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降第四主日的蠟燭象徵「服事、仁愛」。提醒我們,基督徒的服事應以基督的仁愛為核心。若失去基督的仁愛,我們的服事容易以自我為中心,依靠自己的才能,而非基督的恩典。
今天引用《歌羅西書》2章2-15節,思考如何以基督為生命的中心。這段經文不容易理解,因為它是長篇論述與教導,缺乏故事性,讀起來較為吃力。若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回去多讀幾次。講道無法處理全部經文,但重複閱讀能幫助我們掌握重點。講道過程中,我會跳著引用經文,建議大家準備聖經方便對照。
《歌羅西書》2章8節指出:
「你們要謹慎,不要被虛妄的哲學迷住了;因為那種學說是人所傳授的,是根據宇宙間所謂星宿之靈,而不是根據基督。」(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虛妄哲學」並非指所有哲學都不好,因為保羅也曾接受希臘哲學的教育。「虛妄哲學」特指那些虛假、不真實、錯誤的學說。台語漢字將「虛妄」解釋為「空空無影的話」。
保羅所處的社會充滿神秘主義、巫術、奇蹟、預言和天使與魔鬼等超自然元素。(參考《保羅與耶穌》,塔博(James D. Tabor),黃中憲議,台北:貓頭鷹出版、家庭傳媒城邦發行,2015,p170)因此,教會內許多學說基於星宿之靈的啟示,而非基督的教導。即便在今日,人們仍追求星座、命盤或神秘經驗,這些現象顯示人類的好奇心與依賴感未曾改變。
現代社會經過啟蒙運動,開始用理性與科學解釋神秘經驗,如星座命盤是基於大數據分析,而神秘經驗則是大腦的化學反應。啟蒙思想也幫助教會修正觀念,例如停止迫害女巫事件、從「天動說」轉向「地動說」。這種除魅化的過程,促進理性思考,避免落入虛妄哲學的陷阱。
現代社會強調多元文化與宗教共融,只要宗教不傷害他人或詐取財物,基本上都獲得尊重。然而,基督教今日的問題並非缺乏理性與包容,而是喪失神學思辨的深度。我們在教會發展、人生志向與工作態度上,究竟是基於基督的價值,還是世俗的價值?
這並非倡導教會本位主義,而是提醒我們:如果連自身的基督價值都不清楚,又如何與社會對話?基督徒應以基督為中心,但現實中,許多人反而以其他學說取代基督信仰。
保羅當時面臨的問題與今日相似:教會信仰基礎不是建立在基督上,而是建立在虛妄哲學與其他學說上。因此,我們應深思,自己對基督信仰的認識究竟有多少?
《歌羅西書》2章2-3節說:
「2我要使他們得到鼓勵,能夠以愛心團結,有那從真知灼見所產生的充足信心來認識上帝的奧祕;這奧祕就是基督本身。3他是開啟上帝所儲藏的一切智慧和知識的鑰匙。」(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保羅的目的是希望教會弟兄姊妹認識基督,因為祂是開啟上帝智慧與知識的鑰匙。這讓我聯想到《箴言》9章10節: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和合本2010修訂版)
我們熟悉這節經文,且相信上帝是智慧的開端,但往往不願真正認識祂。我們的信仰價值似乎偏向「有拜有保佑,沒拜出代誌」。這並非不好,但似乎少了深層的認識。
有時我們認為聖經難懂、講道乏味,這確實是現實也是挑戰。然而,矛盾的是,我們對信認識不足,卻用世俗學說代替上帝的智慧,用社會法則規劃教會發展。社會學說與法則可以參考,但我們不能忘記,基督才是開啟智慧與知識的根本。
因此,保羅在《歌羅西書》2章9-10a節:
「因為上帝完整的神性具體地在基督裡,而你們跟基督連結,也得到了豐盛的生命」(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這段經文提醒我們應回到基督來認識上帝,而不是被其他虛妄的學說迷惑。唯有與基督連結,才能真正體會何謂豐盛的生命。簡化的邏輯順序:透過基督才能開啟上帝的智慧和知識,藉此我們得以領受豐盛的生命。
那麼,什麼是豐盛的生命?
在資本主義的價值觀中,「豐盛的生命」常被理解為物質財富、成功、高收入、奢華的生活方式和社會地位。如果用這些標準來看教會,教會缺乏財力、人數少、無名聲,甚至沒有成功人士參與,是否意味著教會沒有豐盛的生命?
《歌羅西書》2章10b節:
「他是元首,超越一切靈界的執政者和掌權者。」(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這節經文給出了答案,但詮釋的方法可能因教派或神學觀點而異。
追求靈恩和神秘經驗的人,可能將「靈界」理解為撒旦、惡魔或看不見的鬼魔,認為這些邪靈干擾人類生活,導致社會動盪(如韓劇《驅魔麵館》)。追求社會分析和理性的人,則可能將「靈界」比喻為邪惡的人類,認為這些人執政掌權時會如同魔鬼般引發混亂(如希特勒政權)。
在保羅的時代,這類靈恩與神秘經驗的解釋更為普遍,認為鬼魔作祟是現實問題。雖然現代社會可能視為怪力亂神,但不可否認,有些人確實經歷過此類現象。因此,無論是靈恩的詮釋還是理性的社會分析,兩者皆有其合理性。
然而,經文的核心信息在於強調基督是元首,超越一切學說、執政者和掌權者(無論是看不見的靈界或看得見的人類)。因此,豐盛的生命是什麼?豐盛的生命不在於物質財富或地位,而在於倚靠基督,超越資本主義和靈界執政掌權等價值所框限的生命觀。
巴西解放神學家李奧納多.波夫(Leonardo Boff)在《聖方濟各》中寫到:
「聖方濟各的一切理念都導向一個實踐的方向:『離開世界,選擇脫離一個權勢的系統,這選擇就是實現對他人的奉獻,對窮人溫柔,以及對大自然的尊重。』」(《冒險的上帝:20世紀12位偉大神學家與宗教哲學家之巡禮》,亨利.莫杜(Henry Mottu),朱雅芬譯,台南:南神出版,2020,p161-162)
當我們脫離世俗的權勢系統,才能真正明白豐盛的生命,是建立在與基督的連結之上,並帶來生命的轉化。這種轉化體現在我們對他人、窮人及自然的愛和尊重中,也顯明了基督裡的豐盛。
《歌羅西書》2章12節說:
「你們受洗禮的時候,是跟基督一同埋葬;同時,也藉著信那使他復活的上帝的作為,而跟他一同復活。」(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這裡的「與基督一同埋葬」指的是老我、舊我的死亡,而非身體的死亡;「與基督一同復活」則象徵成為新造的人,正如《哥林多後書》5章17節所言:
「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和合本2010修訂版)
因此,洗禮象徵一種生命的轉化——靈性的更新。
《歌羅西書》2章13節進一步說明:
「你們有罪性,又是沒有法律的外邦人,你們在靈性上是死的。但是,上帝使你們跟基督一同再活過來。」(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然而,並非所有受洗的人都經歷生命的轉化,因為我們的「老我、舊我」未必願意與基督一同死去。為何如此?這可能源於每個人內心深處無法面對的功課,或罪性阻擋我們正視自己。因此,保羅提醒我們,唯有認識基督的十字架,才能引領我們脫離罪性,進入新的生命。
《歌羅西書》2章13c-15a節說:
「13c他赦免了我們一切的過犯,14取消了那對我們不利、法律上束縛我們的罪債記錄,把它釘在十字架上,毀掉了。15a在十字架上,基督親自解除了那些靈界執政者和掌權者的權勢,」(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十字架象徵著犧牲、奉獻和無私的愛。因著基督的愛,我們得以脫離罪惡,擺脫靈界權勢的綑綁。然而,我們真的感受到基督十架的愛嗎?是否基督的苦難與犧牲在現代社會已被淡忘?耶穌的愛,是否已無法觸動人心?
西班牙牧師那瓦荷在《月光下的十字架》中寫道:
「看看那十字架,那個地方展現出最美的心...那顆心卻遭受了無比的傷害。」(《月光下的十字架》,荷西.路易斯.那瓦荷(José Luis Navajo),梁麗燕譯,台北:啟示,2013,p104)
這句話能否喚醒我們的感動?或許,能真正被這愛深深觸動的人已寥寥無幾。
60年前,英國作家魯益師(C.S. Lewis,1898-1963)曾說:
「不是出於我們對人的愛比對上帝的愛多,而是我們對上帝的愛比對人的愛少。」(《系統神學(上、下)》,林鴻信,台北:校園,2017,p102)
這句話即使放在現代社會,依然適用,因為人們對上帝的愛的確遠少於對人的愛。
「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或許已淪為口號,而非具體行動。如果我們無法被十字架的愛感動,也無法多愛上帝一點,就難以真正與耶穌一同埋葬或復活。
我們可以試著想像:上帝為什麼不拯救被釘十字架的耶穌?因為祂要救的是人類,讓我們從罪性中得自由,成為真正的自己。(《想像與順服:新世紀基督教倫理的反思》,杜勒蒂.左勒(Dorothee Solle),林正昊譯,台北:游擊文化,2016,p146)
與十字架上的基督一同埋葬和復活,提醒我們基督才是生命豐盛的來源,而那些虛妄哲學、宇宙星宿學說、或靈界權勢的智慧與知識,皆不足以帶來真正的生命豐盛。
在慶祝聖誕節時,我們不僅要享受節日的歡樂氣氛,更應回到信仰中,思考基督降生的意義。今天的蠟燭象徵「服事、仁愛」,因此我們應自問:我們的服事是否以基督的愛為根基?
保羅在《歌羅西書》2章6節說:
「既然你們接受基督耶穌為主,你們的行為就必須以他為中心。」(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就像同心圓的中心是空白的,我們的行為以什麼為中心?是金錢、家人、工作、自我,還是基督?保羅提醒我們:必須以基督為中心。既然我們在新港教會聚集慶祝聖誕節,我們的中心應該是耶穌,而非僅僅為了聖誕愛餐。
保羅進一步在《歌羅西書》2章7a節指出:
「在他裡面扎根、生長,建立信心。」(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這句話連接2章6節的開頭:「既然你們接受基督耶穌為主,就要在他裡面扎根、生長,建立信心。」
耶穌在撒種的比喻中提到,種子落在路旁的,鳥兒飛來吃掉;若落在淺土石地,因為無法扎根,太陽一曬便枯死;若落在荊棘中,則被擠住,無法結果。但落在好土的,才能結出三十倍、六十倍、一百倍的收成。這比喻正呼應了保羅的教導:唯有在基督裡扎根、生長,才能面對撒旦的挑戰、患難和誘惑。
保羅在歌羅西書2章7b節接著說:
「你們也要充滿著感謝的心。」(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同樣連接2章6節:「既然你們接受基督耶穌為主,就要充滿感謝的心。」
天主教修士大衛.斯坦德拉(David Steindl-Rast)曾說:
「人不是因為快樂才感恩,而是因為感恩才快樂。」(《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達賴喇嘛.丹增嘉措(His Holiness the 14th Dalai Lama, Tenzin Gyatso)、戴斯蒙‧屠圖(Desmond Mpilo Tutu)、道格拉斯.亞伯拉姆(Douglas Abrams),韓絜光譯,出版社:天下雜誌,2022,博客來電子書)
這道出了感恩的本質:感謝基督的恩典、生命和每一口呼吸,讓我們能在基督裡找到真正的快樂。
因此,若我們的服事不建立在基督裡,不扎根、不生長,也缺乏感恩之心,就無法擁有豐盛的生命。盼望我們既然接受基督耶穌為主,就當以基督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