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目前從事的95%工作都應該交由他人處理,好讓你專注著手真正重要的事。”
楊醫師十月好書共讀:把時間買回來
作者:Dan Martell
翻譯:張家綺
一起來出版
以前會想要在最短的時間塞進最多的事情,想要同時多工處理事情,不過隨著資訊量的激增,工作經驗的累積加上體力的流失,漸漸認知所謂多工其實是一種高度消耗專注力的轉換過程,同時也認知時間管理的真正議題應該是專注力與效能的管理。
但此同時,這些所謂外包工作,藉由助理來讓自己更為專注重要的事情,又似乎離我這樣的受薪階級相當遙遠,不過同時也稍加理解某些主管與創業者其實身陷那種蠻幹的困境,有時候彷彿是一種詛咒,攬了一堆工作自以為被重視,同時又不敢放手,這本書不僅從管理者切入,其實工作者的我們也是有所學習之處。
當然沒有到某個程度的工作量或是團隊,很難爭取補充人力,不過這樣的概念還是可以透過分析自己的專注生產的時段去做工作的分配,擅用高度產值的時間處理具生產價值的工作,適度的授權與教導團隊的夥伴。同時,我們並不一定24小時都投入工作之中,如何在工作時間內發揮效率,然後擅用下班後的時間好好的自我精進與投資自己。
究竟花多少錢買回自己的時間才值得?
書裡倒是提供了相當明確的計算,以年薪/8000,大約就是自己值得透過外包去交換一小時的價值。如果你對於更換洗脫烘,掃地機器人,多一個螢幕,是否應該花錢付費某些軟體使用,甚至上教練課等等,也許會是一個更加明確的計算基礎!
“你的行事曆不會說謊”
以15分鐘為單位連續紀錄14天的工作,並將每個活動分類記錄其所對應的價值以及對能量消耗或補充的正負象徵。當然我們可以把價值稍加轉換成對應自己績效的價值或是對人生的價值。其實不難發現,有很多無謂的行為是可以被刪除的,也有一些工作可以試著交付團隊夥伴完成,並且要記得能夠完成80分就已經是很棒的成果。
“確定規則,始終如一”
能夠複製自己會與職涯往上的速度與成果成正比,很多事情是可以有標準的模板與方式,也有許多的工具可以去紀錄,從簡單的文字紙本,到錄音錄影,再到自動化產出後人工抽檢,練習讓自己有可能遇到第二次的工作都留下步驟與方法紀錄,也許交接的時候會用到,但更進一步的是可以透過這樣的過程思考如何更加優化,自然就能提高效率,然後當你有夥伴的那一刻,你會幫助他更快上手。
“僱用你的目的,就是請你做這些事”
我必須承認,這樣的領導模式也許受限於人員的資質,但同時也被我們是否真心授權所侷限。反過來想,我們自身是否能夠以這樣的角度去思考每件任務,我們核對老闆所要的成果,然後擔起責任,交付我們的成果。從我們自己開始,透過信任的建立,我認為授權的程度與幅度都會逐步的提升。
“我們工作是為了生活,生活才是我們的目的,工作只是某一個方法與選擇”
當我們把時間買回來,絕對不會是為了可以投入更多的工作或是賺更多的錢,作者在最末章有這樣的一個衡量,提醒我們不該為了追逐偉大夢想卻錯了真正重要的小日子七個指標分別是:
“健康,嗜好,心靈成長,朋友,愛,財務,使命”
可用每周的頻率去自我檢視這些指標,是否有過低的一兩項,或單純就是相對低的那一兩項,思考自己是否可以在下周有些甚麼改進的方法。畢竟,當我們提升工作效率之後,就是要讓時間與能量可以座落在投資象限之中。
書裡還有許多關於工作如何集中安排,如何設定並透過一些方法雇用到合適的人選,如何建立真正的願景讓自己更加專注,如何有效的回饋及聽取回饋,對於身為創業經營者或是團隊中高階主管都相當受用的章節也很值得閱讀,已經過了那個透過暴力加班解決問題的年紀,不時都會自問我應該怎麼做可以讓效率最大化,然後能在下班之後仍有部分的能量可以好好地陪伴家人,也可以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期許大家都能有更好的時間效率而有更好的生活與人生,好書分享也推薦給大家。
#把時間買回來
#阿崴閱讀
#楊醫師十月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