼使用,就已經做出選擇了。PhD的1825天,你完成的事情和掌握的技能,畢業時就已經決定了你「適合」去業界或學界。 2. 忽略「選擇」與「適合」的差異: - 很多人以為自己可以「選擇」要去業界還是學界,但事實上,是業界
今天分享一些我參加研討會的經驗。 我在博士一年級到三年級時, 把研討會當作是一個「讓別人認識我的機會」。 例如我曾在統計年會Joint Statistical Meetings (JSM) 2019與2020, 這兩屆研討會去Present我在博士早期的工作。 在會議中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1. 忽視了不同對話類型的重要性: - 許多碩博士生在學術環境中習慣於參與務實對話(Practical Conversation),這種對話以分析具體狀況和決策為核心,著重於提出證據和邏輯推理。然而,他們往往忽略了感性對話(Emotional Conversation)和社交對話(Socia
1. 誤以為可以「選擇」業界或學界: - 當博士生時,很多人認為自己有能力選擇未來的職涯方向,無論是業界還是學界。然而,事實上,你每天如何利用時間,如何安排學習與研究活動,已經在無形中決定了你的職涯走向。每個半小時的利用方式,累積下來會塑造你的技能和經驗,進而決定你「適合」哪個領域。很多人不了解這
1. 只專注於研究技術,忽視科學家的全方位技能: - 這類學生往往只關注實驗和研究,對於技術層面的深入探討有極大的熱情。然而,他們忽略了科學家日常工作中的其他重要部分,例如組織管理、人員招聘、研究方向的選擇和實驗室的運營。這些技能對於成為一名全面的科學家至關重要。如果只具備技術能力,將來在科
1. 缺乏社會與研究社群影響力的描述: - 許多年輕的學生由於知識面窄,缺乏社會經驗,無法清楚描述研究主題在社會與研究社群中的影響力。他們常常只會聚焦於技術細節,忽略了研究的廣泛背景和重要性,導致導入環節不夠吸引人,也無法引起讀者的共鳴和興趣。 2. 忽視具體應用挑戰的闡述:
1. 過度堅持自己的審美觀念: - 當你堅持只從個人審美角度評價事物,可能會忽略其他重要的學術或實際標準。例如,您可能認為某個研究方法不夠「美」而拒絕採用,這可能導致錯失更好的研究成果。同樣地,在選擇研究課題時,如果過於偏重自己的興趣而忽視了其實際應用價值,可能會影響你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和發展。
1. 不積極拓展學術邊界: - 如果不去Push Science的Boundary,系所將逐漸轉變為主要以教學為主的系。這是我在2024年6月6日,我老闆程光老師在實驗室的餞別餐會上說的,對我影響深遠。他指出,如果一個系所不積極追求新的研究領域和挑戰,那麼最終會失去其學術地位,成為僅僅重視教學的機
1. 認為正式學習就是全部: - 許多學生以為只要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和練習就足夠。然而,正式學習只是入門,真正的挑戰在於能否在實際工作中,特別是在壓力下,運用所學並交出成果。缺乏實戰經驗的學生常常在面臨現實問題時感到無所適從,無法將理論轉化為實踐。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1. 以為自己能「選擇」業界或學界: - 其實,每天每個半小時怎麼使用,就已經做出選擇了。PhD的1825天,你完成的事情和掌握的技能,畢業時就已經決定了你「適合」去業界或學界。 2. 忽略「選擇」與「適合」的差異: - 很多人以為自己可以「選擇」要去業界還是學界,但事實上,是業界
今天分享一些我參加研討會的經驗。 我在博士一年級到三年級時, 把研討會當作是一個「讓別人認識我的機會」。 例如我曾在統計年會Joint Statistical Meetings (JSM) 2019與2020, 這兩屆研討會去Present我在博士早期的工作。 在會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