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定目標與制定計畫,不論對於公司或是個人,都是一件重要的的議題。羅振宇在《羅輯思維(商業篇)》中,探討了一個問題:為什麼許多精心制定的計畫最終都無法如期實現?為什麼我們需要重新思考目標設定的方式?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入理解。
計畫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人的複雜性:當我們面對具有主動性、會因應情況調整行動的人時,任何預設的計畫都可能失效。就像下棋一樣,你可以規劃自己的行動,但無法完全預測對手的每一步棋。那麼,既然如此,我們是否就不需要制定計畫了呢?
羅振宇指出,計畫具有三個重要的功能:
首先,計畫的制定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統一組織意志、確立策略方向、盤點資源的重要過程。這個過程能幫助組織成員形成共識,明確前進的方向。
其次,計畫為臨時應變提供了資源框架。當計畫執行者需要因應突發狀況時,他們至少知道可以調動哪些資源,這讓臨場應變更有效率。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計畫能形成許多小型的執行模組。這一點在二戰時期的德軍身上表現得特別明顯。德軍的基層單位往往只收到概略性的命令,但因為他們在平時就建立了良好的執行模組,所以能夠根據實際戰況做出靈活的調整。用現代的說法就是:「要把複雜的事情辦好,需要明確的方針和優秀的幹部。」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概念是「目標退化」(Goal Degradation):這個現象指的是人們在完成小目標的過程中,往往會忘記最初設定的大目標。這種現象其實是人類進步的重要動力之一。
書中用一個生物學的例子來說明:從演化的角度來看,生命的終極目標是繁衍後代。但如果人類只專注於這個目標,我們就不會發展出豐富的文明。大自然巧妙地在我們身上設置了許多「次級目標」,比如追求美食、尋求安全感、追求愛情等。這些小目標像是一個個「捷徑」,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
在企業管理中,這種目標退化表現為 KPI(關鍵績效指標)制度。公司的大目標是永續經營,但這個目標會被分解成各個部門的具體指標。這種做法確實提高了效率,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時,不迷失方向?
我認為現代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如何在目標分解與整體願景之間取得平衡。過度強調 KPI 可能導致部門各自為政,忽視公司的整體利益。
總結來說,計畫制定與目標設定是一門平衡的藝術。我們既要善用計畫來統一意志、提供框架,又要保持靈活性以應對變化。同時,在追求效率的過程中,我們更要時時提醒自己不要迷失在支離破碎的小目標中,而要始終緊扣組織的核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