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大米怎麼可能不好!」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今天是一年的最後一天,來分享一個有點趣味的故事。


故事的開始是,在11月,有一篇發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的論文,討論「氣候變遷影響中國與日本的稻米品質」(Warming Leads to Lower Rice Quality in East Asia)。


研究團隊主要發現氣候變遷(特別是夜間高溫)影響稻米品質。


他們使用了完整米粒的比例(head rice rate)或者稱為HRR (high quality rice rate),在中國就是等於「國家標準GB/T21719-2008」,在日本稱為「一等米比率」。


這個標準的定義是,碾米後保持3/4以上原始長度的米粒比例。為什麼會使用這個指標是因為,它直接影響商業價值與加工品質,是量化的客觀指標,也與食用體驗相關。


過去的研究發現,高溫會影響澱粉的累積,造成不均勻的米粒填充,而這會導致米粒易碎。而且,夜間高溫特別容易造成這個問題,讓米粒產生白堊質(澱粉和蛋白質累積不完全)、增加脆弱性。


為了要了解氣候對稻米品質的影響,他們使用機器學習(隨機森林)分析氣候因素對稻米品質的影響,納入收穫前40天的氣候數據來建立預測稻米品質的模型。


他們把夜間溫度 (NT, Nighttime Temperature)、太陽輻射 (SR, Solar Radiation)、降雨量 (PR, Precipitation)、日間蒸氣壓差 (VPD, Vapor Pressure Deficit)這四個氣候數據代入模型,發現只有夜間溫度變化趨勢與品質變化吻合。


也就是說,中國和日本的稻米品質正在下降,而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夜間高溫。


研究團隊發現,中國從1985到2020年間,稻米品質每10年下降1.45%;而日本從1996到2010年間的稻米品質也出現下降趨勢。


他們發現,中國的米在18°C以上、日本的米在12°C以上,品質開始下降。這個差別,可能是來自日本只有種植稉稻的緣故。


然後,因為南方本來就比較熱,已經接近臨界溫度(18°C);而北方因為氣候相對涼爽,還有温度緩衝空間。加上南方多是雙季稻或三季稻,收穫期容易遇到高溫;北方則是單季稻,種植的時間可以避開最熱時期。


所以,他們預測中國南方地區在未來受氣候變遷的影響較大,而日本北部(北海道)未來可能受影響較小。


另外,他們也進行了幾個不同排放情境(SSP126、SSP370、SSP585)的模擬。他們發現,所有的情境都預測到品質下降,而且中國的預計下降幅度會大於日本,且在2050年後下降趨勢可能加劇。未來在高排放情境下,到2100年中國稻米品質可能下降超過5%。


這個研究是第一次以大尺度來評估氣候變遷對稻米品質的影響。而且還提供了具體的溫度閾值,有助於預測和應對。


由於稻米品質直接影響其營養價值和市場價格,所以這個研究的結果相當重要。​​​​​​​​​​​​​​​​


大家看到這裡,應該會想:哪裡有趣了?


有趣的地方是,這兩天(12月,正式的刊登日期為2025年1月)在《自然》期刊上,出現了一篇回應文章,題目是「中國大米事實上比以前都好吃」(Chinese rice actually tastes ever more nice)。


這篇文章來自中國國家水稻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文章裡,他們指出稻米品質有多個指標,包括外觀和口感。


另外,他們說,他們的品嚐測試顯示,過去十年中國的稻米品質穩步提升,而且在2022年達到頂峰。


而品質提升的關鍵是基因改良以及種植環境監測等措施。他們特別提到,在中國南方經濟發達地區的秈稻表現更好。


但是,他們的參考文獻卻引用了一篇中文碩士論文作為支持證據。關於口感測試,在《自然》期刊的論文中,並沒有提供細節,比方說參加評測的人是否專業?共有幾人參加評測?烹調方式以及用具是否合乎標準?是否有標準米提供比較?


更有趣的其實是這篇文章的標題「中國的米事實上比以前都好吃」(Chinese rice actually tastes ever more nice),這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圖就是要強調「中國的米很好吃」!


考慮到論文11月才刊出,他們的回應12月就出來,不得不佩服他們發現相關論文與回應的速度。


另外,從文章的措辭和回應方式來看,也反映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除了用詞特別正面("ever more nice"),他們還強調所有這些都是因為國家政策("national grain-subsidy policy")成功的緣故。


因為原論文中提到,他們預測南方稻米的品質在未來會受到比較大的影響,於是他們就特別強調,中國南方的秈稻表現得更好(This is particularly noticeable for the subspecies O. sativa indica, which tends to be cultivated in economically developed regions of southern China, such as Guangdong province. )。


從這些點,都可以看到,回應的一方急著要「澄清」(反駁?)的心態。


當然,面對外在的批評,大家的確一開始都會想要反駁。例如,如果有人說台灣的東西難吃,我想大家應該第一時間也會說出一些我覺得好吃的東西來舉例反駁。不過,登在科學期刊上的純科學研究論文,關注的是具體的問題(夜間高溫對稻米品質的影響),而且使用了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指標,也並不是特別舉出中國(別忘了,裡面也提到日本)。所以,實在不必急著反駁。


但是,回應的文章卻帶有較強的政治暗示(把稻米品質改善與經濟發展、教育水平、城市化等進行連結),而且,可能是因為第一篇論文後來有人發表了一個「研究重點」(Research Highlight)在《自然》期刊上,所以回應也選擇刊登在《自然》期刊。


所有的這些,不免讓人有「雞同鴨講」之感。


最後,個人的想法是,面對氣候變遷對農作物的品質與產量的影響,我們應該要做的是面對問題與解決問題。今天稻米的品質下降,並不是品系不好、也不是種植的人不努力,而是氣候變遷造成的影響。與其急著去反駁,舉了一些不是很客觀的事例,還不如努力去解決問題:比如說,培育耐熱的品系、開發一些降溫的方法等等。


前陣子,台灣被CNN刊登了一篇「行人地獄」的報導,但是台灣並沒有人去反駁,反而政府制訂了許多政策,努力的想要擺脫這個稱呼;或許還需要非常非常多的努力,但是個人認為,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Liu, X., Ciais, P., Makowski, D., & Liang, J. (2024). Warming leads to lower rice quality in East Asia.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51, e2024GL110557. https://doi.org/10.1029/2024GL110557


[2] Lu, L., Hu, X., Chen, M. & Hu, P. Chinese rice tastes ever more nice. Nature 637, 34 (2025).


[3] Nights warmed by climate change make rice less nice. Nature 635, 527 (2024).


avatar-img
140會員
354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老葉報報 的其他內容
為了抵禦外侮,植物就會製造出各種有用的物質。這些物質幫助植物對抗各種害蟲與病菌的「侵略」,對植物來說非常重要。 最近有一個研究團隊,對植物如何生產三萜類特別感興趣。他們研究了對三萜類合成很重要的酵素「OSC」,結果發現OSC配上不同的成員,可以合成各種不同的三萜化合物喔!
雖然大家提到葉綠體,都馬上想到光合作用,但是葉綠體其實還有其他的功能,例如氮的吸收就是在葉綠體裡面進行的。 不過,寄生植物的葉綠體因為不需要進行光合作用,所以會發生退化。但是,其他部分的功能,寄生植物怎麼處理呢? 置之不理是不可能的,我們來看看它們怎麼做!
從人類注意到有些農作物不能在同一塊土地上連作、到懂得施肥與輪作,甚至開始利用豆科植物來提升農作物的產量,中間可能有上千年的歷史。 後來有許多研究,確定了植物有17個必需元素。但是,有些植物需要的比別人更多一點。 像禾本科植物,就需要矽。最近的研究發現了一個與矽相關的蛋白質!
我們在學習生物學的時候,總會提到「大部分」的突變都對生物有害。其中有一類的突變稱為「移碼突變」,是因為刪除或加入核苷酸,造成轉譯時無法再依照原來的方式讀密碼。 但是,有時候雖然發生了移碼突變,基因卻還是能產生有功能的胺基酸! 這實在太奇妙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許多果實在成熟的時候都會表皮都會變色,稱為「轉色」;葡萄也不例外。葡萄的轉色需要花青素的合成,但隨著全球暖化,許多葡萄的轉色卻出現了問題! 科學家研究葡萄花青素合成的機制,結果發現真的不得了的複雜啊! 想知道嗎?來看看!
上次跟大家分享ABI5與RUP把離層酸與紫外光傳導給連起來,這次要跟大家分享水楊酸(SA,salicylic acid)與藍光的光傳導也有關! 過去只知道生長素、吉貝素、離層酸與芸苔素內酯與光形態發生有關,沒想到連水楊酸都與光形態發生扯上關係啦! 來看看!
為了抵禦外侮,植物就會製造出各種有用的物質。這些物質幫助植物對抗各種害蟲與病菌的「侵略」,對植物來說非常重要。 最近有一個研究團隊,對植物如何生產三萜類特別感興趣。他們研究了對三萜類合成很重要的酵素「OSC」,結果發現OSC配上不同的成員,可以合成各種不同的三萜化合物喔!
雖然大家提到葉綠體,都馬上想到光合作用,但是葉綠體其實還有其他的功能,例如氮的吸收就是在葉綠體裡面進行的。 不過,寄生植物的葉綠體因為不需要進行光合作用,所以會發生退化。但是,其他部分的功能,寄生植物怎麼處理呢? 置之不理是不可能的,我們來看看它們怎麼做!
從人類注意到有些農作物不能在同一塊土地上連作、到懂得施肥與輪作,甚至開始利用豆科植物來提升農作物的產量,中間可能有上千年的歷史。 後來有許多研究,確定了植物有17個必需元素。但是,有些植物需要的比別人更多一點。 像禾本科植物,就需要矽。最近的研究發現了一個與矽相關的蛋白質!
我們在學習生物學的時候,總會提到「大部分」的突變都對生物有害。其中有一類的突變稱為「移碼突變」,是因為刪除或加入核苷酸,造成轉譯時無法再依照原來的方式讀密碼。 但是,有時候雖然發生了移碼突變,基因卻還是能產生有功能的胺基酸! 這實在太奇妙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許多果實在成熟的時候都會表皮都會變色,稱為「轉色」;葡萄也不例外。葡萄的轉色需要花青素的合成,但隨著全球暖化,許多葡萄的轉色卻出現了問題! 科學家研究葡萄花青素合成的機制,結果發現真的不得了的複雜啊! 想知道嗎?來看看!
上次跟大家分享ABI5與RUP把離層酸與紫外光傳導給連起來,這次要跟大家分享水楊酸(SA,salicylic acid)與藍光的光傳導也有關! 過去只知道生長素、吉貝素、離層酸與芸苔素內酯與光形態發生有關,沒想到連水楊酸都與光形態發生扯上關係啦! 來看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大暑(7月 22或23日) 在「小暑」之後的第十二個節氣「大暑」,也是夏天最後一個節氣,各地大多高溫炎熱的天氣。 二期水稻開始插秧,田區需水量增加,若雨水不足,易發生乾旱,迫使休耕。也因颱風季節來臨,大風大雨往往會毀掉農民半年的辛勞所得, 「大暑大落大死,無落無死」也表示大暑下雨之大小,對水稻
Thumbnail
今日節氣交大暑。大暑為一年最熱、也是喜熱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夏天的高溫問題,呼籲大家從節能節電的角度入手,並提出了遠離城市,減少科技使用的建議。文章觀點獨特,引人思考。
Thumbnail
4月中開始,其實就已經明顯感受到氣溫上升,不開冷氣真的受不了。這幾年大家應該特別有感,夏天比以前更熱,而且時間更長,幾乎長達半年以上都是處於高溫炎熱。而全球暖化造成的影響,以後可能只剩漫長的夏天、短短的冬天及不明顯的春秋兩季。不管如何,今年夏天才開始沒多久,不禁讓我想起了幾年前的日本苗場滑雪之旅⋯⋯
Thumbnail
1.氣候變遷的影響: 高溫和乾旱直接影響作物生長週期和收成品質 極端氣候事件(如乾旱、豪雨、颱風)頻率增加 具體例子:鳳梨提早轉黃、芒果果實變小、荔枝產量減少 2.農業調適策略: 選育耐熱、耐旱品種 推廣節水灌溉技術 發展設施農業(如溫室、網室) 推動農作物保險
Thumbnail
全球暖化造成季節提早開始,但是對植物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一項收集多年數據的研究告訴我們一些有趣的事。
Thumbnail
這一個多禮拜以來天氣非常的不穩定,時而艷陽高照,炎熱如夏,高溫到達32度,鋒面來襲時卻又陰雨連綿,氣溫驟降,幾天甚至降到只有18、19度,宛如回到台北的冬天。
Thumbnail
📣聲明:這篇文章對提升豬場生產績效並無直接助益,請謹慎觀看😯 🥵今年夏季不僅高溫,而且炎熱的時間更長了,全世界氣候的變遷是每個人都切實感受到了。 🇩🇰應該有不少夥伴知道,在丹麥養豬,你擁有的農地必須能消耗你的豬隻所排泄的糞漿,做到農業與自然的平衡。 ♻ 2020年10月,歐盟想超
溫室效應病菌激增導致食物中毒風險案例激增 現在還沒夏天呢!?
想必大家最近應該聞鎮色變吧! 地震,來得突然。 天氣變化,更是令人消化不良。 不要小看中暑這件事,最近熱到不行的天氣,若不多補充水分,真的會中。 中暑,不是病,但中暑起來,還是會要人命的..... 突然飆高溫的天氣,讓人身體的平衡有些措手不及,若發現突然盜汗,頭痛不已,真的就要注意自己是否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大暑(7月 22或23日) 在「小暑」之後的第十二個節氣「大暑」,也是夏天最後一個節氣,各地大多高溫炎熱的天氣。 二期水稻開始插秧,田區需水量增加,若雨水不足,易發生乾旱,迫使休耕。也因颱風季節來臨,大風大雨往往會毀掉農民半年的辛勞所得, 「大暑大落大死,無落無死」也表示大暑下雨之大小,對水稻
Thumbnail
今日節氣交大暑。大暑為一年最熱、也是喜熱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夏天的高溫問題,呼籲大家從節能節電的角度入手,並提出了遠離城市,減少科技使用的建議。文章觀點獨特,引人思考。
Thumbnail
4月中開始,其實就已經明顯感受到氣溫上升,不開冷氣真的受不了。這幾年大家應該特別有感,夏天比以前更熱,而且時間更長,幾乎長達半年以上都是處於高溫炎熱。而全球暖化造成的影響,以後可能只剩漫長的夏天、短短的冬天及不明顯的春秋兩季。不管如何,今年夏天才開始沒多久,不禁讓我想起了幾年前的日本苗場滑雪之旅⋯⋯
Thumbnail
1.氣候變遷的影響: 高溫和乾旱直接影響作物生長週期和收成品質 極端氣候事件(如乾旱、豪雨、颱風)頻率增加 具體例子:鳳梨提早轉黃、芒果果實變小、荔枝產量減少 2.農業調適策略: 選育耐熱、耐旱品種 推廣節水灌溉技術 發展設施農業(如溫室、網室) 推動農作物保險
Thumbnail
全球暖化造成季節提早開始,但是對植物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一項收集多年數據的研究告訴我們一些有趣的事。
Thumbnail
這一個多禮拜以來天氣非常的不穩定,時而艷陽高照,炎熱如夏,高溫到達32度,鋒面來襲時卻又陰雨連綿,氣溫驟降,幾天甚至降到只有18、19度,宛如回到台北的冬天。
Thumbnail
📣聲明:這篇文章對提升豬場生產績效並無直接助益,請謹慎觀看😯 🥵今年夏季不僅高溫,而且炎熱的時間更長了,全世界氣候的變遷是每個人都切實感受到了。 🇩🇰應該有不少夥伴知道,在丹麥養豬,你擁有的農地必須能消耗你的豬隻所排泄的糞漿,做到農業與自然的平衡。 ♻ 2020年10月,歐盟想超
溫室效應病菌激增導致食物中毒風險案例激增 現在還沒夏天呢!?
想必大家最近應該聞鎮色變吧! 地震,來得突然。 天氣變化,更是令人消化不良。 不要小看中暑這件事,最近熱到不行的天氣,若不多補充水分,真的會中。 中暑,不是病,但中暑起來,還是會要人命的..... 突然飆高溫的天氣,讓人身體的平衡有些措手不及,若發現突然盜汗,頭痛不已,真的就要注意自己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