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之一人生:穩定型或意義型?

更新於 2024/11/3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今天想介紹一個適合千禧世代(大約是1980年至1995年生)與Z世代(1996年至2010年)參考的概念:四分之一人生Quarterlife。作者Satya Doyle Byock是一位榮格學派的心理諮商師,現居波特蘭。她也出生於千禧世代,透過反思自己二十多歲經歷的生命危機感,整合她成為榮格諮商師後,與大多出生於千禧世代或Z世代的諮商對象互動的經驗,提出這個概念,試圖重新定義這段人生關鍵二十年蘊含的個人與集體成長潛力。


作者在不同的訪談裡表示,四分之一人生沒有絕對的定義,可以是16歲到36歲,也可以是20歲至40歲。在她的著作Quarterlife: The Search for Self in Early Adulthood (繁體中文翻譯的書名是:進入四分之一人生,從後青春期開始的成長指南: 突破求學、就業到成家的迷惘, 找到最安心的生存姿態) 中,她把個體在四分之一人生所追求的核心價值分成兩類:穩定型與意義型。穩定型的人在四分之一人生這個階段,追求的是生存安全感和經濟穩定性,傾向於走上社會集體認可的人生軌跡。意義型的人,則把追尋意義和目的感視為四分之一人生階段更重要的選項。在追尋意義與目的的同時,對於人生軌跡背離社會集體期待,容易感到缺乏錨定感。


作者認為,不管是哪類人,在四分之一人生快要結束的階段,也就是廣義定義的中年期,若能同時感到生命的踏實與意義感,生命會更有動力往前推進,也就是榮格心理學所提到的中年轉化階段的整合任務。意思是說,前期追求穩定的人,到了後期需要探索並且體驗意義感與目的感。前期追求意義感的人,到了後期需要體驗更穩定和落地的生命安排。至於具體該怎麼做呢?作者提出四個核心成長支柱,也是四個階段性的任務:分離、傾聽、打造、與整合。


第一個任務是分離。意思是辨識不再適合自己的關係、期待、與信念,和這些不再適合的關係、期待、與信念告別。如何更好地進行的斷捨離呢?可以參考之前整理的覺察工具箱。


第二個任務是傾聽,意思是用更高度的覺察和專注力,和自己對話,問問自己生命的目標究竟是什麼?與榮格提到,若能用前四十年的人生經驗進行自我探索跟反思,就能更好的啟動第二人生的思路很接近。


第三個任務是打造,也就是重新找回被隱藏與壓抑的創造力,用這股能量去打造體驗意義感或落地感的工具箱,並持續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練習使用這些工具,用積極的行動力去開拓個人成長的空間,體驗並感受這個過程,走在與人生目標更加貼近的道路上。


第四個任務是整合,意思是重新整理第一人生,透過完成前三個任務所經歷的挑戰跟反思,將個人的成長極大化,顯化一個具備完整人格(integrity)的自己。Integrity的內涵,可以參考之前整理的短文Integrity Cleanse


如果你正在經歷四分之一人生期間的危機感,或是完成某個階段性任務,這本書與作者的觀點,或許可以帶來一些啟發。


avatar-img
5會員
7內容數
We play, rest, and have fun. We explore new possibilities and integrate past identities into an expanded version of Self.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id Life Wonderland 的其他內容
上一篇文章介紹了贏得一個新的開始、和過去的舊認同保持距離兩個行動原則,Marshall提出,掌控反應和專注當下,是每個想要打造無悔人生,在轉折點透過養成新習慣,創造正向改變,往贏得的目標前進的夥伴,用來進行自我反思的另外兩個重要的行動原則。
何時是贏得的(earned) 起點和終點呢?Marshall Goldsmith在<放手去活> 中指出,當我們完成一開始打算做的事,或是當世界或我們人生的變化,導致我們不再需要繼續完成這件事,就是贏得目標的終點。當我們為了重新定義自己是誰,決定自己必須再造人生,為自己做主,就是一個贏得的起點。
在智慧型手機介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後,人們在一天中分心的時間可能長達十到十個小時,比起專注,大多數人更擅長處於分心狀態,成為「分心專家」。本文介紹如何從「分心專家」轉型為「意志力大師」的幾個具體方法。
覺察工具箱:反思角色、秘密、信念、價值、與界線(引用自Tara Swart出版的The Source),在中年轉化階段,啟動改變的可能。
Martha Beck是我這幾年非常喜愛的作者, 她在2021年出版The Way of Integrity: Finding the Path to Your True Self。這篇文章介紹Integrity Cleanse實踐的方法和原則,幫助我們找回自己真實的人生道路。
上一篇文章介紹了贏得一個新的開始、和過去的舊認同保持距離兩個行動原則,Marshall提出,掌控反應和專注當下,是每個想要打造無悔人生,在轉折點透過養成新習慣,創造正向改變,往贏得的目標前進的夥伴,用來進行自我反思的另外兩個重要的行動原則。
何時是贏得的(earned) 起點和終點呢?Marshall Goldsmith在<放手去活> 中指出,當我們完成一開始打算做的事,或是當世界或我們人生的變化,導致我們不再需要繼續完成這件事,就是贏得目標的終點。當我們為了重新定義自己是誰,決定自己必須再造人生,為自己做主,就是一個贏得的起點。
在智慧型手機介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後,人們在一天中分心的時間可能長達十到十個小時,比起專注,大多數人更擅長處於分心狀態,成為「分心專家」。本文介紹如何從「分心專家」轉型為「意志力大師」的幾個具體方法。
覺察工具箱:反思角色、秘密、信念、價值、與界線(引用自Tara Swart出版的The Source),在中年轉化階段,啟動改變的可能。
Martha Beck是我這幾年非常喜愛的作者, 她在2021年出版The Way of Integrity: Finding the Path to Your True Self。這篇文章介紹Integrity Cleanse實踐的方法和原則,幫助我們找回自己真實的人生道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年輕一代力求追求自由生活,轉變傳統價值觀,但也在上一代人舊觀念與新價值觀之間掙扎。文章以疫情警示讀者,要活在當下,擁抱每一天。寫作者透過個人見證,啟發讀者思考人生價值觀,並提供對年輕世代的建議。
Thumbnail
 「人類圖」中,六爻的人生角色,分為三個階段,出生到三十歲左右嘗試冒險,三十歲到五十歲左右,觀察探索,五十歲以後,重新投入。當三個階段能順利整合時,並依循自己的內在權威和人生策略選擇時,將會成為精彩的人生典範。
Thumbnail
本文探討Z世代成長於網路時代的影響,並分享了作者如何放下短期利益的焦慮,轉向長期積累和實踐長期主義。作者回顧自己在大學和研究所時期為獲得競爭力而努力,卻讓自己喪失原先的靈氣,最終透過寫作找回自我,重拾長期主義思維。同時,文中也提供了對此提出自己的三個實例,給讀者引起對此方面的關注。
Thumbnail
「人生下半場」這一詞大概在2000年左右盛行,因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對健康和生活品質的重視程度提高,當時許多書籍和媒體報導聚焦於「人生下半場」一些人物故事,中年以後繼續追求健康、幸福和個人成長。這個風潮促使「人生下半場」這一概念逐漸深入人心。   大概在8年前左右,我打算離開待了12年多的公司
解鎖真正人生,化解焦慮的力量之書,閱讀金美敬的四十歲起的人生課,作者認為從20-49歲算是「第一人生」,50到79歲是「第二人生」,不應用總結性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價值。建議用成長性思維去思考自己如何過一天,方能計畫如何過一生。
Thumbnail
許多人面對中年轉型議題時,大多停在「我現在挺好的啊!」「我有需要嗎?」「我能不能安全下莊一路幹到退休?」,或「我現在哪有心情想這個」的狀態。以五十世代來說,要再活三、四十年問題不大。若健康許可,至少還有二十年是「可以工作」的狀態。發展第二曲線,絕對不是「想太多」,反而是「越早開始想越好」的人生課題。
Thumbnail
以前的人過的是線性人生,一階階往上爬,追求的是產值,以數字的增加及職位的高升為人生目的;但是現在年輕一代過的是非線性的人生,重視產值,不再追求數字而是重視工作內涵與對自己的意義。     大人們不要想去開導孩子,因為他們的價值觀跟我們不一樣的時候,是無法改變他們的。
Thumbnail
回顧過去的人生歷程,從20歲的嘗試到30歲的衝刺再到40歲的遊刃有餘,作者分享了她的成長心路歷程和對自己的期許。她面對現代社會對女性的期待,提到了對自己的建議,包括不要太聽父母的話、務實點、多讀書和多寫文章。文章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和對自己未來的期許。
Thumbnail
年輕時或許沒有時間去思考生命的意義,但隨著年齡增長,人們開始更加關注這個問題。在文章中,一位長者分享了他對生命意義的看法,認為平靜就是人生的意義。透過思考人生中所發生的事情以及對待他人的態度,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和獲得內心的平靜。這種境界能夠成為人生的意義。
Thumbnail
人們大聲疾呼說著要為自己的理想而活、買房成家生孩子是上個世紀的遺毒,但一個閃神,身邊的人們還是都走回了老路。好像不該順著前人的腳步走,又好像只能沿著規則摸索,人生充滿不確定性、包在框架中的不確定性。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年輕一代力求追求自由生活,轉變傳統價值觀,但也在上一代人舊觀念與新價值觀之間掙扎。文章以疫情警示讀者,要活在當下,擁抱每一天。寫作者透過個人見證,啟發讀者思考人生價值觀,並提供對年輕世代的建議。
Thumbnail
 「人類圖」中,六爻的人生角色,分為三個階段,出生到三十歲左右嘗試冒險,三十歲到五十歲左右,觀察探索,五十歲以後,重新投入。當三個階段能順利整合時,並依循自己的內在權威和人生策略選擇時,將會成為精彩的人生典範。
Thumbnail
本文探討Z世代成長於網路時代的影響,並分享了作者如何放下短期利益的焦慮,轉向長期積累和實踐長期主義。作者回顧自己在大學和研究所時期為獲得競爭力而努力,卻讓自己喪失原先的靈氣,最終透過寫作找回自我,重拾長期主義思維。同時,文中也提供了對此提出自己的三個實例,給讀者引起對此方面的關注。
Thumbnail
「人生下半場」這一詞大概在2000年左右盛行,因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對健康和生活品質的重視程度提高,當時許多書籍和媒體報導聚焦於「人生下半場」一些人物故事,中年以後繼續追求健康、幸福和個人成長。這個風潮促使「人生下半場」這一概念逐漸深入人心。   大概在8年前左右,我打算離開待了12年多的公司
解鎖真正人生,化解焦慮的力量之書,閱讀金美敬的四十歲起的人生課,作者認為從20-49歲算是「第一人生」,50到79歲是「第二人生」,不應用總結性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價值。建議用成長性思維去思考自己如何過一天,方能計畫如何過一生。
Thumbnail
許多人面對中年轉型議題時,大多停在「我現在挺好的啊!」「我有需要嗎?」「我能不能安全下莊一路幹到退休?」,或「我現在哪有心情想這個」的狀態。以五十世代來說,要再活三、四十年問題不大。若健康許可,至少還有二十年是「可以工作」的狀態。發展第二曲線,絕對不是「想太多」,反而是「越早開始想越好」的人生課題。
Thumbnail
以前的人過的是線性人生,一階階往上爬,追求的是產值,以數字的增加及職位的高升為人生目的;但是現在年輕一代過的是非線性的人生,重視產值,不再追求數字而是重視工作內涵與對自己的意義。     大人們不要想去開導孩子,因為他們的價值觀跟我們不一樣的時候,是無法改變他們的。
Thumbnail
回顧過去的人生歷程,從20歲的嘗試到30歲的衝刺再到40歲的遊刃有餘,作者分享了她的成長心路歷程和對自己的期許。她面對現代社會對女性的期待,提到了對自己的建議,包括不要太聽父母的話、務實點、多讀書和多寫文章。文章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和對自己未來的期許。
Thumbnail
年輕時或許沒有時間去思考生命的意義,但隨著年齡增長,人們開始更加關注這個問題。在文章中,一位長者分享了他對生命意義的看法,認為平靜就是人生的意義。透過思考人生中所發生的事情以及對待他人的態度,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和獲得內心的平靜。這種境界能夠成為人生的意義。
Thumbnail
人們大聲疾呼說著要為自己的理想而活、買房成家生孩子是上個世紀的遺毒,但一個閃神,身邊的人們還是都走回了老路。好像不該順著前人的腳步走,又好像只能沿著規則摸索,人生充滿不確定性、包在框架中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