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陪伴的角度看待音樂治療
|音樂陪伴並非只是音樂聆聽
音樂治療師的養成與專業訓練
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音樂治療師,必須經過嚴格的學校教育,並投入大量的實習與實務訓練。學校課程涵蓋心理學、生理學、音樂心理學,以及多門與音樂治療相關的學科理論。除了課堂理論,學生還需在學校督導下,參與真實場域的操作學習,應用所學知識。等到完成學校教育後,學生才能申請音樂治療實習,進一步接觸更多元的服務對象,也學習如何靈活及適切運用音樂治療技能運用的能力。這些訓練幫助治療師為不同服務對象量身設計合適的治療方案,滿足他們的需求,並提升服務對象的生活品質。
音樂治療重視互動過程的呈現,然而這過程常需要時間等待服務對象的回應,回應時間的長度與整體行為表現也是音樂治療師會觀察的地方。在音樂治療活動中,治療師也會細心觀察長者的自然反應,例如隨著音樂輕敲桌面或打拍子,這些行為反映出音樂對他們的驅動力,並有助於提升他們的參與感和參與動機。此外,治療師常使用樂器作為引導工具,協助長者進行左右協調等肢體動作,促進更多元的互動,避免活動過於單調或乏味。透過這些設計,音樂治療不僅豐富了活動的內容,也鼓勵長者在愉悅的氛圍中主動參與。
音樂治療活動應根據長者的需求進行靈活調整,建立循環互動的關係,讓長者自然地參與其中。活動設計應避免單向的指令式互動,而是鼓勵長者自發地與治療師、團體成員以及音樂進行互動,以促進情感的聯結和自我表達。
1.目標明確:
透過詳細的評估,了解長者的需求,例如減輕焦慮、改善記憶力或增強社交互動。
2.文化與偏好:
選擇符合長者文化背景與音樂偏好的內容。
3.活動靈活調整:在活動進行中,治療師應隨時觀察參與者的反應,並根據需求即時調整活動,以確保最佳效果。
音樂治療的活動設計應以服務對象的需求為核心,經過詳細的觀察、評估及資料分析後,訂立合適的長短期目標,並設計相應的活動。另外,選擇音樂時,治療師需考慮服務對象的年代背景、文化脈絡及音樂偏好,避免選擇不適合的音樂。在規劃活動時,治療師除了考量個案的需求外,還需與家屬或服務單位進行溝通,達成共識,確保活動設計符合多方目標。
音樂治療不僅是一種專業技術,更是一個需要彈性調整設計、根據個案需求進行調整的療癒過程。成功的音樂治療需要治療師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務經驗,並根據觀察與評估對活動進行適當的調整,從而提升參與者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