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讓我打造出連接世界的超級App:改變10億人生活的內向理工男,微信傳奇張小龍|怪獸科技公司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孤獨是一種高貴的狀態,能讓思想自由而不受羈絆。

這句話來自微信之父張小龍,看似抽象,但正是這份對孤獨的熱愛和深度思考,讓他創造出改變 10 億人生活的超級 App 微信。

從一位低調的產品經理到中國數位時代的開創者,他是如何將孤獨轉化為產品設計的靈感?微信的成功背後,究竟藏著怎樣的產品哲學和創新思維?

騰訊即時通 QQ 這麼成功,為何還需要微信?

張小龍無疑是個產品體驗和商業開發的天才,但微信有今天這樣的地位,絕對不只是這個產品做得好、功能全,更多的是因為中國發展的歷史機會和中國用戶的文化習慣。

先回到微信誕生的時代背景。在網路時代,騰訊的即時通訊服務 QQ 堪稱網路時代的王者,握有 6.5 億名月活躍用戶,讓騰訊成為中國最具價值的網路公司之一,營收接近 20 億美元,市值突破 330 億美元,員工數量超過 1 萬人。

然而,QQ 的成功並未讓騰訊的創始人馬化騰感到安心,反而讓他更加擔憂未來的發展方向。原因在於,QQ 是以 1990 年代晚期的技術為基礎,已經是成熟期的電腦桌面產品,用戶基本上已停止成長。美國同類產品,如美國線上即時通,已處於快速衰退的狀態。

延伸閱讀:
自己顛覆自己,才能活下來!騰訊如何用微信殺死QQ,靠遊戲與支付再造帝國|怪獸科技公司

「米聊」的出現與市場危機

2010 年,小米發布了一款名為「米聊」的社交軟體,專為智慧手機設計,主打即時通訊功能。一推出,米聊便受到市場熱烈歡迎,快速吸引了大量用戶。對騰訊來說,米聊的成功帶來了直接的威脅——它抓住了 QQ 無法觸及的年輕手機用戶。

如果騰訊不採取行動,米聊很可能會取代 QQ 在用戶心中的地位。一種危機意識開始在騰訊內部蔓延,很多人覺得:「不行,我們一定要做。」馬化騰深信,騰訊必須為新興的智慧手機平台開發一個新的創新產品,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對市場變化有反應能力的網路公司才能生存,」他說,「無法回應的只有死路一條。」但是,米聊已經有了先發優勢,騰訊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這款新產品會不會損害 QQ 的既有用戶基礎,甚至吞噬騰訊自身的營收?

張小龍的產品構想:從孤獨中誕生的微信

一天晚上,馬化騰讀到來自張小龍的訊息。張小龍也是個創業家,性格內向,喜歡獨處,善於深度思考。這種特質使他能夠專注於產品的細節,深入理解用戶的需求。

他一直在關注名為 Kik 的社交通訊新產品,這個產品成長非常迅速,特別受到年輕人歡迎。張小龍認為,騰訊有必要創造一個智慧手機版的社交通訊軟體,而且速度要快。這個提議代表巨大商機,也代表巨大風險,結果如何充滿未知。新的通訊服務可能吸引年輕消費者,但也可能吞噬自家公司的 QQ。

而說到底,QQ 仍是騰訊的核心事業。不僅如此,騰訊和中國移動等領先的電信業者合作,QQ 用戶發送訊息到手機的訊息費用,有 40% 是付給騰訊。如果提供新的通訊服務可能有損騰訊獲利,並危及與中國一些大公司的關係。 

在員工人數上萬人的上市公司,這類決策通常會交由一個委員會進一步研商。但馬化騰顯然不是典型的企業主管。當晚他就授權張小龍放手去做了。張小龍迅速組建了一支 10 人的小團隊,其中 7 人是工程師。他們的目標是:在最短的時間內打造出一款移動優先的通訊產品

延伸閱讀:
用戶說的一定好?PM必懂,現代科技公司打造成功產品的三大關鍵|實戰篇|怪獸科技公司 S2E10.1

成功率不高,如何提高勝算?

微信

微信

當然,米聊已經有了先發優勢,所以騰訊的基礎成功率可能並不比小米高。事實上,最早利用智慧型手機特點,開發行動社群的公司不是騰訊,而是小米。那怎麼辦?馬化騰也不是只單壓張小龍,必須想辦法增加嘗試次數

於是,騰訊安排了三個團隊同時做微信:QQ 團隊、成都的一個團隊,以及在廣州負責業務的張小龍團隊。所有人都很自然地認為,QQ 團隊是最應該把這件事做成的。但是,萬一這個團隊不行呢?那麼,整個騰訊的未來就會輸在這個「萬一」上。

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張小龍的團隊就打造出以移動裝置優先的社交通訊網絡,以免費短訊、更方便的即時通訊為產品賣點,極簡的設計與 QQ 正好相反。馬化騰將它取名為微信,也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 WeChat,只是剛開始還沒有英文名字。

從數位到實體,成功打造騰訊第二曲線

微信早期的改良與優化,不過是個開始,它很快就首創「小程序」模式,改變了媒體與廣告主使用社群平台的方式,簡單來說就是不用另外安裝 App 就可以在微信使用的App。

此外,微信「公眾號」提供串流內容的訂閱,能把資訊推播給用戶,強大到就像一個獨立 App。經營微信公眾號在社群媒體很快就成為主流,很多媒體和消費性產品與服務的公司,乾脆就不自己做 App 了,選擇在微信的平台上活動。

短短 2 年時間,微信就從一個無名的行動 App 發展成一個包含通訊、媒體、行銷、遊戲等功能強大的多元化平台。不過,騰訊要的更多,雖然它可說已經「壟斷」了中國用戶的數位生活,但它眼裡看的不只是智慧型手機這塊。

之後 5 年,騰訊苦心經營,把微信做成全球首屈一指的超級 App。微信變成一種「生活遙控器」,不只是中國數位世界的主流軟體,也影響了廣大中國用戶的實體生活。

微信是專門為智慧型手機開發的即時通軟體,騰訊不是直接把用戶數量已經破億的電腦平台 QQ 轉成手機 App,而是自我破壞,專門再為手機用戶打造一款全新的 App,創造第二曲線。這對任何科技龍頭來說,都是一項冒險的策略,但結果證實非常正確。

開創與矽谷不同的 Super App 新模式

矽谷的 App 通常只有一套主要的功能,Meta 甚至把它的首頁社群功能和即時通訊功能分開來做兩款 App:臉書和即時通(Messenger)。把微信放在美國的商業發展脈絡來看,就好像是一個服務商把多種功能全部結合起來,變成單一的超級服務平台。

騰訊選擇把微信做成超級 App,這項策略起初看起來有點風險:把這麼多項功能綁在一塊,用戶用得來嗎?事實證明,這種超級 App 的模式非常成功,微信在形塑中國另類互聯網宇宙的服務時,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10 多年來,QQ 的主力消費人群為大學生、中學生及城市低齡、低收入階層,其業務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網路遊戲,而微信的用戶為社會主流人群,包括幾乎所有的社會階層,從高級白領、企業家、知識份子到公務員,替騰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搶下了一個無可替代的入口。

延伸閱讀:
敏捷開發:現代科技公司如何因應市場快速變化,打造有亮點的成功產品|怪獸科技公司 S2E11.1

放棄理性思維:張小龍的產品哲學

很多的決定並不來自理性,而是來自態度。

微信的成功,離不開張小龍獨特的產品理念。他的內向性格和深度思考,使他對用戶需求有著獨到的洞察。

他認為,產品經理如果根據圖表分析,很難把握用戶需求。產品經理應該更依靠直覺和感性,讓自己成為文藝青年而非理性青年。用戶要的是特性,而不是功能,當你把功能打包成特性的時候,你才能真正做出一款有溫度的產品。

延伸閱讀:
如果自己的人生就像是打造好產品:敏捷開發與MVP如何應用在人生職涯?|怪獸科技公司 S2E11.3

實例一:語音訊息的引入

張小龍曾提過發明微信的原因,在於人很孤獨,需要溝通。

微信在早期推出了語音訊息功能,這在當時的通訊軟體中並不常見。張小龍觀察到,許多用戶在手機上打字不便,特別是年長者或不習慣虛擬鍵盤的人。語音訊息的加入,讓用戶可以按住按鍵說話,釋放後自動發送,極大地提升了通訊的效率和便利性。

實例二:「朋友圈」的設計

「朋友圈」是微信的一大特色功能,允許用戶分享生活中的點滴。張小龍並沒有將其設計成一個複雜的社交媒體,而是保持簡潔,僅限於好友之間的分享,沒有公開的點讚數或轉發數。這種設計鼓勵用戶真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是為了追求虛榮心的滿足,讓用戶不被過多的社交壓力所困擾。

實例三:「搖一搖」和「漂流瓶」功能

張小龍認為,與其讓人省錢,不如讓人體驗與陌生人交往的「爽」。因為,用戶在你這裡省一點錢幹什麼,他會去買一個別的東西或奢侈品什麼的,他的錢總是要花掉的,但是他要的是一種很爽的感覺

為了滿足用戶探索新奇、結識陌生人的需求,微信推出了「搖一搖」和「漂流瓶」功能。用戶可以搖動手機,與同時搖動手機的陌生人建立聯繫,或者將訊息放入「漂流瓶」,等待他人撿起。

雖然這些功能現已退場,但它的時代性意義在於增加了使用的趣味性,讓用戶感受到新鮮和刺激,這種設計並非源於理性的市場分析,而是對人性和情感的直覺把握。

實例四:「小程序」的推出

微信的小程序允許用戶在不下載額外應用程式的情況下,直接在微信內使用各種服務,如訂餐、購物、叫計程車等。張小龍強調「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戶不需要為了某個功能去下載一個完整的 App,節省了手機空間和時間。這種輕量級的設計,減少了用戶的負擔,提升了使用體驗。

微信的崛起,也是時勢所趨

微信之父張小龍

微信之父張小龍

萬維鋼在《拐點》(2024)提到,在智慧手機漸漸普及的那個當口,中國打電話按分鐘收費,發簡訊每則 1 毛錢,很多使用者沒有電子郵件地址,沒有電腦,甚至家裡都沒有固定電話。微信一出來,這些問題都解決了,大家當然歡迎。再加上後來的微信支付功能,可以說是微信把中國拉進了資訊時代。

但是智慧手機普及的時候,美國已經在資訊時代了。家家、人人有電話,電話費包月,打電話找不著人就語音留言是社會習俗,簡訊免費,成年人都有信用卡,工作交流都是電子郵件。在這種環境中,人們沒有很強的動力去安裝一個聊天工具。

馬斯克說微信「什麼都可以做」,其實功能性的事情 AI 很擅長。這件事的真正啟發是,開發產品一定要考慮當前環境和用戶習慣。這是人,而不是 AI 的能力。

未來不在於能做多少事,而是擋掉多少事。張小龍的產品哲學相當著名的,就是「好的產品應該是用完就走」。但用完即走其實還有下半句話——走了還會回來。

延伸閱讀:
「精英日課」萬維鋼《拐點》:人要比AI凶!AI顛覆世界的前夜,你如何掌握未來主導權|怪獸科技公司

raw-image

🤖 怪獸科技公司旗下五大版圖

最懂你的 #科技入門:一起培養在快速變化社會的超強適應力

🗣️ 節目|怪獸科技公司 Podcast(每週日晚上 9 點各大平台首播)

✍️ 專欄|怪獸科技公司 vocus 沙龍

🎥 影音|怪獸科技公司 YouTube:來賓焦點訪談✖️重點短影音

🔥 社群|怪獸科技公司 IG:怪獸科技公司/商管人文✖️人生職涯

📰 電子報|怪獸雙週快報:1 則熱門時事分析✖️ 2 本人生思考書摘

avatar-img
22.2K會員
398內容數
你是否有想過,為什麼看過這麼多成功的人的例子,聽過這麼多厲害的人他們的分享,有時候自己卻好像只是在原地踏步呢?《怪獸科技公司》第二季將從科技產業的角度切入,透過跨領域的視野,帶你掌握各種必備的自我管理能力與心法,一起用科技去思考你的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文回顧了騰訊的發展歷程,探討了它如何從創立於1998年的即時通訊工具QQ,逐步演變成為全球最大的遊戲公司及全方位科技巨頭,包括社交、遊戲、金融科技到雲服務,騰訊不斷拓展業務版圖。在面對市場競爭與科技進步的挑戰中,騰訊展現了創新與自我顛覆的能力,未來也將持續引領中國的數位轉型與技術發展。
在AI迅速發展的當下,如何應對這場顛覆成為重要課題。萬維鋼在其著作《拐點:站在 AI 顛覆世界的前夜》中說明AI如何挑戰Google的搜尋霸主地位,並探討生成式AI的限制,以及在這個變革中個人如何利用AI提升決策能力,掌握未來的主導權。人要比AI凶!
《從 0 到 1》探討開創獨占新事業的重要,但吳軍博士指出,真正的挑戰在於從科學到技術、再到商業成功的完整過程,而非僅僅是一個好點子。本文透過過蘋果、微軟與 Google 的案例,思考使用者體驗與持續改進,以及宏大的變革目標(MTP)如何引導創業者走向成功。
堅持不懈不見得是最佳選擇,絕對不能不顧現實。而且,現實是會變的。《停損的勝算》(Annie Duke,2024)告訴我們,精準判斷何時放棄,反而能贏更多。該堅持下去,還是果斷放棄?有時候我們會覺得不放棄、拚到底才會成功,但如果方向錯了,堅持反而可能讓事情越走越遠。
數位轉型加速,執行長的角色是否改變?本文總結出《麥肯錫認證的執行長思維》中的5種思維和3個實際案例,說明如何應用這些思維來強化企業的內部效能和外部適應能力。隨著社會責任和永續意識的抬頭,執行長角色的多樣化也日益重要,瞭解並掌握這些核心思維,有助於企業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4/5麥肯錫認證的執行長思維
從GPT-o1的進步到人類社會分裂的潛在風險,AI的角色日益重要,並可能成為新的權力中心。本文探討哈拉瑞的《連結》中提到的資訊網路連結演化帶來的重大變化,尤其是AI在商業界的顛覆性影響,如AI對社會結構、資訊流動及權力分配的潛在影響,警示我們要注意科技巨頭的壟斷風險以及避免重蹈覆轍的可能性。
本文回顧了騰訊的發展歷程,探討了它如何從創立於1998年的即時通訊工具QQ,逐步演變成為全球最大的遊戲公司及全方位科技巨頭,包括社交、遊戲、金融科技到雲服務,騰訊不斷拓展業務版圖。在面對市場競爭與科技進步的挑戰中,騰訊展現了創新與自我顛覆的能力,未來也將持續引領中國的數位轉型與技術發展。
在AI迅速發展的當下,如何應對這場顛覆成為重要課題。萬維鋼在其著作《拐點:站在 AI 顛覆世界的前夜》中說明AI如何挑戰Google的搜尋霸主地位,並探討生成式AI的限制,以及在這個變革中個人如何利用AI提升決策能力,掌握未來的主導權。人要比AI凶!
《從 0 到 1》探討開創獨占新事業的重要,但吳軍博士指出,真正的挑戰在於從科學到技術、再到商業成功的完整過程,而非僅僅是一個好點子。本文透過過蘋果、微軟與 Google 的案例,思考使用者體驗與持續改進,以及宏大的變革目標(MTP)如何引導創業者走向成功。
堅持不懈不見得是最佳選擇,絕對不能不顧現實。而且,現實是會變的。《停損的勝算》(Annie Duke,2024)告訴我們,精準判斷何時放棄,反而能贏更多。該堅持下去,還是果斷放棄?有時候我們會覺得不放棄、拚到底才會成功,但如果方向錯了,堅持反而可能讓事情越走越遠。
數位轉型加速,執行長的角色是否改變?本文總結出《麥肯錫認證的執行長思維》中的5種思維和3個實際案例,說明如何應用這些思維來強化企業的內部效能和外部適應能力。隨著社會責任和永續意識的抬頭,執行長角色的多樣化也日益重要,瞭解並掌握這些核心思維,有助於企業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4/5麥肯錫認證的執行長思維
從GPT-o1的進步到人類社會分裂的潛在風險,AI的角色日益重要,並可能成為新的權力中心。本文探討哈拉瑞的《連結》中提到的資訊網路連結演化帶來的重大變化,尤其是AI在商業界的顛覆性影響,如AI對社會結構、資訊流動及權力分配的潛在影響,警示我們要注意科技巨頭的壟斷風險以及避免重蹈覆轍的可能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2025 年,從分享精彩的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開始!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通知已送達 vocus 的 2024 有超過 12 萬筆訂單、35 萬則以上的內容、16 萬以上的新會員、4 千+ 筆數位商品訂單,5 萬 + 則貼文! 曬曬你的 2024 vocus 吧!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寫作始終是一個人的事,必要的孤獨可避免隨波逐流,文章受歡迎才是正經事,千萬不要期望跟你聯群結隊的人能提供真知灼見。
Thumbnail
在《孤獨社會》一書中,作者三浦展深入探討了現代社會中日益嚴重的孤獨現象,並將其稱為「孤單社會」。其中一個引人注目的觀點是,數位技術的發展雖然拉近了人們在虛擬世界中的距離,但卻在現實中加劇了人際關係的疏離。本文將觀察和描述技術發展如何影響人際互動,並探討我們如何在數位時代面對孤獨的挑戰。
Thumbnail
麻省理工學院(MIT)科技社會研究教授 Sherry Turkle 在她的代表作《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當中談到:孤獨是艱難的,然而孤獨也是必要的。 在數位時代下,很多人常感受到的兩大矛盾。孤獨對人有益,但現代人不會獨處;未來難以預測,於是不再相信未來。
Thumbnail
最近在走的關, 學會與自己獨處, 即使手機不再旁邊, 我不會在感受到焦慮了, 也很少在看社交圈的日常生活了, 開始專注自身身上,把時間拿來創作與看書, 往內在發展, 了解每個情緒來源, 練習放鬆,敞開心胸, 練習無條件的去愛伴侶每個面向, 好與壞都愛. 練習往內在取愛,那是源源
Thumbnail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和經歷,也都會有孤獨的感覺,但是透過孤獨,我們才能更深刻地體驗自己的情感世界,也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當我們學會單獨面對自己的內心時,我們也會更懂得珍惜身邊的人和事物,讓自己的生命更豐富多彩。
Thumbnail
獨自一人在房間滑社群,與朋友互相傳訊息聊天,刷刷抖音,是不是覺得這是獨處?實際上是一個沒有其他人的環境下與外界連結,這不是真正的獨處。 所謂的獨處不會被外在因素影響,放下手機.暫時關閉網路,獨自一人的在書店閱讀,一個人到大自然環境步行,這些例子是獨處時……
Thumbnail
其實,孤獨是一個主動的行為,是一個選擇 即使在人群中,我們也可以選擇孤獨或是不要。 會不會疫情帶給世界的禮物便是感受孤獨呢?
Thumbnail
是說,網路限制了交友,其實也是個挺孤單的時代吧!
Thumbnail
孤恃則有一分主動的意味,孤獨,但是我堅持如此。孤恃的人通常有「外來者」心態,外來者能提供一些來自邊緣的連接,他們可能不太擅長融入圈子,但是他們能擴大圈子。所以,疏離的本質不是玩不好大家都在玩的東西,而是自己另有一套東西在玩。
Thumbnail
2025 年,從分享精彩的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開始!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通知已送達 vocus 的 2024 有超過 12 萬筆訂單、35 萬則以上的內容、16 萬以上的新會員、4 千+ 筆數位商品訂單,5 萬 + 則貼文! 曬曬你的 2024 vocus 吧!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寫作始終是一個人的事,必要的孤獨可避免隨波逐流,文章受歡迎才是正經事,千萬不要期望跟你聯群結隊的人能提供真知灼見。
Thumbnail
在《孤獨社會》一書中,作者三浦展深入探討了現代社會中日益嚴重的孤獨現象,並將其稱為「孤單社會」。其中一個引人注目的觀點是,數位技術的發展雖然拉近了人們在虛擬世界中的距離,但卻在現實中加劇了人際關係的疏離。本文將觀察和描述技術發展如何影響人際互動,並探討我們如何在數位時代面對孤獨的挑戰。
Thumbnail
麻省理工學院(MIT)科技社會研究教授 Sherry Turkle 在她的代表作《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當中談到:孤獨是艱難的,然而孤獨也是必要的。 在數位時代下,很多人常感受到的兩大矛盾。孤獨對人有益,但現代人不會獨處;未來難以預測,於是不再相信未來。
Thumbnail
最近在走的關, 學會與自己獨處, 即使手機不再旁邊, 我不會在感受到焦慮了, 也很少在看社交圈的日常生活了, 開始專注自身身上,把時間拿來創作與看書, 往內在發展, 了解每個情緒來源, 練習放鬆,敞開心胸, 練習無條件的去愛伴侶每個面向, 好與壞都愛. 練習往內在取愛,那是源源
Thumbnail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和經歷,也都會有孤獨的感覺,但是透過孤獨,我們才能更深刻地體驗自己的情感世界,也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當我們學會單獨面對自己的內心時,我們也會更懂得珍惜身邊的人和事物,讓自己的生命更豐富多彩。
Thumbnail
獨自一人在房間滑社群,與朋友互相傳訊息聊天,刷刷抖音,是不是覺得這是獨處?實際上是一個沒有其他人的環境下與外界連結,這不是真正的獨處。 所謂的獨處不會被外在因素影響,放下手機.暫時關閉網路,獨自一人的在書店閱讀,一個人到大自然環境步行,這些例子是獨處時……
Thumbnail
其實,孤獨是一個主動的行為,是一個選擇 即使在人群中,我們也可以選擇孤獨或是不要。 會不會疫情帶給世界的禮物便是感受孤獨呢?
Thumbnail
是說,網路限制了交友,其實也是個挺孤單的時代吧!
Thumbnail
孤恃則有一分主動的意味,孤獨,但是我堅持如此。孤恃的人通常有「外來者」心態,外來者能提供一些來自邊緣的連接,他們可能不太擅長融入圈子,但是他們能擴大圈子。所以,疏離的本質不是玩不好大家都在玩的東西,而是自己另有一套東西在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