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在看早餐店菜單的時候,因為沒怎麼買過這家店的飲料,所以特別看了一下大中小杯的價格。發現中杯明顯有比小杯便宜,但大杯卻沒有更便宜。它的價格分布與容量從小到大分別是20、25、35/360cc、500cc、700cc,如果直接相除,小杯每一元只能買到18cc,低於中杯與大杯的20cc,所以只要不是買最不划算的小杯,另外兩者沒有區別。
但我進一步想的時候發現,其實不能這麼算,因為一杯飲料的成本,不只有飲料,還包含裝它的紙杯。假設一個紙杯的成本三元,那其實三種大小的價格應該要用17、22、32去除,這麼一來,大杯立刻就變得比中杯還貴了。
就算大一點的杯子的成本會比小一點的杯子更高一點,首先它的差異沒有那麼大,而且,一但我們真的去考慮到杯子這件事,我們就會發現,這是我們根本不想也不該負擔的成本。因為,說到底我們從來就沒有想要那個700cc的紙杯。
基於環保以及折五元的優惠,這幾年我去飲料店基本上都會用自用杯來購買,但許多的早餐店、餐廳或提供餐飲的桌遊店等「非飲料店」中,他們經常不會在菜單、點餐系統或看得見的公告上提供自用杯折抵的選項。
也許其中一部分的店家有這樣的選項,但對於不是那麼擅長和陌生店員說話的人來說,還要特意去詢問這件事,成為了一個比「折五元」更高的成本。我們終究還是會在某些時候遇到這個「大小杯CP值問題」。而那個「大杯應該要比中杯划算」的既定印象,其實在很多時候都不是真的。
在一些低價商品的情況特別明顯,譬如前述的早餐店狀況中,由於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差異非常小,所以沒有任何節省容器成本的機會。而在一些更大容量與更高價的商品上,譬如家庭號牛奶,那通常大瓶還是要便宜一些。
*
但飲料的另一個特色讓我們可以從一個截然不同的方向去評估這件事,也就是:我們需要喝大杯嗎?
當然,從那種基礎記帳教學的「想要/需要」劃分來說,喝飲料在大部分人的情況應該都不會被歸類在需要那一邊。但如果我們沒有那麼嚴格,而是在已經確定這個人今天就是想要喝飲料的條件下去思考,那麼,有什麼情況下他是需要喝大杯勝過中杯的嗎?
在這個人類肥胖問題與蛀牙問題遠較過去嚴重的時代,再怎麼喜歡喝飲料的人都很難否認飲料是一種不健康的商品。所以一個理智的想法是:我們應該盡量少喝。對於那些不喝飲料就會特別難受的人來說,我們應該去喝小杯一點的飲料,刪除「喝了也不會開心多少」的部分,只留下那些「邊際效益夠大」的部分。
在這個意義下,即便我們沒有扣掉杯子成本,中杯也會變得比大杯來得更好。因為它讓我們得到了「喝一杯飲料」的滿足,卻讓我們吸收更少的「有害物質」。雖然這聽起來可能有點笨,但我們確實通常是以「一杯」為單位在思考飲料,而不是多少cc。
就像人們會直接吃掉一整塊巧克力,不管它是大塊還是小塊。於是當一名商人(譬如說前些日子爭議頻傳的Br.Beast)推出了一種號稱更健康--因為其單位平均熱量較低--但更大塊的巧克力,實際的結果是:人們還是吃到了更多的熱量。
所以,回到大杯飲料的例子,我恍然大悟的事情是:就像我們其實沒有想要那個更大的杯子,其實我們也不需要喝那多出來的200cc。於是今天早上我買了中杯的奶茶,沒有一絲猶豫。
延伸閱讀:
〈為什麼等公車的時間通常會比預期的還久?--關於「檢查悖論」〉
〈「6÷2(1+2)=?」:一則簡單的四則運算為什麼在十多年內病毒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