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有人分享一個AI工具,可以快速將演講影片轉成文章或摘要,像是把10多分鐘的TED影片濃縮到不到一分鐘。這聽起來的確高效,但這樣的「快速消化」,真的能幫助我們吸收與內化新知識嗎?
▌快與慢之間的思考
快速瀏覽知識固然能讓我們掌握核心要點,但如果想深入吸收,讓知識真正轉化成自己的能力,則需要花時間與之「相處」。
• 快速閱讀 vs 深入內化:滑臉書時可能看到很多有趣的貼文,甚至按了幾個讚,但關掉後還記得什麼嗎?這就是典型的表面式接觸,知識停留在「資訊」層次,無法深入成為「智慧」。
• 真正有效的學習,不僅僅是接收資訊,更需要將其整理、反思、應用,讓大腦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去消化。
▌問AI只是第一步
AI 的確可以幫助我們快速獲取答案,甚至生成結構化的資訊。但如果僅停留在「問AI」的階段,這些知識依然屬於工具,而非真正屬於自己。要讓知識成為資產,需要我們進一步主動參與。
• 主動整理學習成果:問完AI後,不妨試著將學到的內容整理成卡片筆記。
• 把重要的觀點、個人的反思和可能的應用寫下來。
• 存入一個知識管理系統(例如 Obsidian),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網絡。
• 內化與應用:在日常工作或學習中,試著應用這些知識,遇到問題時再回頭查閱。這不僅能強化記憶,還能幫助你將知識真正轉化為智慧。
▌寫筆記的價值
卡片筆記法(Zettelkasten)是一種強大的學習工具,可以幫助你將新知識與舊知識建立連結,並且在未來需要時快速檢索。
1. 將資訊轉化為個人理解:寫下你對知識的思考,避免只是單純記錄文字內容。
2. 建立知識連結:透過標籤或雙向連結,把新知識與過去的觀念串聯起來,形成自己的知識地圖。
3. 反覆應用,深耕記憶:當某些知識多次被使用時,便會逐漸成為你的智慧與直覺。
▌總結:高效與深度的平衡
快速獲取資訊是一種便利,但深度吸收與內化才是讓知識發揮價值的關鍵。
每次接觸新知識時,花點時間反思、整理並儲存,才能與這些知識建立關係,讓它們成為未來解決問題的基石。與其滑過無數知識,不如選擇精選幾個主題,深入探索,這樣才能讓學習真正成為你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