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分享的教育現場系列文章,大多是補習班的故事,很少提及家教的孩子。也許是一對一上課的關係,孩子的學習成效真的比補習班好很多,家長也很關心孩子的狀況,所以比較不需要我額外操心。
但最近有一個已經帶了半年多的學生(化名小城)開始出現狀況:頻繁上廁所。一開始只是中堂下課會晚一點下來,跟我說肚子痛,我便沒有放在心上。後來變成我一到學生家,家長會在客廳等我,很抱歉地跟我說孩子還在廁所,要我等一下,一般我只要多等五分鐘學生就來了,我會利用這段時間改回家作業、整理待會要檢討的內容。
前兩周上課,我7:30到時,家長也在客廳等我、讓我稍等,原以為跟往常一樣一下子就好,結果我等到8:30,足足一小時過去仍然不見人影,家長也很著急,不斷跑上跑下催促,還叫我先划划手機等等,最後真的沒辦法,我只好先回家,那天連學生的面都沒看到。頻繁跑廁所到底有多頻繁呢?大概是40分鐘一次,換句話說,一次兩小時的課,小城要去3次,每次都至少10分鐘,其實我對家長還滿不好意思的,畢竟上家教是「一寸光陰一寸金」,雖然上廁所的是學生,但還是希望能解決這個問題。
小城去看了醫生,中西醫都看了,也吃了兩個禮拜的藥,但狀況還是沒有好轉(可見藥物並不能治百病啊)。醫生說他也不算腸躁症,這種狀況還是壓力造成,要懂得紓壓才是正理。
我試著問過小城:上課會不會壓力很大?個性內向的他搖了搖頭沒有回答,我又問「你知道壓力是甚麼嗎?」小城看了我一眼、垂下頭思考,很小聲地說不知道。他以前跟我說上課沒什麼壓力,原來不是沒有,而是根本不知道何謂壓力。
跟孩子談之前,我已經跟家長聊過。家長說不知道小城哪來的壓力,就算是假日也是一天跑五、六趟,明明沒有上課、應該很輕鬆啊!但其實這都是很表象的觀察,孩子心裡在想甚麼、遇到了甚麼事,以及每個人對壓力的覺察、是不是有好好紓解都有關係,孩子當然不能一遇到壓力就逃避,而是應該藉此機會學習「與壓力共處」。
其實不只小城,很多人與到緊張的事也容易跑廁所,這是很尋常的現象,但往往只要壓力源解除就好了。但當這個狀況已經頻繁到平時也會發生時,就真的需要處理了。
一開始帶小城的時候,就知道他是很內向、沉默的孩子,但我想一開始不熟、不敢講話很正常,久了應該就會放鬆了吧!但好幾個月過去,事情並沒有朝我想像的方向發展,小城還是很沉默,問問題也只會點頭、搖頭,有時候甚至一點反應也沒有。我跟家長聊過,家長說孩子是因為「老師」這個身分,所以比較不敢說話,但面對同學、爸爸媽媽就沒問題,我不知道他以前有沒有因為其他老師留下陰影,但也只好接受學生沉默的個性,我調整我習慣的「互動式教學」,變得少問他問題。
因為孩子對老師有心魔,所以這次遇到的跑廁所問題,我實在愛莫能助。這不是我第一次遇到孩子需要聊聊,以往的家教學生也有遇到挫折,我很願意開導孩子、也都有明顯的成效,我相信學習不只是拿著講義苦讀,陪伴孩子的心靈成長也很重要。但這次我想跟小城聊時,他就像舉著「此路不通」的牌子一樣對我已讀不回。
所以處理問題的責任還是回到家長身上,我跟家長傳達孩子的狀況,也表達我有嘗試的努力。有些孩子比較信任老師、也有的比較信任爸媽,但不管是誰,都只是成長路上的提燈者,終究需要孩子自己去克服、走出自己的路。
我從孩子身上發現,不管是學習、或是朝自己的目標邁進,健康都是大前提。有了健康才有談論未來的資本,如果忘了顧及這個資本,身體會用各種方式強迫人停下,然後需要好幾倍的力量才能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