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碩博士生的現實:建立真正的學術生涯,至少需要 10 年】

更新於 2024/12/0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別再相信什麼「快速成功」的故事,特別是對於理工科碩博士生來說,學術生涯的本質就是一場長跑。


無論是發表論文、建立研究影響力,還是找到屬於自己的學術定位,都不是一兩年內可以完成的事情。耐心是你最大的武器,因為——


Be patient, it takes 10 years to build a career in anything.

建立真正的職涯,需要至少 10 年的努力。


▌為什麼需要 10 年?

1. 學術成果的累積需要時間

• 從文獻閱讀、設計實驗、收集數據、撰寫論文到發表,每一步都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 即便你再高效,也無法跳過這些過程,因為每一環都是學術成長的基石。

2. 建立聲譽是個慢功夫

• 無論是學術圈還是業界,你的名字被認可,需要靠多年的成果累積。研究做得好,別人才會記住你;而不是參加幾場會議就能一飛沖天。

3. 技能需要時間磨練

• 數據分析、寫作技巧、研究洞察力,這些關鍵能力都需要長時間的實踐,沒有捷徑可走。


▌如何耐心地走過這 10 年?

1. 專注在每天的小進步

• 不要被大目標壓垮,專注於每天解決一個小問題、一個小步驟,慢慢累積才是王道。

2. 接受成長的節奏

• 每個學術生涯都有自己的進展速度,別因為看別人發了大刊就急得失眠。你的路是你的,專注自己的節奏就好。

3. 建立可持續的學習與工作習慣

• 長期的努力需要穩定的基礎,養成規律的作息與高效的工作方式,讓自己在馬拉松中不掉隊。


▌別再急了,這是一場長跑

• 學術界沒有捷徑:你不可能一年內發 5 篇 SCI 論文,10 年的積累才是讓你站穩腳跟的基礎。

• 業界也一樣:即使你跳到業界,一流的工程師、數據科學家也都是靠多年的專案經驗成長起來的。


耐心點,把時間花在提升自己、累積成果上。


記住,真正的成功需要時間去發酵。現在的你,與其急著「出頭」,不如腳踏實地,為未來 10 年的成就打好基礎!

avatar-img
524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讀了一堆文獻、參加了滿滿會議、筆記寫到爆,結果呢?研究沒推進,進度還卡在原地。別再騙自己了,因為—— Information without action is entertainment. 知識如果不付諸行動,就只是另一種娛樂形式。 ▌為什麼知識沒行動就白學了? 1. 知識是工具
不少理工科碩博士生以為,參加一堆學術交流會、認識各種「大咖」就能為研究生涯鋪路。於是: • 學術活動場場不落,名片交換如流水。 • 通訊錄裡一堆導師、教授的聯絡方式,但進度卻沒見加快,論文也沒見發表。 事實是,人脈的本質是相互提供價值,而不是單方面的蹭資源。對理工科碩博士生來說,實力才
四年前,我剛開始用 Obsidian,聽到一個名詞叫「筆記顆粒度」。說真的,第一反應是:「這又是哪個在故弄玄虛的名詞?」但實際了解後發現,這真的是學術筆記的救星! 筆記顆粒度就是筆記的細分程度,簡單來說,就是筆記要分得剛剛好,不要又粗又亂,也不要碎到像渣渣,翻個資料跟地獄一樣。 ▌紅藍黃
身為碩博士生的你,興趣多到像在開副本,但只要一提到「建立個人品牌」,馬上被社會毒打: • 「要聚焦啦,別什麼都寫!」 • 「一定要選一個領域專精才行!」 • 「你寫這些有人看嗎?」 別被這些話影響,Threads 就是你的救星!這裡完全不需要那些聚焦強迫症,隨意寫、隨意玩,邊寫邊找
在碩博士的高壓環境中,除了研究技能,還有一些關鍵的「隱性能力」會決定你能否高效完成目標,並維持身心平衡。以下這 8 項能力,不僅能讓你學術表現出色,還能讓生活更有掌控感: ▌1. 讓別人舒服的能力 • 與導師、組員溝通時,懂得照顧他人感受,學會說話有分寸。 • 合作中讓別人感覺尊重與舒
你是否經常因為無法拒絕別人的請求,而讓自己的時間被塞得滿滿的?無論是幫忙跑數據、參與額外的專案,還是被拖去莫名其妙的學生活動,結果自己該完成的實驗和論文卻被一拖再拖。 其實,最強的生產力工具就是學會說「不」 (No)。 ▌為什麼「不」是生產力的關鍵? 1. 拒絕無效的分心 (Elim
讀了一堆文獻、參加了滿滿會議、筆記寫到爆,結果呢?研究沒推進,進度還卡在原地。別再騙自己了,因為—— Information without action is entertainment. 知識如果不付諸行動,就只是另一種娛樂形式。 ▌為什麼知識沒行動就白學了? 1. 知識是工具
不少理工科碩博士生以為,參加一堆學術交流會、認識各種「大咖」就能為研究生涯鋪路。於是: • 學術活動場場不落,名片交換如流水。 • 通訊錄裡一堆導師、教授的聯絡方式,但進度卻沒見加快,論文也沒見發表。 事實是,人脈的本質是相互提供價值,而不是單方面的蹭資源。對理工科碩博士生來說,實力才
四年前,我剛開始用 Obsidian,聽到一個名詞叫「筆記顆粒度」。說真的,第一反應是:「這又是哪個在故弄玄虛的名詞?」但實際了解後發現,這真的是學術筆記的救星! 筆記顆粒度就是筆記的細分程度,簡單來說,就是筆記要分得剛剛好,不要又粗又亂,也不要碎到像渣渣,翻個資料跟地獄一樣。 ▌紅藍黃
身為碩博士生的你,興趣多到像在開副本,但只要一提到「建立個人品牌」,馬上被社會毒打: • 「要聚焦啦,別什麼都寫!」 • 「一定要選一個領域專精才行!」 • 「你寫這些有人看嗎?」 別被這些話影響,Threads 就是你的救星!這裡完全不需要那些聚焦強迫症,隨意寫、隨意玩,邊寫邊找
在碩博士的高壓環境中,除了研究技能,還有一些關鍵的「隱性能力」會決定你能否高效完成目標,並維持身心平衡。以下這 8 項能力,不僅能讓你學術表現出色,還能讓生活更有掌控感: ▌1. 讓別人舒服的能力 • 與導師、組員溝通時,懂得照顧他人感受,學會說話有分寸。 • 合作中讓別人感覺尊重與舒
你是否經常因為無法拒絕別人的請求,而讓自己的時間被塞得滿滿的?無論是幫忙跑數據、參與額外的專案,還是被拖去莫名其妙的學生活動,結果自己該完成的實驗和論文卻被一拖再拖。 其實,最強的生產力工具就是學會說「不」 (No)。 ▌為什麼「不」是生產力的關鍵? 1. 拒絕無效的分心 (Elim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有位學弟7月份拿到博士學位,由於少子化之故,履歷投了15間學校均無下文。不得不面臨,繼續投或是,轉業界。提供自己從學界轉業界心得,四力+三點原則,期待減少他的迷惘,也適用其他職場工作者。 我跟你說說,除了運氣好之外,當初到第一家醫院任職,我是怎麼做的、怎麼想的...
1. 掌握學習的三階段循環: - 學習的過程應包括具體階段、抽象階段和應用階段。具體階段是情報收集和紀錄體驗,學生應該積極收集相關資訊並詳細記錄自己的學習過程。抽象階段是抽象化、模型化和發現模式,這時候要將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形成抽象的模型和發現其中的規律。應用階段是實踐和檢證,將所學知識
Thumbnail
開始工作後深深有感領域內的學海無涯,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專業工作者永遠都能夠強化自身領域能力變得更優秀,在退休或死亡之前達到屬於自己的頂峰,在大部分的領域皆是如此,鑽得越深就越能體會自己的不足,這點就跟我有稍微在練習的畫畫一樣😄
Thumbnail
時間過得真快,從博班畢業後做現在這份工作,已經過了半年的時間。比起上次寫的一個月心得,那時還對自己的工作內容很生疏,現在比較熟悉了環境,又有了些新的感想,以及在工作的過程中,也更認識了自己的長處和短處。 博士技能:探索新概念的第一人 一開始還是新人的時候,大部分的時間都還在學習公司內的大小事
1. 追求成為厲害的科學家,而忽略持續研究的動力: - 許多學生的目標是成為厲害的科學家,但更重要的是成為能長期堅持的科學家。科學研究需要長時間的投入,因此應該關注自己能否持續堅持下去。僅僅追求名望和成就,往往會讓你在遇到困難時失去動力和方向。 2. 缺乏長期的目標和動力來源: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Thumbnail
無底洞的問題其實才是好問題,學術問題才會解完,但生涯問題不能是,人還不夠老。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Thumbnail
努力就是,只要騙到人相信這個價值觀,那他就可以很輕鬆。
考在職專班是自己的人生規劃之一,只是不知道這一天會這麼快到來,不曉得自己的衝動是好還是不好。 現在的我,很喜歡研究所科系,但心裡面總是會擔心,不知道會不會失敗、英文作文好難,所以有時候都會逃避讀書,但深深了解只有去克服困難,才能更進一步。 從現在開始,給自己的短期目標就是:考到在職專班研究所,降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有位學弟7月份拿到博士學位,由於少子化之故,履歷投了15間學校均無下文。不得不面臨,繼續投或是,轉業界。提供自己從學界轉業界心得,四力+三點原則,期待減少他的迷惘,也適用其他職場工作者。 我跟你說說,除了運氣好之外,當初到第一家醫院任職,我是怎麼做的、怎麼想的...
1. 掌握學習的三階段循環: - 學習的過程應包括具體階段、抽象階段和應用階段。具體階段是情報收集和紀錄體驗,學生應該積極收集相關資訊並詳細記錄自己的學習過程。抽象階段是抽象化、模型化和發現模式,這時候要將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形成抽象的模型和發現其中的規律。應用階段是實踐和檢證,將所學知識
Thumbnail
開始工作後深深有感領域內的學海無涯,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專業工作者永遠都能夠強化自身領域能力變得更優秀,在退休或死亡之前達到屬於自己的頂峰,在大部分的領域皆是如此,鑽得越深就越能體會自己的不足,這點就跟我有稍微在練習的畫畫一樣😄
Thumbnail
時間過得真快,從博班畢業後做現在這份工作,已經過了半年的時間。比起上次寫的一個月心得,那時還對自己的工作內容很生疏,現在比較熟悉了環境,又有了些新的感想,以及在工作的過程中,也更認識了自己的長處和短處。 博士技能:探索新概念的第一人 一開始還是新人的時候,大部分的時間都還在學習公司內的大小事
1. 追求成為厲害的科學家,而忽略持續研究的動力: - 許多學生的目標是成為厲害的科學家,但更重要的是成為能長期堅持的科學家。科學研究需要長時間的投入,因此應該關注自己能否持續堅持下去。僅僅追求名望和成就,往往會讓你在遇到困難時失去動力和方向。 2. 缺乏長期的目標和動力來源: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Thumbnail
無底洞的問題其實才是好問題,學術問題才會解完,但生涯問題不能是,人還不夠老。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Thumbnail
努力就是,只要騙到人相信這個價值觀,那他就可以很輕鬆。
考在職專班是自己的人生規劃之一,只是不知道這一天會這麼快到來,不曉得自己的衝動是好還是不好。 現在的我,很喜歡研究所科系,但心裡面總是會擔心,不知道會不會失敗、英文作文好難,所以有時候都會逃避讀書,但深深了解只有去克服困難,才能更進一步。 從現在開始,給自己的短期目標就是:考到在職專班研究所,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