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阿崴-EP.44 我們與他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觀念,對於工作上的溝通盡量多用”我們,減少”他們”甚至”你們”。我們是一種可以把自己跟大家拉在一起的用字,特別對於新進人員,管理人員更是一個很好觀察是否已經融入團隊之中的一個關鍵詞。

 

#同部門不同組

 

對於一些公司規模達到一個程度,許多工作會再做拆分,即使都是同部門主管之下,也會分成不同組,彼此之間很常會是工作的上下游,對於某些獨立作業能力強的夥伴,就很容易說出”他們”都如何如何。

 

#領導管理能力

 

對於基層主管的晉升,通常在原有業務可以熟悉且上手會是一個基本要件,不過對於這種把工作界限切分很細的人,相對地不容易在新任主管期間很快上手,反而總是有那種別人做都很慢,所以自己做一堆。再慘一點的,還因此去汰換或是在言語上霸凌就變成那種惡魔主管。

 

#心境上的調整

 

總不會每個人都跟自己一樣厲害,或是比自己厲害許多的大有人在,如果這樣對於某些非意願上的工作效率問題,就應該會多一點的包容,然後也要認知,也因為有這些夥伴,工作才能完成,不然自己再厲害一天也是24小時。

 

#具體行為

 

有一些人確實天資聰穎,許多記憶跟反應就是比較好,但還能多做點什麼嗎?有沒有具體操作的步驟手冊,帶有公式甚至函數的檔案,一些工作檢點的檢查表,總之可以讓工作更加自動化標準化,那就可以消彌掉某些能力上的落差。

 

#刻意練習

 

對於新到的環境,就必須要刻意的練習用我們來開頭,例如:我們以前都會怎麼操作,我這樣做是否可行,我們以前有做個甚麼後來結果是,諸如此類的內容,講久了就可以更加習慣的用我們來說,更多的是也練習回到家後關於工作話題也用我們來開頭,講久了自然就會順,然後心理的認同感也會提升

 

#用行內話

 

除了多用我們之外,多聽聽大家都怎麼用字,怎麼稱呼某些人,怎麼稱呼某些單位,某些工作用詞,練習用大家習慣的語言,就容易讓大家認為自己已經來了好一段時間,可以加快融入,如果能讓其他同事覺得自己似乎已經來超過實際的年資,那我會認為也是一種成功。

 

新工作滿一個半月了,以為自己會在某些人資功能更加深入,然後發現其實還是回到一些避不掉的雜事,但同時也因為規模的放大,也是一種新的嘗試與挑戰,每個時期都會有一些檻,過了就會有一些經驗,這些經驗就能在未來被使用,反覆打磨,就能熔煉出自己的長處,我們是一種加快熔煉的要素之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逸-avatar-img
2024/11/26
在大公司嫉妒心會比較強,你們、他們就是想把工作分淸楚,尤其是您這有實力的。現在有沒有想念我們兩部門的情義相挺,合作無間的日子呢!才1個多月還是適應期,慢慢會進入佳境的。
avatar-img
阿崴的沙龍
22會員
662內容數
閱讀,生活,職場,分享,自我學習,透過分享內化也散播,如果你也有點收穫歡迎給我回饋與互動。
阿崴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相信許多行業都相當仰賴移工,尤其整個大缺工狀態之下,移工填補了非常大的勞動力,包含現職的工作也是如此。當移工人數增加,工作樣貌變化多元時,移工的教育訓練就多少開始被重視,就記錄一下自己的想法(畢竟只是想法,有些也未必真的是現在能推動的)。   #工作設計   所有訓練的原始起點還是
2025/04/28
  相信許多行業都相當仰賴移工,尤其整個大缺工狀態之下,移工填補了非常大的勞動力,包含現職的工作也是如此。當移工人數增加,工作樣貌變化多元時,移工的教育訓練就多少開始被重視,就記錄一下自己的想法(畢竟只是想法,有些也未必真的是現在能推動的)。   #工作設計   所有訓練的原始起點還是
2025/04/21
  前陣子有個相關的新聞,就分別從企業跟求職來分享一下各自的立場與一些參考的應對方式。   #從企業角度   當經過了重重關卡,終於有一位合適的人選,總是希望可以盡快定下來,省去招募流程的辛苦。所以總是會在發出錄取通知信之後,希望可以在報到日準時看到人,但總是錄取到報到有一些時間差,所以公
Thumbnail
2025/04/21
  前陣子有個相關的新聞,就分別從企業跟求職來分享一下各自的立場與一些參考的應對方式。   #從企業角度   當經過了重重關卡,終於有一位合適的人選,總是希望可以盡快定下來,省去招募流程的辛苦。所以總是會在發出錄取通知信之後,希望可以在報到日準時看到人,但總是錄取到報到有一些時間差,所以公
Thumbnail
2025/04/14
  周六參加郝哥台南場的四一讀書會,快速紀錄跟分享一下,也很推薦大家可以參加並且利用這樣的架構透過閱讀去輸入+輸出。   #大量閱讀   郝哥本身除了自己大量創作輸出,其實也非常大量的輸入,也會收到許多出版社寄送書籍。這些書真的要每一本都一字一句讀完,恐怕是有困難,但如何快速地翻閱,然
Thumbnail
2025/04/14
  周六參加郝哥台南場的四一讀書會,快速紀錄跟分享一下,也很推薦大家可以參加並且利用這樣的架構透過閱讀去輸入+輸出。   #大量閱讀   郝哥本身除了自己大量創作輸出,其實也非常大量的輸入,也會收到許多出版社寄送書籍。這些書真的要每一本都一字一句讀完,恐怕是有困難,但如何快速地翻閱,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即便身在組織,請把公司的同事視為你的「客戶 」,他們是你營收來源的一部分。 遠端工作時須隨時保持在組織的「存在感 」,即便沒有任務,主動與主管與同事溝通,了解各項專案和事務的進度,不僅能讓你掌握最新動態,還能提升自己在組織中的能見度。 ...
Thumbnail
即便身在組織,請把公司的同事視為你的「客戶 」,他們是你營收來源的一部分。 遠端工作時須隨時保持在組織的「存在感 」,即便沒有任務,主動與主管與同事溝通,了解各項專案和事務的進度,不僅能讓你掌握最新動態,還能提升自己在組織中的能見度。 ...
Thumbnail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觀念,對於工作上的溝通盡量多用”我們,減少”他們”甚至”你們”。我們是一種可以把自己跟大家拉在一起的用字,特別對於新進人員,管理人員更是一個很好觀察是否已經融入團隊之中的一個關鍵詞。   #同部門不同組   對於一些公司規模達到一個程度,許多工作會再做拆分,即使都是同部
Thumbnail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觀念,對於工作上的溝通盡量多用”我們,減少”他們”甚至”你們”。我們是一種可以把自己跟大家拉在一起的用字,特別對於新進人員,管理人員更是一個很好觀察是否已經融入團隊之中的一個關鍵詞。   #同部門不同組   對於一些公司規模達到一個程度,許多工作會再做拆分,即使都是同部
Thumbnail
「我們是一個團隊所以不要覺得要把責任全部一個人扛下,但是前提是妳不能馬上放棄,要做到自己最大的責任,這樣下一個人才能更好處理」 不論在哪做什麼工作都有其辛苦的地方。在異國的職場上更有文化差異,語言隔閡等需要克服。不要給自己理由放棄,給自己一個機會讓所有可能性發揮到最大吧!工作低潮時也不要忘記跟周圍
Thumbnail
「我們是一個團隊所以不要覺得要把責任全部一個人扛下,但是前提是妳不能馬上放棄,要做到自己最大的責任,這樣下一個人才能更好處理」 不論在哪做什麼工作都有其辛苦的地方。在異國的職場上更有文化差異,語言隔閡等需要克服。不要給自己理由放棄,給自己一個機會讓所有可能性發揮到最大吧!工作低潮時也不要忘記跟周圍
Thumbnail
當你在要求部屬或在與外單位開會時,時常會用「我們」應該要如何如何,例如:「我們」應該要開始加強部門間的合作、「我們」從現在開始要關注公司的營運目標、我覺得「我們」團隊的向心力不足……等等。但你是否覺得,在說出「我們」時,其實內心是希望別人依自己的期望做事?而這個期望通常不包括「我」
Thumbnail
當你在要求部屬或在與外單位開會時,時常會用「我們」應該要如何如何,例如:「我們」應該要開始加強部門間的合作、「我們」從現在開始要關注公司的營運目標、我覺得「我們」團隊的向心力不足……等等。但你是否覺得,在說出「我們」時,其實內心是希望別人依自己的期望做事?而這個期望通常不包括「我」
Thumbnail
「與人溝通,更要考慮其他人」、「人都是想被傾聽的,我們要的是建立連結,不是壓迫盯人」、「我們能順利表達自己的意見,對方也開心,兩全其美」
Thumbnail
「與人溝通,更要考慮其他人」、「人都是想被傾聽的,我們要的是建立連結,不是壓迫盯人」、「我們能順利表達自己的意見,對方也開心,兩全其美」
Thumbnail
還是要想清楚一個團隊的組合起來,是人與人之間一起玩家家酒,還是一起截長補短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綜合成效?值得好好思索看看。
Thumbnail
還是要想清楚一個團隊的組合起來,是人與人之間一起玩家家酒,還是一起截長補短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綜合成效?值得好好思索看看。
Thumbnail
你不一定有能力決定組織架構,也沒有能力決定文化氛圍,但你至少可以在你的部門/團隊,建立起一個文化泡泡,展示給其他部門看,創建一個開放且樂於分享的環境,得到行動或情感上的支持以及善意的反饋,有發言或動手的機會,並從中獲得參與感、存在感、歸屬感。
Thumbnail
你不一定有能力決定組織架構,也沒有能力決定文化氛圍,但你至少可以在你的部門/團隊,建立起一個文化泡泡,展示給其他部門看,創建一個開放且樂於分享的環境,得到行動或情感上的支持以及善意的反饋,有發言或動手的機會,並從中獲得參與感、存在感、歸屬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