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種教育形式沒有好壞,只有是不適合。
千萬不要覺得妳把小孩丟到傳說中怎樣的環境,妳就輕鬆了,沒有這回事!教養的每一步都是需要時間與付出的!就像妳對待家庭、工作、對待自己ㄧ樣啊,永遠都是妳的重要任務啊!
我的兩個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因緣際會下選擇家裡附近的蒙特梭利幼兒園就讀,當初我們看了幾個學校,各有優劣勢,問了哥哥,哥哥說都好,媽媽我本人在意的是:學校的環境乾淨明亮、跟老師對談感覺頻率合拍、有足夠的戶外運動空間。
在哥哥畢業之前,園長設立了蒙特梭利小學,2014年台灣通過了實驗教育三法,加上108課綱之後,台灣的教育樣貌有了更大的改變,各種實驗學校如雨後春筍般林立,孩子家長們多了更多的選擇。
當初我們有先去參觀園長新設立的蒙氏小學,聽了說明會、也觀察了課堂的實際進行,媽媽本人甚至還去參加蒙特梭利小學助理老師的訓練,深受這個教育法的感動!孩子們很習慣在這樣的環境模式中「工作(蒙氏用語)」,哥哥畢業的這一屆有蠻多人加入新設立的小學,有同伴一起入學,更能加速適應,基本上就是無縫接軌。
每天早上握手問好,寫工作計劃
每天孩子到了學校會跟引導者(就是我們所認知的老師)握手問好與祝福,用禮貌與歡喜展開新的一天。
接著他們會寫下今天的工作計劃,引導者會協助他們依照自己的能力進度來訂定。
低年級的孩子每天會有一個認識時鐘的練習、數錢練習、閱讀也ㄧ定會有、也會有每天的值日生寫下今天的成語,並介紹給大家認識。
生字練習是每天的必須。下午也會分配打掃工作。
先進行30到40分鐘的運動
早上如果天氣好,他們會到操場運動,天氣不好就會在走廊運動,以前我看過「運動改造大腦」這本書,當中就有提到,每天先進行運動的班級,比起沒有先運動就直接上課的班級,成績表現要來得好。書中的詳細內容我已經不太記得,但就如同書名一樣,強調運動的重要性。
剛好他們在這個蒙氏教室,也是這樣進行。
有時候會一起靜心,或做一點小小的分享再開始工作。
運動完之後他們會做一點小小的靜心,或是有引導者帶領一些分享,再進入工作。
蒙氏很注重「故事」,也很注重「實際動手做」。
蒙特梭利的名言:
我看到了,我忘記了;我聽到了,我記住了;我做過了,我理解了。
I saw it, I forgot, I heard it, I remember, I did it, I understand.
早上9到11點是工作時間
接著來到每天最重要的早晨兩個小時,蒙氏教學的特色就是「混齡」、「每個人有自己的工作進度」、「每一個工作都有教具,藉由教具的操作,孩子們可以從中自我學習」。
依照我去受蒙氏小學助理老師訓練的課程內容,蒙氏教育的精神理念實在是太偉大了,在這裡我就不贅述,有很多是根本觀念上的翻轉,媽媽自己覺得像是在自我療癒。有興趣的家長可以去借蒙特梭利女士的自傳來看看,將會深受啟發。
蒙氏教育的數學是非常強的,她設計了非常多的教具,讓孩子們能夠從操作教具中去理解數學的原理,媽媽本人數學不好,這是很吸引我的地方。瑪利亞.蒙特梭利女士是當時義大利少數的女醫師,她的科學客觀邏輯思維,展現在她的教育法中。
而在國語部分,學校也引進了了符合中文的教具,讓孩子們可以透過自己拼讀教具,一步一步學習筆順跟每個字的來由與意義。
早上ㄧ定會有語文跟數學,其他天文歷史地理生物自然社會文化⋯就看每個學校的安排。
當有孩子不知要怎麼安排工作計劃時,引領導者會適時介入:當孩子的安排過於偏頗,例如完全沒有出現某樣科目,引導者也會跟他討論找出問題的癥結點,而非用壓迫命令的方式。
相較體制內,大部分就是由老師講授與規定孩子要聽什麼知識以及遵守什麼規定,我覺得這是體制內外最大的不同。
體制外多了很多讓孩子思考與討論的空間,當然基本的教學內容一定會涵蓋108課綱以及每個年齡段孩子需要養成的能力範圍,當這些基本的東西都建構了之後,其餘就是可以讓孩子自由思考與選擇的時間空間。
下午有文化探索、英文課程、農地課程、烹飪、其他領域(看每個學校安排)、外出...等
下午的課程就是看每個學校的安排,還有很多細節就不ㄧㄧ贅述。
舉例來說,我的孩子在體制內的最後一年,因為地利之便,他們每個星期會有一個下午到植物園,配合植物園的老師安排一系列課程,不但可以讓孩子有外出的機會、搭捷運練習看地圖、有足夠的走路時間,尤其是身處在都會之中,有這麼一片難得的珍貴植物天堂,專業的老師為孩子們講解,孩子們看到的不再只是課本上的圖片,他們用五感去觀察,他們用自己的畫跟文字做紀錄,這樣的學習是直接又深刻的。
因為他們是一個混齡的環境,從小就在一個小型的社會中,跟比他年齡大或小的孩子互動,他要學習去跟隨大的、並且帶領小的。
再來就是他們要每天制定自己的工作計劃,每一種工作引導者都會先示範給孩子看,透過一次一次不斷地操作教具,他們可以從自己操作的過程中,理解原理、發現錯誤、修正、再次操作!他們是自己學習的主人、他們是自己的老師,他們的學習不再是為了成績分數,而是沉浸在學習的當下,體驗到學習的樂趣,當謎底解開時為自己而喜悅。
很多人會以為混齡,加上每個人的進度都都不一樣,教室會不會很吵?這要怎麼學習?如果你真的有興趣,可以約一間教室去試聽,他們有可能會讓你進班觀察,你就會發覺教室是多麼的有秩序!孩子們會輕聲討論、當然也會有嬉鬧聲,但他們在一個長期培養的規律秩序中運作,妳會感受到:怎麼會有這麼美好的教室呢!
基本上孩子每天都在訓練自己的表達能力,他們會有大量討論的時間,他們也可以選擇跟有相同興趣的夥伴一起深入研究他們喜歡的議題,他們有問題時也都勇於發問,我覺得這很需要環境的培養跟塑造,不像我們小時候都不敢發問,我們很怕問了問題被老師說這個問題不好、或者被說這個上課已經教過了,幾乎沒有人敢舉手,但在蒙氏教室裡,每一個問題都是被看重的,當孩子身處於一個大家都樂於發言的環境,孩子自然而然就會融入在裡面,到了學期末都會安排一次正式的「成果發表」,這就是他們在一個學期中選定自己喜歡的主題做深入研究的成果報告。
他們會在每天的工作時間當中,主動願意花心思心力去查找各種資料,做成海報,不管是用畫畫或是用文字描述,就像一個個人的小型科展一樣、有科學的、有文化的、有自然的、有地理的⋯,就看孩子自己的興趣去做選擇。
成果發表的那一天,家長們會分組聽取每一個孩子的報告,所以孩子們會重複自己的報告,至少有五次以上。從平常的練習,到正式報告,這樣的演練不斷在孩子的身體裡面內化,表達能力就這樣養成了!
當時我們家哥哥班上的孩子大概是20位左右,最多時期大概到26、27位,其實跟現在一般公立小學的ㄧ個班級人數都差不多,不同之處就在於混齡。
有些課程會分一到三年級,四到六年級,有些課程則是一到六ㄧ起上。
因為引導者的身分不是直接教導的老師,是「引導帶領」的角色,這是從根本觀念的打破;教室的配置也不是排排坐,有大張的小張的圓形的方形的桌椅,孩子們可以自由選擇他要工作的地方,引導者會適時出現,引導他們完成自己的任務,跟體制內老師傳授知識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孩子們在這樣的空間裡,會有餘裕去探索自己想要更深入了解的主題,他們在9到11點這兩個小時,會自由的走動、拿取他們需要的教具或材料、或者找其他同伴討論問題、或者找引導者協助。
大人工作不也是這樣嗎!有時候坐久了也需要起來動一動!或者有時候在一個問題上被卡住時,起來走一走,可能就會有不同的靈感;他們被允許可以針對自己想了解的興趣主題,查找資料、尋求幫助,最後整理成屬於自己的成果。如果是小型的探索,可能會做成一本小書,如果是比較大型的研究,可能會做成一長串的海報。
當初我會讓我家孩子繼續走實驗教育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在這樣的環境裡,老師可以看顧學生的情緒,當有個人或同儕甚至團體間的衝突時,老師會花比體制內更多時間,去聆聽、去討論、去面對、去解決,給孩子們機會,拿著班上的愛心,鼓勵他們說誠實話,化解衝突,也梳理了情緒。
我覺得最棒的一點是,當他們討論一個問題時,老師會請孩子發表自己想出來的解決之道,大家聽完之後,會選出都大家都可以認同的方法,以後就照著方法去執行,孩子們不再是被動聽命於老師的指令,孩子們才是教室的主人啊!當孩子主動參與、主動想出對策,他們就會更願意共同遵守!
記得我家孩子第一週上學時,不小心大了褲子,老師帶著他,從清理自己的身體、清理褲子,到下一次要怎麼防範,一步一步做,沒有責備也沒有情緒,慢慢地做、不驚慌!每一件小事情就是這樣子慢慢培養孩子的能力。
我一直認為兒童階段,學會生活自理跟為自己負責的能力很重要,雖然我們的教育走到今天已經進步很多,但就我的經驗(我們家已經走回體制內一年多了),還是有一半以上的老師,不僅僅是年紀大的老師,連非常年輕的老師,都還是用比較傳統、只注重成績,或者沒有太多討論與彈性空間的觀念在帶班,這就會讓孩子們失去在生活其他面向的學習。
而體制內老師的做法,經常是身不由己的,因為制度環境的關係,老師有成績壓力,現代社會也有許多家長會給老師壓力,以致於很多時候老師不得不用比較傳統高壓的方式。
蒙特梭利的教育,在每一個學期開始,都會由引導者新講述一個「大故事」作為開始,最基本的就是宇宙的故事,整個蒙氏的概念,就像是由樹、到樹根、樹枝、樹葉、到果實,從大的整體觀念先帶入,再ㄧ一介紹裡面的細部。
而我認為我所受到的教育,是從很多果實樹葉到樹枝到樹根,最後才看見大樹,學習的過程當中,就像見樹不見林ㄧ樣。
其實這什麼好壞之分,就看過程中有沒有人引導孩子去思考彙整。
以我們家的經驗來說,孩子在平日至少會有一到兩整下午是都在戶外的,例如剛剛提到植物園的課程,以及他們會有固定的農地課,學校也會定期安排文化探索,每個月會走訪一個地區,認識當地的文化地理與歷史。
每個學期也會有一次大延伸教學,這就會有外宿的機會,孩子要學會從整理行李到獨自在外生活的自我照顧,更要學習在團體中如何跟夥伴合作,學習如何互相幫忙。
教改走到今天,很多人願意嘗試實驗教育,但比例上來說還是少數,同儕的人數與多元性,就不像體制內那麼多,我家孩子學習到一定的程度之後,會感覺刺激相對較少。
實驗教育給予孩子們足夠的時間去探索,並深入去挖掘自己喜歡的領域,孩子可以在喜歡的主題上研究出讓你驚艷的成果,相反地,他們少了一些時間去接受更廣泛的知識。
每間教室的設立成因背景資源都不同,因此落差會非常大,整體環境、硬體設備、軟體師資、教材教具⋯你都要深入去聽說明會現場看過才會有所了解。
如果你們選擇加入的實驗學校經營已久,環境師資也都穩定,或許就比較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而就我所知現在很多實驗學校是小規模的經營,所以大家必須特別注意這個問題。
相對的,如果你在體制內的公立學校,就是完全照著學校的制度規定走,完全不用擔心這個部分,這也是體制內最大的好處!
任何一種人生的選擇,都沒有好壞,教育也是一樣。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老師。
跟一句話「好的老師帶你上天堂」這種概念是一樣的,硬體環境可選擇當然就做最好的選擇,而軟體部分,老師所帶來的身教言教,這是在無形當中影響孩子最深的因素,好的老師,真心愛孩子們的老師,對孩子們的影響是一輩子的!
當你有選擇時,你要為自己感到高興。
一個選擇也不可能滿足你十個個願望,當你要做選擇時,你只能選對你最重要的是哪一個部分?其他的不要太差、不要低於你的底線就可以。
不會有哪一種教育是完美百分百的,我們也都是在選擇與被教育的過程當中持續不斷學習。
同一個家庭教出來的孩子也都不一樣,就好像一樣米養百樣人ㄧ樣。
我們只能去找到適合孩子的環境,有些孩子適合體制外、有些孩子適合體制內,這完全取決於孩子的特質。
教育真的很重要!
提外話,我特別感謝孩子們的幼兒園老師們,我真心覺得台灣的幼兒園老師付出的比得到的報酬還要少太多了!
每個孩子都是一道光ㄧ份希望,願大家都能找到對自己孩子適合的教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