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非個人讀書心得,尚未細讀本書。初步結合部分書籍內容與網路文章,重新編寫整理重點摘錄,以利短時間內吸取知識。
本書以社會學研究方法來探討「熱情」為何深植人心,讓雇主受益於熱情法則,進而剝削員工?
熱情原則是「一種極具道德性的文化基模,以智識、情緒、個人與職涯領域的連結形式,做為職涯抉擇的主要指導原則,並提升自我表現與自我實現。」
根據研究有七成大學生覺得「熱情」是職涯主要因素,反而對於亞裔、黑人而言追求「金錢價值」才是主要考量。多數能夠追求「熱情」是社經地位較高,或擁有較多資源的人們,亦是一種經濟特權。相信熱情努力工作,收入隨之而來,能夠帶來快樂美好人生。但是一味地追求熱情很可能會強化社會上的不平等。雇主利用員工對工作的熱情,讓員工自願地做更多額外的工作表現,讓雇主受益,卻沒有獲得更多報酬。為了追求熱情失去了能夠翻轉階級的機會,在無形之中延續了社經地位的差異。
在工作中追求熱情的信念,可以激發動力,但是也帶來潛藏危機,反對「熱情至上」的意見:
根據實驗三種不同員工工作動機,薪水、升遷、熱情,多數雇主壓倒性選擇具有熱忱的員工。具有熱忱的員工比同事更加投入,對工作的付出大於公司要求,但是沒有比類似同職員工獲得更多待遇。作者認為:「若一個人對工作付出額外的精力卻沒有獲得補償,那麼這項個人興趣轉換為工作任務的過程就是一種剝削。」
對工作投入的熱情,期待的更是長期的收穫,不單只是眼前金錢誘因。為雇主創造價值和獲得回報,不是立即的會延遲,具有時間差。如果無法將投入的熱情轉換成日後的商業價值,對員工會有一種剝削感。倘若能夠轉換商業價值,則是一種自我投資。與其厭惡被剝削的現象,對自己沒有幫助,倒不如正面思考,如何在未來發揮效益?熱情是一個人可發揮的不平等優勢。
The Trouble with Passion: How Searching for Fulfillment at Work Fosters Inequality
作者: Erin A. Cech
譯者: 黃文鈴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22/10/01
ISBN:978626310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