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大腦」的形成與運行機制:碩博士生的日常生活例子】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碩博士生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因時間、資源或成果的「稀缺」而產生焦慮,這種情況下,大腦便會自動進入「稀缺模式」,影響專注力與行為決策。以下是稀缺大腦的形成原因與機制,以及在碩博士生生活中的具體例子。

raw-image


▋稀缺大腦的形成:碩博士生的壓力來源


碩博士生經常面臨的「稀缺」問題,包括時間不夠、研究經費不足、成果遲遲不出現等。這些稀缺狀態會引發大腦的「焦慮回路」:

• 時間稀缺:碩博士生常有趕不完的研究進度和死線,讓他們被迫不斷壓縮休息和社交時間,專注力變得越來越差。

• 資源稀缺:實驗經費有限,碩博士生可能無法自由購買需要的設備或參加昂貴的學術會議,這種資源限制帶來持續的壓力。

• 成果稀缺:研究進展慢或數據無法支持假設,讓他們不斷懷疑自己,這種焦慮容易造成情緒低落,甚至上癮於其他短期快樂活動(如滑手機、打遊戲)以逃避現實。


這些稀缺感引發的大腦多巴胺分泌,讓他們對獲得成果(如發表論文、完成實驗)產生「上癮」心理,甚至會變得「研究狂」。


▋上癮行為的運行機制:學術界的「老虎機模式」


碩博士生的學術生活中,「稀缺」會導致上癮行為的運行機制,例如:

• 老虎機的舊模式:碩博士生平時大部分時間投入研究,少有成果;但偶爾能夠獲得論文接收、數據突破等「大獎」。這種隨機的學術成就會讓他們更願意投入大量時間,希望再次獲得「大獎」。

• 老虎機的新模式:小型的「學術獎勵」如導師的肯定、同學的稱讚、或是實驗中的小成功,這些隨機小獎勵會讓他們陷入「無限研究」的循環中,認為只要繼續努力就能得到更多肯定。


這些不穩定但偶爾出現的成就感,增強了碩博士生的「稀缺循環」,讓他們難以放下研究。


▋稀缺循環的三步驟:碩博士生日常生活的例子

1. 機會

碩博士生可能在看到一篇新研究或獲得一個創新靈感時,感覺有「改變研究方向」的機會,因而投入更多精力,不願放棄任何有潛力的想法。

2. 不可預測的獎勵

碩博士生的「成就感」通常來自不可預測的獎勵,例如突如其來的實驗突破或偶然的導師表揚。這些意外的獎勵讓他們感到短暫的滿足,但也強化了對不穩定成果的依賴。

3. 快速重複

當碩博士生習慣性地在短時間內重複檢查實驗結果、收集數據,或反覆寫作時,會因大腦的焦慮加強行為上的「快感重複」,不斷陷入無法擺脫的研究循環中。


這種「稀缺循環」在碩博士生生活中容易出現,當他們學會調整心態、適時休息或設定適當的節奏,就能避免因「稀缺大腦」造成的過度焦慮,提升專注力與生活品質。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637會員
2.0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王啟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29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2025/03/29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2025/01/29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
Thumbnail
2025/01/29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你有沒有覺得,每天都忙得要命,但事情怎麼做都做不完?薪水明明每個月固定進帳,但錢就是不夠花?甚至連假日都覺得時間被切得零零碎碎,根本沒辦法真正休息? 其實,這不是你的問題,而是「稀缺心態」在作崇。當你覺得時間、金錢、精力不夠用時,你的腦袋會進入「應急模式」,讓你…
Thumbnail
你有沒有覺得,每天都忙得要命,但事情怎麼做都做不完?薪水明明每個月固定進帳,但錢就是不夠花?甚至連假日都覺得時間被切得零零碎碎,根本沒辦法真正休息? 其實,這不是你的問題,而是「稀缺心態」在作崇。當你覺得時間、金錢、精力不夠用時,你的腦袋會進入「應急模式」,讓你…
Thumbnail
碩博士生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因時間、資源或成果的「稀缺」而產生焦慮,這種情況下,大腦便會自動進入「稀缺模式」,影響專注力與行為決策。以下是稀缺大腦的形成原因與機制,以及在碩博士生生活中的具體例子。 ▋稀缺大腦的形成:碩博士生的壓力來源 碩博士生經常面臨的「稀缺」問題,包括時間不夠、研究經
Thumbnail
碩博士生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因時間、資源或成果的「稀缺」而產生焦慮,這種情況下,大腦便會自動進入「稀缺模式」,影響專注力與行為決策。以下是稀缺大腦的形成原因與機制,以及在碩博士生生活中的具體例子。 ▋稀缺大腦的形成:碩博士生的壓力來源 碩博士生經常面臨的「稀缺」問題,包括時間不夠、研究經
Thumbnail
1. 過度追求短暫的滿足感 - 很多研究生一旦工作告一段落,就忍不住滑手機、追劇、刷 IG 或抖音短影片。剛開始覺得是在放鬆自己,但越看越停不下來,結果不但拖延了應該完成的進度,還讓自己壓力更大。這種「放鬆」其實沒有帶來真正的休息,反而陷入無限輪迴的內疚感和焦慮。最終,你會發現自己既沒好
Thumbnail
1. 過度追求短暫的滿足感 - 很多研究生一旦工作告一段落,就忍不住滑手機、追劇、刷 IG 或抖音短影片。剛開始覺得是在放鬆自己,但越看越停不下來,結果不但拖延了應該完成的進度,還讓自己壓力更大。這種「放鬆」其實沒有帶來真正的休息,反而陷入無限輪迴的內疚感和焦慮。最終,你會發現自己既沒好
Thumbnail
當我們面臨資源匱乏時,會過度專注眼前問題,忽略長期目標,陷入隧道效應,導致思維和決策受限。匱乏感會消耗認知資源,使我們處理問題時更慢且容易犯錯,尤其在財務壓力下可能做出短視的決策。稀缺不只影響個人,也波及家庭和社會,特別是在教育和醫療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形成貧困的惡性循環。
Thumbnail
當我們面臨資源匱乏時,會過度專注眼前問題,忽略長期目標,陷入隧道效應,導致思維和決策受限。匱乏感會消耗認知資源,使我們處理問題時更慢且容易犯錯,尤其在財務壓力下可能做出短視的決策。稀缺不只影響個人,也波及家庭和社會,特別是在教育和醫療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形成貧困的惡性循環。
Thumbnail
在碩博士的學術生涯中,注意力往往是非常寶貴的資源。萬維綱老師在《精英日課》中提到,過度使用注意力會讓我們變得衝動、無法合作,甚至影響正確決策。這段話引發了我對「不集中注意力」的深刻思考,特別是它如何幫助我們這些碩博士生在高強度的學術工作後,進行腦力的深度恢復。 碩博士生的日常,經常充斥著繁
Thumbnail
在碩博士的學術生涯中,注意力往往是非常寶貴的資源。萬維綱老師在《精英日課》中提到,過度使用注意力會讓我們變得衝動、無法合作,甚至影響正確決策。這段話引發了我對「不集中注意力」的深刻思考,特別是它如何幫助我們這些碩博士生在高強度的學術工作後,進行腦力的深度恢復。 碩博士生的日常,經常充斥著繁
Thumbnail
對於碩博士生來說,生活充滿挑戰:不論是課業壓力、研究進度,還是實驗與寫作。我們經常被告知:「適度的平衡,才能帶來最佳效果。」但實際上,為什麼我們總是無法做到“節制”,讓自己反覆陷入過度用功或過度放鬆的循環? 不論是在研究生活中,還是在生活瑣事裡,我們似乎總是無法徹底擺脫這種過猶不及的困境。
Thumbnail
對於碩博士生來說,生活充滿挑戰:不論是課業壓力、研究進度,還是實驗與寫作。我們經常被告知:「適度的平衡,才能帶來最佳效果。」但實際上,為什麼我們總是無法做到“節制”,讓自己反覆陷入過度用功或過度放鬆的循環? 不論是在研究生活中,還是在生活瑣事裡,我們似乎總是無法徹底擺脫這種過猶不及的困境。
Thumbnail
以scarcity匱乏為核心,說明匱乏狀態下的思維模式,然後是匱乏狀態下的行為,最後針對匱乏的情境,如何應變與脫困。
Thumbnail
以scarcity匱乏為核心,說明匱乏狀態下的思維模式,然後是匱乏狀態下的行為,最後針對匱乏的情境,如何應變與脫困。
Thumbnail
109學年度北市中正高中國文科教師甄試筆試第三題模擬答案。
Thumbnail
109學年度北市中正高中國文科教師甄試筆試第三題模擬答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