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小段時間沒有更新教育紀錄了,因為這段時間學生都滿上軌道的,並沒有讓我特別費心費神之處。唯有幾位家長詢問我能不能教孩子理化,才發現雲林要找理化老師真的很困難,連母校的理化老師都是主任到台中補習班拜託才請下來的外聘老師,要找私人的理化家教就更難了,是因為理工人才都去高科技業了嗎XD?
說回來今天的主題,想聊聊「教育環境」。大家都聽過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的母親可以為了孩子成長的環境一搬再搬,莫說古代,即使是現代人要搬家,也是很勞師動眾之事,可見孟母深知教育環境對孩子影響之深。
之前文章提過,原本的家教學生小琪,因為家庭因素改到補習班。上週末在我快結束一天繁忙的課程時,收到小琪的訊息:
「老師,我真的跟不上進度,壓力很大,課還是先停一停好了,我會再多努力的。」
因為還在上課,我沒有多想,只回覆:「可以去聽聽其他補習班喔,加油。」
小琪從11月開始跟課已經一個月,我可以感覺到她跟得很辛苦,兩小時的課、十題左右的演練,很常一題都寫不出來。但因為是團班,我不可能因為少數學生落後就重新講解一次,我知道她跟不上,卻也愛莫能助。最後一次見到小琪,下課後我把她叫到旁邊,看著亂糟糟的講義問:「妳是不是聽不懂?」
小琪有點慌亂地點點頭,急著想抽回講義:「對,幾乎都不懂...。」
其實在結束家教課之前,我就跟小琪、家長溝通過,補習班的進度配合私中,會跑得很快,不建議小琪來上我補習班的課,我沒有一定要賺這個學生的錢,反而希望她去找其他比較慢、教得比較簡單的補習班。可是他們還是很堅持,媽媽覺得找新班麻煩,小琪也害怕去陌生的環境,結果就是我在講、她在聽,有沒有吸收則是另一回事。
團體教育最大的弊病,就是不可能照顧到每個孩子,只能在有限度的資源內,盡量照顧到「大部分人」,甚麼是大部分人?就是沒有特別差、也沒有特別優秀的孩子。
我也曾帶過聰明絕頂的資優生(小亦),國小三年級就可以理解國中的數學概念,教甚麼都是一點即通,可是雲林的資優資源有限(真的不能跟大都市比),國小只有在斗六有一個資優班,小亦在家附近就學,雖然配合教育部的資優體制,可以在正常上課時間單獨請外聘老師上課,但大部分時間還是待在班上。
對小亦來說,學校上的內容他早就會了,就像讓一個大學生去學ㄅㄆㄇ一樣,課堂上講的內容太簡單,對他來說太無趣,孩子興趣缺缺、不願意寫功課、考試也是胡亂寫一通,他成為校方眼裡的「問題學生」。他不是不會,只是不願意按照規則走,小亦喜歡挑戰,只要給他具有思考性的問題,他會不斷思考、持續發問,這是其他孩子沒有的特點。
我短暫帶過小亦4個月,一開始是在學校當外聘老師,後來學校反對我們利用正常上課時間上課,所以改成私人家教。我其實覺得很矛盾,一方面知道學校的教育不適合他,另方面又擔心不能適應團體生活的孩子將來出社會該怎麼辦。
不管是落後族群、還是領先族群,這些孩子都是教育現場的少數。必須承認,團體教育是顧不到這群孩子的,要一個老師同時照顧幾十個學生是不可能的任務。
或許這就是體制外教育存在的意義,我承認體制外教育所費不貲,不是每個家庭都負擔得起,但就是因為我們提供特別的教育、為孩子量身打造,所以才值得這樣的收費。我覺得自己在做的事,是在填補大環境的漏洞,在學校跟不上的孩子、去補習班得不到照顧的學生、想學更多卻找不到管道的人,可以透過體制外的協助找到方法。(當然,體制外也有缺點:貴、能照顧到的孩子很有限,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答案)
家長的協助、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很重要。家長真的知道孩子需要甚麼嗎?還是覺得花一點錢、把孩子丟到補習班就好了?即使請了家教,家長也要關心孩子的學習狀況。
我很討厭聽到家長說「老師妳決定就好了」,這句話看似相信我,卻讓我懷疑「這是你的孩子,你不想知道他發生甚麼事嗎?」不要我決定就好,希望家長也能陪在孩子身邊,找到最適合他的步調。
我自己求學途中,母親也是時時關心、照顧著我啊。生孩子之前,除了考慮經濟狀況,記得也要把「陪伴時間」考慮進去,養育孩子不是給他吃飯睡覺就夠了,關心、陪伴孩子成長才是最重要的事。
其實人一輩子,不也總是在尋找自己的步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