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被清空的待辦事項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不會被清空的待辦事項〉2024-10-11

 

  大學有一次,偶然在同學的筆電螢幕上看到自黏便籤,很快把這個習慣學了起來,將待辦事項、訂下來的日期紀錄在便籤上,每次打開電腦都能提醒自己。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個簡單的提醒工具讓我熱衷於制定待辦事項和清理它們。我把大量修課產生的大量報告死線列在上面,安排進度逐一完成。

 

  但隨著研究助理、拍片工作等一些周期較長的事情進入生活之中,我突然意識到我無法在像之前那樣每隔幾天清空一次清單,有些項目會一直懸在上面,成為日常裡揮之不去的「未完成」。

 

  研究所之後更是如此,還未完成的事項裡永遠都包含著論文,雖然沒有到被壓得喘不過氣,我仍認真花了不少時間在研究電子遊戲,但「無法清空」的這件事仍令人感到不自由,仍給我一種好像每天都至少得有一點進度的壓力。

 

 

  畢業之時,還未開始搬家。必須問自己,下一步是什麼?上一次畢業時沒有那麼不安,大四先去修研究所的課,因為知道那是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先做銜接,之後還可以抵學分。研究所畢業後的一小段時間,我依然回到課堂上旁聽,但失去了學生的身分,每個人都明白你不會待在這裡太久。

 

  明確意識到,便籤已好久沒有這樣空白。不再是學生,可是接下來應該要是什麼?

 

 

  曾有一個學姊和我提過某種「自願成為社會中齒輪」的想法,沒有完全理解,但她的前提似乎是:如果你有想要一起生活的人,就會逐漸學會接受(當時的語境,包含著那種些微惱人的「你以後就會懂」)。

 

  從這一個時間點去思考所謂的「社會的齒輪」,我明白社會要能夠現象在這樣運轉非常不容易,需要很多人「不求甚解」地去做好那些他們被交辦的事情。

 

  但從每一個、任何一個個別的人的角度來說,我仍覺得那種想法令人害怕:你並不在那個工作上得到成就感或快樂,你將從事那份工作的自己理解為讓整個社會運轉的一顆小螺絲釘,你看見自己被異化,並且你自願讓自己繼續那樣。

 

 

  人類的獨特能力讓我們可以去為每一件事情賦予意義,我們可以去用各種方式將事情朝「讓自己比較舒服」的方向合理化。為了家庭、為了所愛的人、為了社會、為了正義……,我們可以過得痛苦、窩囊,只要我們能夠找到一種說故事的方式,就能把它形構為一種所謂的「犧牲奉獻」,以此以為崇高。

 

  這是另一種形式的「未達目標,不擇手段」,同時,它是另一種形式的「怠惰」、另一種形式的鴕鳥心態。

 

 

  我們想要成為什麼?我們想要完成什麼?我們想要怎麼做?而這一切又都為了什麼?

 

  當我們不再如大學生那樣有著「學期」與「畢業」這兩組特定生活目標卻自由,「人生」沒有明確的分界、也沒有可以清楚參照的成績單和級分對照表。我們需要自己給自己發布作業,需要自己將待辦事項安排好。就像那幾年的論文一樣,或許我們依舊需要有某件事情階段性地被長期擺放在那。然而,這次我們必須自己想出「那件事情」是什麼。





延伸閱讀:

〈關於你的規律作息〉

〈前圖紙的一年(四):日復一日的樂趣〉

〈計畫與整理,以及放下計畫和放下整理〉

〈格子裡的假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11會員
1.0K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前圖紙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31
  將一個人關進監獄究竟有多大程度是需要的?亞利桑那大學法學院院長米勒認為「我們的制裁和懲罰系統已經達到了歷史和全球標準上過度的程度」。他認為我們應該去思考那些犯下和安德森一樣嚴重的錯誤與傷害的人之中,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這樣成功地重新融入社會。「嚴厲的懲罰是否剝奪了憐憫和救贖的機會?」米勒教授問到。
Thumbnail
2024/12/31
  將一個人關進監獄究竟有多大程度是需要的?亞利桑那大學法學院院長米勒認為「我們的制裁和懲罰系統已經達到了歷史和全球標準上過度的程度」。他認為我們應該去思考那些犯下和安德森一樣嚴重的錯誤與傷害的人之中,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這樣成功地重新融入社會。「嚴厲的懲罰是否剝奪了憐憫和救贖的機會?」米勒教授問到。
Thumbnail
2024/12/30
  如果他用正常的速度,清晰說出那些話。那中間重講一次的事情就不必發生,整件事應該可以更快完成。相反地,想要速戰速決、快速但令人困惑,增加了一些本來不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理解成本。事情需要更繁複的流程才能完成,所以令人著急。
2024/12/30
  如果他用正常的速度,清晰說出那些話。那中間重講一次的事情就不必發生,整件事應該可以更快完成。相反地,想要速戰速決、快速但令人困惑,增加了一些本來不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理解成本。事情需要更繁複的流程才能完成,所以令人著急。
2024/12/29
  有一些成人,會用「他們還只是十幾歲的孩子」去幫那些做出不尊重他人行為的學生辯護。但這其實只是一種藉口,他們表面上是在袒護孩子,但更深一層來說,他們透過這個行為宣揚了一些糟糕的價值觀,譬如:「這些不尊重人的言行不是什麼嚴重的事」、「這些孩子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2024/12/29
  有一些成人,會用「他們還只是十幾歲的孩子」去幫那些做出不尊重他人行為的學生辯護。但這其實只是一種藉口,他們表面上是在袒護孩子,但更深一層來說,他們透過這個行為宣揚了一些糟糕的價值觀,譬如:「這些不尊重人的言行不是什麼嚴重的事」、「這些孩子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相較於年歲的年輪擴展,所謂長大之於自己最有代表性的行為,或許就是那長長的待辦清單和定期跳出通知的提醒事項了吧。
Thumbnail
相較於年歲的年輪擴展,所謂長大之於自己最有代表性的行為,或許就是那長長的待辦清單和定期跳出通知的提醒事項了吧。
Thumbnail
晃眼間2022即將結束,大學生活也過了一半,回顧這2年多的日子似乎都在遠距與實體上課中搖擺著,許多活動、計畫也在籌備時,因為疫情而打亂,深刻體會到「計畫趕不上變化」這點。前幾天可能討論著某日的活動規劃,隔日可能各方的考量下,需要有另外的應變、替代方案,甚至取消;亦或是今日在雲林老家,隔日又要
Thumbnail
晃眼間2022即將結束,大學生活也過了一半,回顧這2年多的日子似乎都在遠距與實體上課中搖擺著,許多活動、計畫也在籌備時,因為疫情而打亂,深刻體會到「計畫趕不上變化」這點。前幾天可能討論著某日的活動規劃,隔日可能各方的考量下,需要有另外的應變、替代方案,甚至取消;亦或是今日在雲林老家,隔日又要
Thumbnail
最近工作感覺沒什麼進展,雜事又一直處理不完,沒什麼時間好好寫文章。正好有些東西要寫給學生,在思考過程中覺得有大人應該也適用,在此跟各位分享。
Thumbnail
最近工作感覺沒什麼進展,雜事又一直處理不完,沒什麼時間好好寫文章。正好有些東西要寫給學生,在思考過程中覺得有大人應該也適用,在此跟各位分享。
Thumbnail
關於半工半讀的那四年。 曾經很後悔選擇了夜校,玩社團或是可以交到很多朋友這些事都與我無關,也與高中本來的朋友失去了聯繫,畢竟早上我要上班,晚上要上課,說實話才剛上大學誰會希望自己的大學生活如此的無聊?
Thumbnail
關於半工半讀的那四年。 曾經很後悔選擇了夜校,玩社團或是可以交到很多朋友這些事都與我無關,也與高中本來的朋友失去了聯繫,畢竟早上我要上班,晚上要上課,說實話才剛上大學誰會希望自己的大學生活如此的無聊?
Thumbnail
不小心又亂抓了些片段,真的是想到什麼寫什麼,看不懂想表達什麼是正常的。
Thumbnail
不小心又亂抓了些片段,真的是想到什麼寫什麼,看不懂想表達什麼是正常的。
Thumbnail
我們沒辦法改變過去,但我們可以展望未來,成為自己人生的規劃師。
Thumbnail
我們沒辦法改變過去,但我們可以展望未來,成為自己人生的規劃師。
Thumbnail
我想應該沒人注意到我前陣子從方格子消失了半個月(笑),不過我還是要來談為什麼我消失——對,就是因為很忙而已。 我還是個大學生,前兩個禮拜是我上大學以來最忙碌的一段時間(可見我以前真的很閒⋯⋯)!短短半個月內塞了一整週的期中考、期中報告、一場多益、為期一天半的拍攝、社團需要的海報⋯⋯
Thumbnail
我想應該沒人注意到我前陣子從方格子消失了半個月(笑),不過我還是要來談為什麼我消失——對,就是因為很忙而已。 我還是個大學生,前兩個禮拜是我上大學以來最忙碌的一段時間(可見我以前真的很閒⋯⋯)!短短半個月內塞了一整週的期中考、期中報告、一場多益、為期一天半的拍攝、社團需要的海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