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是一種高貴的狀態,能讓思想自由而不受羈絆。
這句話來自微信之父張小龍,看似抽象,但正是這份對孤獨的熱愛和深度思考,讓他創造出改變 10 億人生活的超級 App 微信。
從一位低調的產品經理到中國數位時代的開創者,他是如何將孤獨轉化為產品設計的靈感?微信的成功背後,究竟藏著怎樣的產品哲學和創新思維?
張小龍無疑是個產品體驗和商業開發的天才,但微信有今天這樣的地位,絕對不只是這個產品做得好、功能全,更多的是因為中國發展的歷史機會和中國用戶的文化習慣。
先回到微信誕生的時代背景。在網路時代,騰訊的即時通訊服務 QQ 堪稱網路時代的王者,握有 6.5 億名月活躍用戶,讓騰訊成為中國最具價值的網路公司之一,營收接近 20 億美元,市值突破 330 億美元,員工數量超過 1 萬人。
然而,QQ 的成功並未讓騰訊的創始人馬化騰感到安心,反而讓他更加擔憂未來的發展方向。原因在於,QQ 是以 1990 年代晚期的技術為基礎,已經是成熟期的電腦桌面產品,用戶基本上已停止成長。美國同類產品,如美國線上即時通,已處於快速衰退的狀態。
延伸閱讀:
自己顛覆自己,才能活下來!騰訊如何用微信殺死QQ,靠遊戲與支付再造帝國|怪獸科技公司
2010 年,小米發布了一款名為「米聊」的社交軟體,專為智慧手機設計,主打即時通訊功能。一推出,米聊便受到市場熱烈歡迎,快速吸引了大量用戶。對騰訊來說,米聊的成功帶來了直接的威脅——它抓住了 QQ 無法觸及的年輕手機用戶。
如果騰訊不採取行動,米聊很可能會取代 QQ 在用戶心中的地位。一種危機意識開始在騰訊內部蔓延,很多人覺得:「不行,我們一定要做。」馬化騰深信,騰訊必須為新興的智慧手機平台開發一個新的創新產品,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對市場變化有反應能力的網路公司才能生存,」他說,「無法回應的只有死路一條。」但是,米聊已經有了先發優勢,騰訊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這款新產品會不會損害 QQ 的既有用戶基礎,甚至吞噬騰訊自身的營收?
一天晚上,馬化騰讀到來自張小龍的訊息。張小龍也是個創業家,性格內向,喜歡獨處,善於深度思考。這種特質使他能夠專注於產品的細節,深入理解用戶的需求。
他一直在關注名為 Kik 的社交通訊新產品,這個產品成長非常迅速,特別受到年輕人歡迎。張小龍認為,騰訊有必要創造一個智慧手機版的社交通訊軟體,而且速度要快。這個提議代表巨大商機,也代表巨大風險,結果如何充滿未知。新的通訊服務可能吸引年輕消費者,但也可能吞噬自家公司的 QQ。
而說到底,QQ 仍是騰訊的核心事業。不僅如此,騰訊和中國移動等領先的電信業者合作,QQ 用戶發送訊息到手機的訊息費用,有 40% 是付給騰訊。如果提供新的通訊服務可能有損騰訊獲利,並危及與中國一些大公司的關係。
在員工人數上萬人的上市公司,這類決策通常會交由一個委員會進一步研商。但馬化騰顯然不是典型的企業主管。當晚他就授權張小龍放手去做了。張小龍迅速組建了一支 10 人的小團隊,其中 7 人是工程師。他們的目標是:在最短的時間內打造出一款移動優先的通訊產品。
延伸閱讀:
用戶說的一定好?PM必懂,現代科技公司打造成功產品的三大關鍵|實戰篇|怪獸科技公司 S2E10.1
當然,米聊已經有了先發優勢,所以騰訊的基礎成功率可能並不比小米高。事實上,最早利用智慧型手機特點,開發行動社群的公司不是騰訊,而是小米。那怎麼辦?馬化騰也不是只單壓張小龍,必須想辦法增加嘗試次數。
於是,騰訊安排了三個團隊同時做微信:QQ 團隊、成都的一個團隊,以及在廣州負責業務的張小龍團隊。所有人都很自然地認為,QQ 團隊是最應該把這件事做成的。但是,萬一這個團隊不行呢?那麼,整個騰訊的未來就會輸在這個「萬一」上。
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張小龍的團隊就打造出以移動裝置優先的社交通訊網絡,以免費短訊、更方便的即時通訊為產品賣點,極簡的設計與 QQ 正好相反。馬化騰將它取名為微信,也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 WeChat,只是剛開始還沒有英文名字。
微信早期的改良與優化,不過是個開始,它很快就首創「小程序」模式,改變了媒體與廣告主使用社群平台的方式,簡單來說就是不用另外安裝 App 就可以在微信使用的App。
此外,微信「公眾號」提供串流內容的訂閱,能把資訊推播給用戶,強大到就像一個獨立 App。經營微信公眾號在社群媒體很快就成為主流,很多媒體和消費性產品與服務的公司,乾脆就不自己做 App 了,選擇在微信的平台上活動。
短短 2 年時間,微信就從一個無名的行動 App 發展成一個包含通訊、媒體、行銷、遊戲等功能強大的多元化平台。不過,騰訊要的更多,雖然它可說已經「壟斷」了中國用戶的數位生活,但它眼裡看的不只是智慧型手機這塊。
之後 5 年,騰訊苦心經營,把微信做成全球首屈一指的超級 App。微信變成一種「生活遙控器」,不只是中國數位世界的主流軟體,也影響了廣大中國用戶的實體生活。
微信是專門為智慧型手機開發的即時通軟體,騰訊不是直接把用戶數量已經破億的電腦平台 QQ 轉成手機 App,而是自我破壞,專門再為手機用戶打造一款全新的 App,創造第二曲線。這對任何科技龍頭來說,都是一項冒險的策略,但結果證實非常正確。
矽谷的 App 通常只有一套主要的功能,Meta 甚至把它的首頁社群功能和即時通訊功能分開來做兩款 App:臉書和即時通(Messenger)。把微信放在美國的商業發展脈絡來看,就好像是一個服務商把多種功能全部結合起來,變成單一的超級服務平台。
騰訊選擇把微信做成超級 App,這項策略起初看起來有點風險:把這麼多項功能綁在一塊,用戶用得來嗎?事實證明,這種超級 App 的模式非常成功,微信在形塑中國另類互聯網宇宙的服務時,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10 多年來,QQ 的主力消費人群為大學生、中學生及城市低齡、低收入階層,其業務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網路遊戲,而微信的用戶為社會主流人群,包括幾乎所有的社會階層,從高級白領、企業家、知識份子到公務員,替騰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搶下了一個無可替代的入口。
延伸閱讀:
敏捷開發:現代科技公司如何因應市場快速變化,打造有亮點的成功產品|怪獸科技公司 S2E11.1
很多的決定並不來自理性,而是來自態度。
微信的成功,離不開張小龍獨特的產品理念。他的內向性格和深度思考,使他對用戶需求有著獨到的洞察。
他認為,產品經理如果根據圖表分析,很難把握用戶需求。產品經理應該更依靠直覺和感性,讓自己成為文藝青年而非理性青年。用戶要的是特性,而不是功能,當你把功能打包成特性的時候,你才能真正做出一款有溫度的產品。
延伸閱讀:
如果自己的人生就像是打造好產品:敏捷開發與MVP如何應用在人生職涯?|怪獸科技公司 S2E11.3
張小龍曾提過發明微信的原因,在於人很孤獨,需要溝通。
微信在早期推出了語音訊息功能,這在當時的通訊軟體中並不常見。張小龍觀察到,許多用戶在手機上打字不便,特別是年長者或不習慣虛擬鍵盤的人。語音訊息的加入,讓用戶可以按住按鍵說話,釋放後自動發送,極大地提升了通訊的效率和便利性。
「朋友圈」是微信的一大特色功能,允許用戶分享生活中的點滴。張小龍並沒有將其設計成一個複雜的社交媒體,而是保持簡潔,僅限於好友之間的分享,沒有公開的點讚數或轉發數。這種設計鼓勵用戶真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是為了追求虛榮心的滿足,讓用戶不被過多的社交壓力所困擾。
張小龍認為,與其讓人省錢,不如讓人體驗與陌生人交往的「爽」。因為,用戶在你這裡省一點錢幹什麼,他會去買一個別的東西或奢侈品什麼的,他的錢總是要花掉的,但是他要的是一種很爽的感覺。
為了滿足用戶探索新奇、結識陌生人的需求,微信推出了「搖一搖」和「漂流瓶」功能。用戶可以搖動手機,與同時搖動手機的陌生人建立聯繫,或者將訊息放入「漂流瓶」,等待他人撿起。
雖然這些功能現已退場,但它的時代性意義在於增加了使用的趣味性,讓用戶感受到新鮮和刺激,這種設計並非源於理性的市場分析,而是對人性和情感的直覺把握。
微信的小程序允許用戶在不下載額外應用程式的情況下,直接在微信內使用各種服務,如訂餐、購物、叫計程車等。張小龍強調「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戶不需要為了某個功能去下載一個完整的 App,節省了手機空間和時間。這種輕量級的設計,減少了用戶的負擔,提升了使用體驗。
萬維鋼在《拐點》(2024)提到,在智慧手機漸漸普及的那個當口,中國打電話按分鐘收費,發簡訊每則 1 毛錢,很多使用者沒有電子郵件地址,沒有電腦,甚至家裡都沒有固定電話。微信一出來,這些問題都解決了,大家當然歡迎。再加上後來的微信支付功能,可以說是微信把中國拉進了資訊時代。
但是智慧手機普及的時候,美國已經在資訊時代了。家家、人人有電話,電話費包月,打電話找不著人就語音留言是社會習俗,簡訊免費,成年人都有信用卡,工作交流都是電子郵件。在這種環境中,人們沒有很強的動力去安裝一個聊天工具。
馬斯克說微信「什麼都可以做」,其實功能性的事情 AI 很擅長。這件事的真正啟發是,開發產品一定要考慮當前環境和用戶習慣。這是人,而不是 AI 的能力。
未來不在於能做多少事,而是擋掉多少事。張小龍的產品哲學相當著名的,就是「好的產品應該是用完就走」。但用完即走其實還有下半句話——走了還會回來。
延伸閱讀:
「精英日課」萬維鋼《拐點》:人要比AI凶!AI顛覆世界的前夜,你如何掌握未來主導權|怪獸科技公司
🤖 怪獸科技公司旗下五大版圖
最懂你的 #科技入門:一起培養在快速變化社會的超強適應力!
🗣️ 節目|怪獸科技公司 Podcast(每週日晚上 9 點各大平台首播)
✍️ 專欄|怪獸科技公司 vocus 沙龍
🎥 影音|怪獸科技公司 YouTube:來賓焦點訪談✖️重點短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