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以下幾個狀態(困擾)嗎?
書圍繞這兩個核心觀念闡述觀念,前者是思維,後者是執行的方法。
取自博客來
不可諱言,生活本來就充滿了干擾、雜音和不必要的瑣事。成長茁壯的關鍵不是做得更多,而是專注於少做正確的事情。 專準主義最重要的一把鑰匙是消除周遭的噪音,只需要將時間和能量投入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常見的20/80法則,放在重要與不信任重要的比例上同樣成立
。
專準主義是一種發自於有意識選擇的生活方式,聽起來有點拗口,Heibon會引用「邊界感」作為備註,我們常因為在意別人想法、他人眼光等等,或是從小接受某種價值觀而習慣壓抑自己的情感意識,逐漸一點一滴抹除屬於自身的界線。
Heibon很喜歡"priority"這個單字,除了發音富有節奏感外,它代表一種篩選機制,面對各種人事物都要有優先順序。
對不重要的大多數人說出「不」,才能對重要的少數人說「是」。
從忙碌到專注的心態轉移可以重新找回自己的目標和能量。
乍聽起來有點深奧,事實上是種面對生活及做決定的改變方式。
專準主義沒有試圖讓更多的事情融入你的一天,而是促使我們聚焦在「更少,但更好」。
試著從篩選開始,不要過度依賴一堆時間表,反而容易本末倒置。
人從一睜開眼睛就在做選擇,只要有決定就必然伴隨機會成本,任何事情都是有代價的
。
所以認真想想,試圖做好每一件事意味著什麼都沒做好,接受再真實不過的事實:每個決定都是取捨的開始,當你選出重要的某些同時也就是放棄了不重要的那些。
不要怕取捨,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如同作者所說:「如果不是明確的是,那就是否定。」
「勇於說不」是一種善待自己的行為,因為明確設定界線可以保有更多時間來完成真正重要的事情。
自重不是自私,不是不合作,而是在所承諾的事情上有選擇性。
"Remember that anytime you say yes to something, you are saying no to something else." (記住,任何時候你對某件事說「是」,你就對另一件事說「不」。) Greg McKeown 格雷格·麥克歐恩
我們常有種誤解,只要埋頭苦幹就會有對等回報,考試時即便文不對題都有墨水分數的迷思,放在生活裏頭只會搞得更混亂。
優先考慮重要的少數而不是瑣碎的多數。
化繁為簡是個重要過程。
與「忙碌」文化相反,專準主義強調休息的重要性,不要擔心時間留白。
想想當你筋疲力盡時,怎麼有辦法發揮最大效率呢?要有足夠的電量!
同時處理很多事情看起來很厲害,但實際上往往會降低效率
。
一次做好一件事情能夠確保品質,集中注意力ㄦ ㄠ可以達到80分以上,可是如果分散成五六件事情可能個別只有50分。
當擁有明確的目標時也能夠清楚畫出需要前進的路線。
如果不清楚什麼是最重要的,當然不可能在當中投入十足的心力做出真正好的決定。
沒有目的地,即使拿著地圖還是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只會貌似不停打轉的陀螺。
邊界不是隔閡,而是自我保護的工具
。
如果沒有界線,所有需要的、不必要的都會混淆在一起、滲透到各個層面。沒有優先順序、沒有輕重緩急,標準跟變形蟲沒兩樣,搞到最後自我懷疑。
自律是個重要準則,在習慣養成之前必須刻意的執行。
很多人認為自律很痛苦,難處在於反人性;另個角度思考,在生活中隨波逐流痛苦程度更勝自律,倒不如好好明確地專注於重要的事情。
放棄不重要的事需要勇氣。
通常我們會因為恐懼、內疚或錯誤的責任感而堅持某些事情,於是開始內心糾結,試著補償、或是討好,好不容易畫的界線很容易消失。
書名聽起來有些矛盾,少怎麼會更好呢?對於多數人來說,任何事物當然是要多多益善,擁有更多,就是更好的等義詞。
忙碌不等於效率,追求效率必須避免窮忙,質永遠大於量。
類似的觀念- 極簡主義(Minimalism),有著和書名雷同的核心精神- "Less Is More"。
Heibon認為極簡主義著重在物質層面,透過捨棄生活中不必要的物品或活動,偏重物品的「價值」與「存在的意義」,而非數量多寡,讓有限的專注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物」。
專準主義放大到生活哲學,不強調在更短的時間內做更多的事情,與極簡主義相似的是在有限時間與精力將把事情最得更好,那些你認定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