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工作會被AI取代嗎?新時代與AI協作的三個心態《跨能致勝》|【大衛說故事】Podcast

大衛DavieLiu-avatar-img
發佈於大衛說故事Podcast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AI時代來臨,許多媒體經常報導,AI將會取代人類的許多工作,很多人會因此失業,這樣的訊息,會讓你感到焦慮嗎?


l MIT新研發AI模型

 

我們先來看一個最新的消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人工智慧中心,推出一款最新研發的Liquid AI模型,號稱運算速度更快、用電量僅ChatGPT的千分之一、不需要仰賴雲端、沒有資安問題,未來很有可能成為Open AI的最大競爭對手。

 

Liquid AI創辦人Daniela Rus最讓我佩服的是,她提出的兩個觀點:

1.跨領域的創意

他們的研發靈感,竟然是來自一隻全身只有302個神經元的蠕蟲!這是一個橫跨生物學、資訊工程、數學運算、認知科學的成功典範啊。

2.對於AI角色的定位

她在近期發表的新書《The Mind’s Mirror》(台灣中譯本還沒出版)曾說:

AI只是一個工具,最終是人類為人類所設計的。我們需要時刻記得這一點,避免賦予它過多的人性化特質。

 

Liquid AI充分展現人機協作的效率,在一家藥廠的新藥開發過程中,AI負責整理繁雜的數據資料,找出關鍵的蛋白質元素,研究人員則將精力放在挑選哪些目標、如何設計化合物等策略思考。

最後的決策權仍在人類手上,而這樣的人機協作開發方式,將原本數年才能完成的新藥物研發時間縮短為只要30天。

 

l 人機協作模式

 

同樣的人機合作概念,台灣體壇的拳擊好手陳念琴和吳詩儀,雙雙在2024年巴黎奧運獲得銅牌,背後隱藏的秘密武器,就是清華大學的AI戰術小組。他們運用影像辨識技術,訓練AI觀看大量的各國選手影片,然後標記出每一位選手的招式,最後加以分析,訂定出應對的對策。 

這樣的AI大數據分析學習法,比起傳統由紀錄員一段一段看影片作筆記的方式,效率高出百倍以上,能夠在最短時間獲得最高效益

從以上兩個案例,我們可以得知:

AI的強項是蒐集和分析資料,人類負責思考策略,最終由人類進行關鍵的決策。

 

那麼人類該如何善用AI的能力,協助自己變得更好呢?

 

時間是最稀缺的資源,我們從人機協作的案例可以發現,許多具有固定步驟、重複性高、需要大量記憶的工作,交由AI處理,可以做得又快又好。


是否會被AI取代,取決於你目前或未來從事的工作內容。

 

如果一項技能或工作具有明確範疇、高度重複性且有固定的SOP,那麼它比較容易被AI取代,面對這樣的技能,不必執著於花費「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成為頂尖專家,因為AI可能做得比你更快更好。

 

難道什麼事都交給AI,我們就可以躺平了嗎?

恰恰相反,我們應該以「合作」的心態來篩選和分配工作,評估哪些事情分配給AI來做,哪些則需要人腦花費時間來判斷和做出決策

 

有些人會想,做決策很簡單啊,把AI找出來的資料看一看,選一個不就好了?

你不要忘了,與 AI 的互動不是和真正的人類互相交談,而是與背後的數據打交道。

AI提供的數據資料要如何運用得當,在於我們的創意和洞察力。

 

具體該怎麼做呢?《跨能致勝》一書指出AI時代,有三個必需具備的重要心態:

 

一、成為一位T型人

 

所謂『T型人』,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橫軸發展,大量行動進行各種嘗試、探索和實驗。

第二階段,縱軸深入,當你在各項領域獲取一定程度的經驗之後,找出自己最熱愛的事物,將資源和時間集中於該項領域,刻意練習深入研究,最後累積為豐碩的成果。

 

前述提到的奧運銅牌好手陳念琴,起初並非選擇拳擊作為主要的運動項目。小學時期,她就涉獵多種運動,包括角力、游泳、跳遠、田徑與羽球等項目,都表現得十分出色,直到某一天被教練相中,才專注投入到拳擊的訓練當中。她將多元運動中累積的技巧與經驗,充分運用於拳擊比賽,完美融合力量與靈活性,展現出獨特的拳擊競技美感。


橫軸發展要持續尋找


往橫軸發展,很容易讓人覺得這個人沒有定性、三心二意。

我的工作職涯經常轉換跑道,做事情往往三分鐘熱度,我也經常懷疑自己,是不是因為我「沒有恆心和毅力」,所以沒有什麼成就。 

但是作者的一句話點醒我:

繞路,是有助於找到自己的路。

 

熱情和堅持當然很重要,但花時間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更重要,「為了堅持而堅持」的心態,反而是阻礙你真正獲得成功的絆腳石

 

作者特別提醒,「大器晚成」的成功者比比皆是。

探索生命的過程中,每個人進步的速度不一樣,你應該比較的是今日和昨日的自己有什麼長進,而不是去比較那些與你截然不同的人。

學習時接觸越多元,越容易產生各種創意奇想,太多的規範,反而容易扼殺創新思維。

 

二、多元思維

 

專業的知識就像是一把雙面刃,面對問題你可以用知識完成某項任務,但是過度仰賴專業,也可能因此讓你蒙蔽雙眼,看不到有其他的解法。

心理學研究證明,一個人知道越多內部細節,做出的判斷越是極端。過度專業化的「慣性思維」,容易讓我們鑽牛角尖、陷入死胡同。

 

想要跳出框架,不妨試試看以下兩個方法:水平思考法和費米式思考法。

水平思考法是一種把自己當成「局外人」的心態,放棄舊有的作法,往「旁邊」去嘗試不同的認知、不同的切入點,從而激發出新點子的方法。

費米式思考法則是物理學家費米所提出。費米經常問自己,例如:紐約有多少個鋼琴調音師?這種概略式的推估問題。

這種強迫自己從有限資料推演出解答的方式,可以刺激自己不斷進行邏輯推演,最大的作用不在於你有多少知識,而在於「思考的方式」

 

我以大英圖書館這個網路流傳已久的「搬書」故事來說明:

 

水平思考法

 

很久以前,大英圖書館計劃搬遷到新建的大樓,但是因為藏書量高達1500萬冊,搬遷費用估計高達350萬美元,但圖書館沒有這麼多經費,這讓館長非常苦惱。館長評估,無論是僱用廉價人力、動員員工家屬還是請志工服務,都不切實際。陷入「怎麼搬書」的傳統思維框架,想不出好辦法。

 

這時候,一位管理員提出:「我只要150萬美元,一個月內就能幫你搬完書。」館長同意之後,他在報紙上刊登消息,宣布大英圖書館即日起推出免費、無限量借閱服務,條件是市民需從舊館借出,還書時,則必需到新館還書。

 

這個聰明的「還書」方案,成功吸引大量的市民參與,果然藏書全部被借出,完美地完成任務。管理員不僅幫圖書館節省了一半以上的費用,扣除廣告費,還賺到100萬美元。這樣「借力使力」的解方,就是水平思考法的經典案例。

 

☑費米思考法

 

如果這個故事傳到費米的耳中,那麼就會被費米反駁了。費米式的思考法推論如下:

 

1.大英圖書館的經費來源主要由英國政府提供,且經營狀況良好,再加上社會捐贈,可支配的資金至少超過1億英鎊,根本不會因搬遷費用感到困擾。

 

2.這個方案實際上不可行。 

按照故事中的設定,假設每人借30本,那麼1500萬本書,10天內可以全部借出,但是這也意味著,每天需接待5萬人次。

若每日開館10小時,則平均每小時接待5000人,而大英圖書館員工僅1000人,換算下來,每位員工每小時處理5人,每位市民手上都是30本書,也就是150本書,需在1小時內借閱完成。當時並沒有電子借閱系統,以當時人工處理一本書需時15~20分鐘來看,這根本是天方夜譚。


3.大英圖書館長期以來堅守「不對外公共借閱」的規定。甚至連查爾斯王子在館內閱讀時,想要外借圖書都被工作人員拒絕。

 

從以上三點推論,這個故事的解法與大英圖書館的實際運作方式並不相符。總之,這是一則充滿創意的小故事,但實際上漏洞頗多,大家聽聽就好。

 

經過這兩種思維的腦筋急轉彎,是不是覺得很有趣,放下直線思考,用不同的觀點來看問題,才能發揮創意,找出真正的問題和解方。

 

三、避免專業偏見

 

人們總是趨向於看見自己想看見的,當我們認定了一個觀點,大腦會選擇性地去找對應的證據,證明我們是對的,而事實的真相,很容易被刻意的忽視。這種心態在心理學上稱為「確認偏誤」,這樣的心態,容易形成「專業的偏見」

 

☑狐狸和刺蝟的故事

 

森林中,一隻狐狸千方百計想要吃掉刺蝟,用盡許多方法,總是不成功。而刺蝟每當面臨狐狸的威脅,只知道用一招,就是把身體捲曲起來保護自己。

狐狸象徵靈活多元的思維,擅長應對複雜的環境;刺蝟則代表直接單純的作法,以核心原則貫穿所有事物。

 

AI時代來臨,唯一不變的就是一直在變。我們要選擇當一隻刺蝟還是靈活多變的狐狸呢?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曾說,自己從未讀過管理學書籍,也不依靠傳統理論帶領團隊。面對電池成本太高的問題,許多電池專家都束手無策。

 

馬斯克卻不走傳統專業電池的研發路線,而是跨界思考。他從筆記型電腦借來靈感,大膽使用消費性電子產品常見的18650鋰電池,把一萬顆鋰電池串起來供電。

憑藉這種多元思維、敢於突破的精神,特斯拉成功顛覆傳統汽車產業,成為電動車市場的龍頭。


☑鳥和青蛙的合作


作者認為,創新的組織必需同時擁有鳥類和青蛙,什麼意思呢?

鳥類可以遨翔天際,從上帝視角俯瞰整座森林,適合進行跨界整合;青蛙則專注眼前的細節、一次解決一項問題。兩者共同合作,有助於企業持續創新、永續經營。

 

l 結語

 

我們總結一下本書提出的三種心態。

 

在真正認識自己之前,不妨採用T型人思維。接觸多元興趣,大膽的嘗試,累積經驗值,看得越多越廣,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當你專精一項領域之後,當一個「內行的門外漢」,提醒自己要跳脫專業框架,從其他不相關的領域中激發新的想法,同時也將學到的專業知識,靈活運用到其他領域。

 

培養自己多元思維的習慣,善用水平思考法,用不同觀點換位思考,有助於打破框架解決問題;面對問題時,可以採用費米式思考法,用邏輯推演的方式,找出問題背後的問題。 避免專業偏見,有意識地提醒自己,不要陷入「專業固著」的陷阱,產生確認偏誤效應,要擁有更謙遜和開放的心胸,接納其他不同的觀點和看法。

 

想像一下,未來的AI應用,可能如同動畫寶可夢中的精靈球一樣,每個人都配備有一個,到那時,人類比拼的將是策略和創意,而非單項專業專精的技術。聚焦學習那些AI無法取代的能力,將是我們最大的價值,找出和AI協作的成功方程式,我們都正在路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大衛說故事Podcast
29會員
79內容數
📚 沒時間跨領域閱讀?每週10分鐘,跟著《大衛說故事》Podcast隨時⚡充電!精選行銷銷售、自我成長、心理心靈各領域好書,讓你利用零碎時間,輕鬆🎧聽得好知識!
大衛說故事Podcast的其他內容
2025/04/30
👉過度的消費和高調奢華的風氣讓人壓力越來越大,真正快樂的生活本質,到底是什麼呢?本書將會告訴我們,為什麼「擁有的愈多,得到的愈少,只有簡單,才能帶來意義與美好」。
Thumbnail
2025/04/30
👉過度的消費和高調奢華的風氣讓人壓力越來越大,真正快樂的生活本質,到底是什麼呢?本書將會告訴我們,為什麼「擁有的愈多,得到的愈少,只有簡單,才能帶來意義與美好」。
Thumbnail
2025/04/23
👉本書作者是日本銀髮族商務專家,他將告訴我們如何找到開啟銀髮族這座寶藏的鑰匙!想要找出真正的銀髮族需求,首先必須從破除「三大迷思」和瞭解「三不困擾」開始談起。
Thumbnail
2025/04/23
👉本書作者是日本銀髮族商務專家,他將告訴我們如何找到開啟銀髮族這座寶藏的鑰匙!想要找出真正的銀髮族需求,首先必須從破除「三大迷思」和瞭解「三不困擾」開始談起。
Thumbnail
2025/04/16
👉這是一本由102歲的人瑞寫的書!作者麥加莉醫師被譽為「整體醫學之母」,是美國整體醫學療法的先驅之一。這本書濃縮了她一世紀的人生智慧,無論每個年齡層的讀者,都能透過她提出的建議,用「全人健康」的生活態度,找到屬於自己生命的價值,活得更健康幸福。
Thumbnail
2025/04/16
👉這是一本由102歲的人瑞寫的書!作者麥加莉醫師被譽為「整體醫學之母」,是美國整體醫學療法的先驅之一。這本書濃縮了她一世紀的人生智慧,無論每個年齡層的讀者,都能透過她提出的建議,用「全人健康」的生活態度,找到屬於自己生命的價值,活得更健康幸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記得小時候曾經上過功文數學,說是上課其實也不太像,通常都是被帶到像是民宅的小空間裡,不斷地練習一本本的數學題目,只要寫完後就拿個兩個老師幫忙對答案。如果該本完成了,就再拿下一本繼續寫。據說功文數學當初的目的就是要讓小朋友習慣數學,並透過熟能生巧的練習,克服對於數學的恐懼感。
Thumbnail
記得小時候曾經上過功文數學,說是上課其實也不太像,通常都是被帶到像是民宅的小空間裡,不斷地練習一本本的數學題目,只要寫完後就拿個兩個老師幫忙對答案。如果該本完成了,就再拿下一本繼續寫。據說功文數學當初的目的就是要讓小朋友習慣數學,並透過熟能生巧的練習,克服對於數學的恐懼感。
Thumbnail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工智慧(AI)已經不再是科幻情節,而是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自動駕駛汽車到智能家居助手,AI的足跡已經遍布各個領域。但對於那些身處技術行業的專業人士,AI的崛起可能意味著他們的工作方式、甚至他們的工作角色都將發生劇烈變化。
Thumbnail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工智慧(AI)已經不再是科幻情節,而是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自動駕駛汽車到智能家居助手,AI的足跡已經遍布各個領域。但對於那些身處技術行業的專業人士,AI的崛起可能意味著他們的工作方式、甚至他們的工作角色都將發生劇烈變化。
Thumbnail
之前在格友的文章AI會不會取代你的工作? -- 從 AI 的"本質"來看 AI 的發展 中有感而發,雖然說這樣的題目已經看到都快爛了,但是他點出了很重要的點,就是只要瞭解其中的本質,便可以明白,被AI取代工作這件事。
Thumbnail
之前在格友的文章AI會不會取代你的工作? -- 從 AI 的"本質"來看 AI 的發展 中有感而發,雖然說這樣的題目已經看到都快爛了,但是他點出了很重要的點,就是只要瞭解其中的本質,便可以明白,被AI取代工作這件事。
Thumbnail
But, 我想要給大家一個不同的角度 身為了解過 AI 的工程師的角度 他們的論述多是針對"目前的AI"來看 甚至還不到目前 AI 的最佳水平,而是以"他們能使用出 AI 的水平" 我自己認為,這連目前"真正" AI 的水平都還遠遠不到 用這樣來看待 AI 取代工作這件事更是沒那麼靠譜
Thumbnail
But, 我想要給大家一個不同的角度 身為了解過 AI 的工程師的角度 他們的論述多是針對"目前的AI"來看 甚至還不到目前 AI 的最佳水平,而是以"他們能使用出 AI 的水平" 我自己認為,這連目前"真正" AI 的水平都還遠遠不到 用這樣來看待 AI 取代工作這件事更是沒那麼靠譜
Thumbnail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開始擔心AI是否會取代人類的工作。一些專家預測,未來許多傳統的工作岡位都可能被AI所取代,這將對人們的就業和生計帶來巨大影響。本文將探討AI取代人類工作的可能性以及相應的應對措施。 首先,AI在許多領域已經展現出了驚人的能力。例如,在製造業中,機器人能夠執行大
Thumbnail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開始擔心AI是否會取代人類的工作。一些專家預測,未來許多傳統的工作岡位都可能被AI所取代,這將對人們的就業和生計帶來巨大影響。本文將探討AI取代人類工作的可能性以及相應的應對措施。 首先,AI在許多領域已經展現出了驚人的能力。例如,在製造業中,機器人能夠執行大
Thumbnail
人的抗拒多半來自因為不理解,而產生的恐懼、害怕、擔心、焦慮。但是我想AI不太可能真的取代人,反而是無法與AI共事的人,最終才會被淘汰。 我覺得我們應該要善用AI,與它成為夥伴,而不是抗拒它,也只有做到接納,才能有改變與創造的可能。
Thumbnail
人的抗拒多半來自因為不理解,而產生的恐懼、害怕、擔心、焦慮。但是我想AI不太可能真的取代人,反而是無法與AI共事的人,最終才會被淘汰。 我覺得我們應該要善用AI,與它成為夥伴,而不是抗拒它,也只有做到接納,才能有改變與創造的可能。
Thumbnail
我很喜歡這一段話:「那些感受到 AI 威脅的人,如何去接受 AI、向 AI 學習,摸索人類與 AI 的共存之道。從人類與 AI 的相處方式,我們可以發現人類的弱點及可能性。」細品後發現字裡行間充滿意涵。接下來會透過拆解此句來分享從中獲得的啟發。
Thumbnail
我很喜歡這一段話:「那些感受到 AI 威脅的人,如何去接受 AI、向 AI 學習,摸索人類與 AI 的共存之道。從人類與 AI 的相處方式,我們可以發現人類的弱點及可能性。」細品後發現字裡行間充滿意涵。接下來會透過拆解此句來分享從中獲得的啟發。
Thumbnail
AI讓科技加速發展,生活發生質變,但或許更多的不一定是期待,而是被淘汰的恐慌。當我們能做的事情,AI都能做的時候,我們該何去何從?我們還會被就業市場需要嗎?這本比爾蓋茲推薦的書或許可以看到一些曙光。
Thumbnail
AI讓科技加速發展,生活發生質變,但或許更多的不一定是期待,而是被淘汰的恐慌。當我們能做的事情,AI都能做的時候,我們該何去何從?我們還會被就業市場需要嗎?這本比爾蓋茲推薦的書或許可以看到一些曙光。
Thumbnail
未來30年,將有45%的工作被人工智慧取代。張忠謀說,現在的年輕人,辛苦念書20多年,卻要小心工作被 AI 取代;可見人工智能時代,程式化的、重復性的、僅靠記憶與練習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將是最沒有價值的技能,幾乎一定可以由機器來完成;反之,那些最能體現人的綜合素質的技能,例如,人對於複雜系統的綜合分析、
Thumbnail
未來30年,將有45%的工作被人工智慧取代。張忠謀說,現在的年輕人,辛苦念書20多年,卻要小心工作被 AI 取代;可見人工智能時代,程式化的、重復性的、僅靠記憶與練習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將是最沒有價值的技能,幾乎一定可以由機器來完成;反之,那些最能體現人的綜合素質的技能,例如,人對於複雜系統的綜合分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