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少子化的社會,小孩教育的安排,從小學甚至幼稚園開始,就開始進入軍備競賽,之前聽過來人的媽媽說,在幼稚園沒讓小孩先接觸小學的課程,結果孩子上小學很不適應,這真是嚇傻我了,也開始思考小孩的教育是否要這麼精實。
幸好看到一群歐洲的勞動經濟學家做的研究,裡面提到兩個重點
1.教育不僅僅是學校教育,還包括父母給予的家庭教育,後者的重要性常常被忽略
例如:認知能力是學習事務的核心能力,而對孩子來說,認知能力發展速度和水平,和父母自己的認知能力,還有對小孩付出的時間精力多寡有很大的關係。
父母越早對孩子進行言傳身教,效果越好,隨著小孩越來越大,父母教育的影響會逐漸減弱。這裡分享網路看到的金句,"最好的學區房,就是父母的書房。"所以孩子對於學習的態度,其實跟父母面對學習的態度非常有關。
2.孩子的學校選擇標準:寧為雞首,不為牛後
到底要讓孩子去明星學校,但有可能在末段,還是去一般的學校,但可能在前段,哪個比較好?
俗話說「寧為雞首,不為牛後」就是答案。因為這兩種選擇對於學生的心理會造成不同的影響。
這群經濟學家做了一個實驗調查研究,觀察分數相同,但在不同學校年齡,班級中排名不同的學生,來觀察相對排名對未來教育結果的影響。
結果發現,如果把學生的相對排名提高10%,學生高中畢業率就會提高1.33%,進入大學的機率會提高3.86%,獲得學位的機率會提高3.64%。在加入學校、年級和能力的固定因素後,發現相對排名的影響力雖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很明顯。
也就是說,一位學生在他所待的團體裡,如果相對排名提高,未來的學業發展就會相對順利,例如年級或班級裡的排名,這些排名的影響,會比是否就讀明星學校對學生課業的提高更明顯。
為什麼相對排名會對學生的求學結果有很重要的影響?
經濟學家有三個解釋:
解釋一:學生會依據相對排名來判斷自己的絕對能力,就算一名學生的實際能力比其他同儕還要好,但是當他自己處於排名較低時,會認為自己比較不聰明,覺得念書對他的回饋沒這麼高,於是降低學習意願,也降低了對自己學習的投資。
解釋二:有較高相對排名的學生會變得更有自信,容易高估自己的才華,於是更有努力學習的動力。那些排名較前的學生,總是比排名較後的同學更加樂觀,也更不會缺課,這些都反在研究數據上。
解釋三:老師更偏愛排名較高的學生,所以這些學生有機會獲得更多的鼓勵和幫助。這也給了學生覺得學習很容易的信念,於是更願意在自己的學習成長上有更多的投入。
所以學生的相對排名對於他未來教育成果其實有很顯著的正面影響。如果我們勉強去一間明星學校,在裡面的排名需要當"牛後",對孩子來說,就算孩子的能力再強,也很容易低估他自己的絕對能力,於是降低對自己的學習投資。
之前聽過幾位在思考學區的媽媽,去請教了一位很有智慧的媽媽對於小孩學校和學區的選擇,沒想到那位媽媽說了一句「選方便的就好。」那時候聽到覺得很有道理又覺得有這麼簡單嗎?
在看到上面的研究後就通了,因為方便就好,意味著不去在乎是否是明星學校,小孩成為雞首的機會更高,而且離學校近,上課方便,心態上也會比較輕鬆,有更好的精力去學習,對爸媽來說,學校近,可能接送方便,不用花太多來回時間,爸媽的狀態也相對更好,可以保留更多的時間精力來陪伴孩子,心情也同樣較輕鬆,孩子在這樣的爸媽身教下,對於學習也更不容易排斥,加上方便帶來精力上的保留,就會更願意在學習上努力。
這個簡單的回答直接點破了很多媽媽和我的疑惑。畢竟學習最好的是有充滿自信和積極的心態,這是學習過程最重要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