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大米怎麼可能不好!」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今天是一年的最後一天,來分享一個有點趣味的故事。


故事的開始是,在11月,有一篇發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的論文,討論「氣候變遷影響中國與日本的稻米品質」(Warming Leads to Lower Rice Quality in East Asia)。


研究團隊主要發現氣候變遷(特別是夜間高溫)影響稻米品質。


他們使用了完整米粒的比例(head rice rate)或者稱為HRR (high quality rice rate),在中國就是等於「國家標準GB/T21719-2008」,在日本稱為「一等米比率」。


這個標準的定義是,碾米後保持3/4以上原始長度的米粒比例。為什麼會使用這個指標是因為,它直接影響商業價值與加工品質,是量化的客觀指標,也與食用體驗相關。


過去的研究發現,高溫會影響澱粉的累積,造成不均勻的米粒填充,而這會導致米粒易碎。而且,夜間高溫特別容易造成這個問題,讓米粒產生白堊質(澱粉和蛋白質累積不完全)、增加脆弱性。


為了要了解氣候對稻米品質的影響,他們使用機器學習(隨機森林)分析氣候因素對稻米品質的影響,納入收穫前40天的氣候數據來建立預測稻米品質的模型。


他們把夜間溫度 (NT, Nighttime Temperature)、太陽輻射 (SR, Solar Radiation)、降雨量 (PR, Precipitation)、日間蒸氣壓差 (VPD, Vapor Pressure Deficit)這四個氣候數據代入模型,發現只有夜間溫度變化趨勢與品質變化吻合。


也就是說,中國和日本的稻米品質正在下降,而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夜間高溫。


研究團隊發現,中國從1985到2020年間,稻米品質每10年下降1.45%;而日本從1996到2010年間的稻米品質也出現下降趨勢。


他們發現,中國的米在18°C以上、日本的米在12°C以上,品質開始下降。這個差別,可能是來自日本只有種植稉稻的緣故。


然後,因為南方本來就比較熱,已經接近臨界溫度(18°C);而北方因為氣候相對涼爽,還有温度緩衝空間。加上南方多是雙季稻或三季稻,收穫期容易遇到高溫;北方則是單季稻,種植的時間可以避開最熱時期。


所以,他們預測中國南方地區在未來受氣候變遷的影響較大,而日本北部(北海道)未來可能受影響較小。


另外,他們也進行了幾個不同排放情境(SSP126、SSP370、SSP585)的模擬。他們發現,所有的情境都預測到品質下降,而且中國的預計下降幅度會大於日本,且在2050年後下降趨勢可能加劇。未來在高排放情境下,到2100年中國稻米品質可能下降超過5%。


這個研究是第一次以大尺度來評估氣候變遷對稻米品質的影響。而且還提供了具體的溫度閾值,有助於預測和應對。


由於稻米品質直接影響其營養價值和市場價格,所以這個研究的結果相當重要。​​​​​​​​​​​​​​​​


大家看到這裡,應該會想:哪裡有趣了?


有趣的地方是,這兩天(12月,正式的刊登日期為2025年1月)在《自然》期刊上,出現了一篇回應文章,題目是「中國大米事實上比以前都好吃」(Chinese rice actually tastes ever more nice)。


這篇文章來自中國國家水稻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文章裡,他們指出稻米品質有多個指標,包括外觀和口感。


另外,他們說,他們的品嚐測試顯示,過去十年中國的稻米品質穩步提升,而且在2022年達到頂峰。


而品質提升的關鍵是基因改良以及種植環境監測等措施。他們特別提到,在中國南方經濟發達地區的秈稻表現更好。


但是,他們的參考文獻卻引用了一篇中文碩士論文作為支持證據。關於口感測試,在《自然》期刊的論文中,並沒有提供細節,比方說參加評測的人是否專業?共有幾人參加評測?烹調方式以及用具是否合乎標準?是否有標準米提供比較?


更有趣的其實是這篇文章的標題「中國的米事實上比以前都好吃」(Chinese rice actually tastes ever more nice),這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圖就是要強調「中國的米很好吃」!


考慮到論文11月才刊出,他們的回應12月就出來,不得不佩服他們發現相關論文與回應的速度。


另外,從文章的措辭和回應方式來看,也反映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除了用詞特別正面("ever more nice"),他們還強調所有這些都是因為國家政策("national grain-subsidy policy")成功的緣故。


因為原論文中提到,他們預測南方稻米的品質在未來會受到比較大的影響,於是他們就特別強調,中國南方的秈稻表現得更好(This is particularly noticeable for the subspecies O. sativa indica, which tends to be cultivated in economically developed regions of southern China, such as Guangdong province. )。


從這些點,都可以看到,回應的一方急著要「澄清」(反駁?)的心態。


當然,面對外在的批評,大家的確一開始都會想要反駁。例如,如果有人說台灣的東西難吃,我想大家應該第一時間也會說出一些我覺得好吃的東西來舉例反駁。不過,登在科學期刊上的純科學研究論文,關注的是具體的問題(夜間高溫對稻米品質的影響),而且使用了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指標,也並不是特別舉出中國(別忘了,裡面也提到日本)。所以,實在不必急著反駁。


但是,回應的文章卻帶有較強的政治暗示(把稻米品質改善與經濟發展、教育水平、城市化等進行連結),而且,可能是因為第一篇論文後來有人發表了一個「研究重點」(Research Highlight)在《自然》期刊上,所以回應也選擇刊登在《自然》期刊。


所有的這些,不免讓人有「雞同鴨講」之感。


最後,個人的想法是,面對氣候變遷對農作物的品質與產量的影響,我們應該要做的是面對問題與解決問題。今天稻米的品質下降,並不是品系不好、也不是種植的人不努力,而是氣候變遷造成的影響。與其急著去反駁,舉了一些不是很客觀的事例,還不如努力去解決問題:比如說,培育耐熱的品系、開發一些降溫的方法等等。


前陣子,台灣被CNN刊登了一篇「行人地獄」的報導,但是台灣並沒有人去反駁,反而政府制訂了許多政策,努力的想要擺脫這個稱呼;或許還需要非常非常多的努力,但是個人認為,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後記:在2025年3月2日的《朝日新聞》刊登了日本最新的「食味排行榜」,譯文轉自Joel來談日本

日本穀物檢定協會近日公佈了2024年全國稻米「食味排行榜」,該排名始於1971年,旨在推動優質稻米的生產。評比方式以外觀、口感等五個層面進行評估,並將米種分為「特A」、「A」、「A’」等級。
本次評鑑涵蓋全國143種品種,其中獲得最高評價「特A」的有39種,包括佐賀縣的「さがびより」與大分縣的「ひとめぼれ」等。然而,由於2024年夏季高溫影響,西日本部分品種的評價有所下降,相較之下,北海道與東北地區的品種未受影響。
在九州地區,去年獲得「特A」的幾個品種,如福岡的「元気つくし」、長崎的「にこまる」、熊本(縣北)的「森のくまさん」、大分(豐肥)的「ヒノヒカリ」,這次評鑑皆降級至「A」。
獲得「特A」評價的品種包括北海道的「ななつぼし」與「ゆめぴりか」、新潟魚沼地區的「コシヒカリ」、福井縣的「いちほまれ」、佐賀縣的「さがびより」與「夢しずく」、高知縣的「にこまる」等。其中,部分品種如宮城縣的「つや姫」、富山縣的「コシヒカリ」、和歌山縣的「きぬむすめ」等,從上次的「A」提升至本次的「特A」。
獲得「A」評價的品種則包含青森縣的「青天の霹靂」、福島縣的「天のつぶ」、新潟縣的「こしいぶき」、靜岡縣的「にこまる」、長崎縣的「にこまる」等。其中,靜岡縣西部的「きぬむすめ」、岡山縣南部的「にこまる」、熊本縣北部的「森のくまさん」等品種,從上次的「特A」降至本次的「A」。
至於「A’」評價的品種,多數是從「A」降級,例如埼玉縣北部的「彩のきずな」、靜岡縣中部的「きぬむすめ」、高知縣的「ヒノヒカリ」、宮崎縣沿岸的「ヒノヒカリ」等。此外,宮城縣的「ササニシキ」與長崎縣的「なつほのか」等,也列入此級別。
從這次排名顯示,氣候變遷對西日本部分地區的水稻品質產生影響,而北海道與東北的品種則維持穩定。未來,隨著氣候變遷與農業技術的發展,各地區的水稻品質與評價可能仍會有所變動。

(黑體是我加的)相對於中國,日本甚至自己都大方承認氣候變遷造成夏季高溫,對稻米的品質造成影響;這才是民族自信的充分展現。

參考文獻:


[1] Liu, X., Ciais, P., Makowski, D., & Liang, J. (2024). Warming leads to lower rice quality in East Asia.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51, e2024GL110557. https://doi.org/10.1029/2024GL110557


[2] Lu, L., Hu, X., Chen, M. & Hu, P. Chinese rice tastes ever more nice. Nature 637, 34 (2025).


[3] Nights warmed by climate change make rice less nice. Nature 635, 527 (2024).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葉報報
296會員
1.0K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Thumbnail
2025/04/29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Thumbnail
2025/04/28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Thumbnail
2025/04/28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Thumbnail
2025/04/27
臺灣的茶產量與種植面積,近年來的狀況就是越來越少啊,不只是產量,種植面積也是。不過,如果有在關心的朋友就會知道,因為種茶本來就是勞力活,採茶更是辛苦。 不過,我在整理這些資料的時候,卻遇到了一點不知道該如何形容的事情...
Thumbnail
2025/04/27
臺灣的茶產量與種植面積,近年來的狀況就是越來越少啊,不只是產量,種植面積也是。不過,如果有在關心的朋友就會知道,因為種茶本來就是勞力活,採茶更是辛苦。 不過,我在整理這些資料的時候,卻遇到了一點不知道該如何形容的事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以文字解說,秋為「禾+火 」 禾又稱為穀,小時候應當都有唸過那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就是在說農民中午辛勞耕作,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 火為紅色,可延伸為成熟的意思,也指稻穀的反光燦爛色澤。
Thumbnail
以文字解說,秋為「禾+火 」 禾又稱為穀,小時候應當都有唸過那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就是在說農民中午辛勞耕作,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 火為紅色,可延伸為成熟的意思,也指稻穀的反光燦爛色澤。
Thumbnail
大暑(7月 22或23日) 在「小暑」之後的第十二個節氣「大暑」,也是夏天最後一個節氣,各地大多高溫炎熱的天氣。 二期水稻開始插秧,田區需水量增加,若雨水不足,易發生乾旱,迫使休耕。也因颱風季節來臨,大風大雨往往會毀掉農民半年的辛勞所得, 「大暑大落大死,無落無死」也表示大暑下雨之大小,對水稻
Thumbnail
大暑(7月 22或23日) 在「小暑」之後的第十二個節氣「大暑」,也是夏天最後一個節氣,各地大多高溫炎熱的天氣。 二期水稻開始插秧,田區需水量增加,若雨水不足,易發生乾旱,迫使休耕。也因颱風季節來臨,大風大雨往往會毀掉農民半年的辛勞所得, 「大暑大落大死,無落無死」也表示大暑下雨之大小,對水稻
Thumbnail
今日節氣交大暑。大暑為一年最熱、也是喜熱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
Thumbnail
今日節氣交大暑。大暑為一年最熱、也是喜熱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
Thumbnail
現在沒開冷氣到底要怎麼活! 教我一下好嗎
Thumbnail
現在沒開冷氣到底要怎麼活! 教我一下好嗎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夏天的高溫問題,呼籲大家從節能節電的角度入手,並提出了遠離城市,減少科技使用的建議。文章觀點獨特,引人思考。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夏天的高溫問題,呼籲大家從節能節電的角度入手,並提出了遠離城市,減少科技使用的建議。文章觀點獨特,引人思考。
Thumbnail
4月中開始,其實就已經明顯感受到氣溫上升,不開冷氣真的受不了。這幾年大家應該特別有感,夏天比以前更熱,而且時間更長,幾乎長達半年以上都是處於高溫炎熱。而全球暖化造成的影響,以後可能只剩漫長的夏天、短短的冬天及不明顯的春秋兩季。不管如何,今年夏天才開始沒多久,不禁讓我想起了幾年前的日本苗場滑雪之旅⋯⋯
Thumbnail
4月中開始,其實就已經明顯感受到氣溫上升,不開冷氣真的受不了。這幾年大家應該特別有感,夏天比以前更熱,而且時間更長,幾乎長達半年以上都是處於高溫炎熱。而全球暖化造成的影響,以後可能只剩漫長的夏天、短短的冬天及不明顯的春秋兩季。不管如何,今年夏天才開始沒多久,不禁讓我想起了幾年前的日本苗場滑雪之旅⋯⋯
Thumbnail
1.氣候變遷的影響: 高溫和乾旱直接影響作物生長週期和收成品質 極端氣候事件(如乾旱、豪雨、颱風)頻率增加 具體例子:鳳梨提早轉黃、芒果果實變小、荔枝產量減少 2.農業調適策略: 選育耐熱、耐旱品種 推廣節水灌溉技術 發展設施農業(如溫室、網室) 推動農作物保險
Thumbnail
1.氣候變遷的影響: 高溫和乾旱直接影響作物生長週期和收成品質 極端氣候事件(如乾旱、豪雨、颱風)頻率增加 具體例子:鳳梨提早轉黃、芒果果實變小、荔枝產量減少 2.農業調適策略: 選育耐熱、耐旱品種 推廣節水灌溉技術 發展設施農業(如溫室、網室) 推動農作物保險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