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假的背後 是台灣校園輔導資源的稀缺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涉己新聞

記者:潘禹叡、彭利翔、黃世澤、陳惜福、王斯平  日期:2025/1/1


心理調適假是什麼?

自2019年【自殺防治法】實施後,自殺通報案件急遽上升;2023年10月,台灣好鄰居協會與台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發布調查結果,台灣兒童曾經認真想過要自殺的比例高達13.8%;相當於一個三十多人的班級中,就有可能有四位學生想要或嘗試自殺

「那時只覺得自己甚麼事情都做不好、怎麼不多想一點,因此書也讀不下去;飯也不太想吃。每天都夢到自己似乎回到犯錯的當時,要不是老師有查覺到我的異樣,願意撥出下課時間陪我聊聊、以及放假回到家撲到媽媽懷裡哭過一遍,天知道我現在會不會在這裡。我能感受到我心情變好,是在回家後與父母聊開之後,所以要是當時有這個東西(心理假),可以讓我早點回到家裡,我想我應該能更快平復自己的心情。」

-記者自述

raw-image

(設立心理假的原因 來源:公民不下課IG )

毫無猶豫、躊躇就自殺的人是規勸不了的,但那些嘴上跟別人說著想自殺,卻未付諸行動或流於自殘的人,或許需要的只是一段調適的時間;一段尋找家人朋友、老師同學傾訴,使其內心穩定下來的時間;這就是設立心理調適假背後的原因。

目前有實施心理假之大專院校規則不一,像是實踐、長榮、暨南等等大學是一學期三日為限,而成功、政治、台北醫學等等大學則是五日;有些學校會在學生請心理假時要求證明並給予關心,有些學校則無需附上證明文件。

raw-image

(全台已實施心理調適假的各大專院校 來源:銘傳即時新聞)

現代快節奏的生活步調與壓力常常令人身心俱疲,加上隨著近些年校園自殺案件攀升,學生心理健康的議題也逐漸被大眾所重視。這似乎象徵著台灣向著心理健康又邁進了一大步,但事實卻是如此嗎?


一比九百的校園輔導老師

「當然你不能說,這900個、1000個或是這600個裡面,全部人都需要輔導,可是他只要十分之一就好,請問一個輔導老師要怎麼消化這60個人?」

-暨南大學劉姓通識講師

立法院日前通過學生輔導法修正草案,大專校院心理師、社工師等專業輔導人員師生比從現行1200:1,修正為900:1;在青少年五大先天遺傳性心理疾病中,自閉症0.11%-0.07%、亞斯伯格是0.17%-0.36%、妥瑞氏症1%、注意力缺失過動症7%、注意力缺失症5%-8%,但後面三種其實都可以靠藥物控制,甚至有些人都不知道自己是,所以實際上嚴重到會被別人察覺導致其產生其他心理問題的機率,是比前揭機率要低的。

raw-image

(來源: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邱顯智)

所以看起來900:1好像沒有那麼誇張,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並非只有這些人需要輔導而已。在大學這個多數人出社會前的最後一站,那些對未來的迷茫、未知、恐懼、家裡的壓力還有學貸,一個普通大學生要面對的,其實不比那些受到心理疾病折磨的學生要少。然而這些人要排隊,卻還得等至少一個禮拜,至多一個多月。

感冒要去看醫生、小病拖久了會變大病是現代人的常識,套用到心理的感冒也是一樣的;然而根據暨南大學輔導老師的說法,在申請前就會評定該生的迫切程度,一般會分為一般生、高風險族群、特教生與僑生和新住民子女,除非是狀況迫切到有諸如自殺、自殘、傷害他人等前兆或言論出現,不然一般生通常只能乖乖排隊。


輔導資源吃緊的話,能交給教授分擔嗎?

「心理假的出發點是好的,然而,實際使用上沒有很多人使用,因為有些人不太喜歡專人輔助這方面。有些人喜歡自己排解壓力。」

-暨南大學學生

或許會有許多人第一直覺會反問:「輔導老師不夠;學生請心理假的話又排不到輔導老師,那教授應該能下來幫學生分擔一些吧?」可這句話並沒有考慮到如上方學生說的,學生與教授之間的年齡代溝、還有該生是否與其教授相處融洽、熟不熟的問題,就算該教授曾經受過心輔訓練也一樣

一般來說,要正式成為一名輔導老師,需要經過四年的大學、三至四年的諮商輔導/心理輔導/諮商研究所與一個半至兩年的實習,一共八年半至十年的時間,這並非是強制所有老師都需經過三至四個月的講座或研習,就能解決的議題。


現今的輔導資源與心理假形式?

「因為請心理假不需要提供證明,我們無法知道學生的真實狀況,就只能以電子郵件、電訪或請同學協助聯絡的方式關心,但學生不見得願意說出他的真實情況。」

-暨南大學人院某必修課教授

raw-image

(暨南大學個別諮商簡介  來源:暨南大學諮商輔導與職涯發展組網站)

部分學校因申請時無須提供證明,導致系上與輔導組無法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即便能夠聯繫也會因學生不想透漏或其他原因避而不談,使得輔導資源難以介入及了解該生心理問題的程度。但若是以過度強硬的方式又會導致學生覺得不希望讓別人知道、程序麻煩或是其他原因,而直接不使用心理假,就如調查中有同學提到:

「請心理假需要跑假單找導師簽名,雖然流程中不用提供證明,但有些教授還是會詢問,有些請假的那堂課的教授也會,甚至覺得你是因為當天不想上課才請假的。」

-某暨南大學學生

現行的輔導服務有多種方面,本報導將著重於心理健康輔導部分,其內容包含壓力管理、電話追蹤、心理諮商。針對請心理假的學生會請系學會以電訪方式詢問現況,並提供心理師諮商的管道,且以急迫性來安排諮商的順序確保緊急的個案能儘快得到協助。另外對於全校學生會有普遍性心理教育及學習支持等,例如:舉辦心靈健康講座、紓心課程或是申請個別輔導等等。


現今的輔導資源該如何與心理假進行結合?

為有效結合心理假與現行輔導資源,我們建議採取三階段策略:假前預防性措施、假中輔導支持與假後復學支持。在假前,透過心理健康問卷及教育宣導,主動了解學生需求,並透過宣導讓學生了解心理假是正常解決內心困擾的方式之一。在假中,輔導中心提供個人化心理諮商之餘,協助調整或規劃課業安排時間,例如與該課程導師商量,在可接受範圍內視情況延遲作業繳交時間,透過這些方式幫助學生在心理假期間減少壓力。在假後,制定復學適應計畫,並持續關注學生心理狀況,並提供心理輔導以及人際支持,確保學生能順利回到常態生活。

在具體實施上,我們呼籲學校制定更靈活的請假流程,同時妥善平衡學生的隱私安全。透過與現行輔導資源的結合,讓心理假可以成為學生自我調適的重要工具,減少潛在的心理危機,並促進一個更友善的校園環境。



avatar-img
0會員
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年輕族群每人3次免費心理諮商服務。文章中分享了心理諮商的申請過程和心得,並提供了建議,包括選擇適合自己的諮商所和諮商師,以及保持正確的心態參與諮商。作者分享了自己的諮商經驗,鼓勵經歷心理困難的人勇敢尋求幫助。後記中作者描述了諮商後心理狀態的改善,並分享了對未來的展望。
Thumbnail
#璞成歡慶九周年回饋講座 #掌握心理健康關鍵技能 #學會做自己的療傷者 □你是否常感到孤獨無助,缺乏家庭、社會或友情的支持? □你是否曾經因各種原因無法立即獲得專業心理輔導,例如財務限制或地理位置? □你是否渴望提升自我認識、增強心理韌性並實現個人成長? □你是否希望了解
Thumbnail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輔導者在面對自殺個案時的回應與感受,分析個案的情緒與心理狀態,探討如何建立信任的關係與情感連結。文章強調理解個案的痛苦、孤獨和過去經歷的重要性,並提出多種真誠的回應方式,以幫助個案走出心理陰霾,並尋找生活的意義。透過誠懇的交流,輔導者能夠更有效地支持自殺風險者,進而達成更好的輔導。
Thumbnail
所謂「生命的禮物」已經贈與你了,快樂是你的,苦痛也是你的—— 如何因應也在於你(然後稱之為自由意志)。
Thumbnail
雖然以嚴謹的心態看待這樣的議題,卻不輕易認為這是種「病」,很多時候只是人生路途上或有磕磕絆絆、或有塵土濛濛,於是越走越遲疑,總懷疑是不是在哪裡遺落了什麼,以至於步步都深陷,且再看不見明媚風光。這時候若有個專業力量,引領你回溯、爬梳,並適時提供力量,也未嘗不是件壞事!
Thumbnail
這是一篇寫給擔心身邊人傷害自己、疑惑為什麼有自傷行為,或處於矛盾痛苦中,正在自傷的你。
Thumbnail
這幾年應邀講<助人者的自我照顧與替代性創傷>的演講,對「替代性創傷」議題有研究,也熟悉此議題。剛好最近社會新聞,不外乎都跟自殺、殺人等重大事件有關,身為諮商心理師的我想略盡棉薄之力,希望透過本文讓大家了解自己看完新聞後的一些身心反應,很可能就是「替代性創傷」的反應,並協助大家做一些自我照顧的動作~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年輕族群每人3次免費心理諮商服務。文章中分享了心理諮商的申請過程和心得,並提供了建議,包括選擇適合自己的諮商所和諮商師,以及保持正確的心態參與諮商。作者分享了自己的諮商經驗,鼓勵經歷心理困難的人勇敢尋求幫助。後記中作者描述了諮商後心理狀態的改善,並分享了對未來的展望。
Thumbnail
#璞成歡慶九周年回饋講座 #掌握心理健康關鍵技能 #學會做自己的療傷者 □你是否常感到孤獨無助,缺乏家庭、社會或友情的支持? □你是否曾經因各種原因無法立即獲得專業心理輔導,例如財務限制或地理位置? □你是否渴望提升自我認識、增強心理韌性並實現個人成長? □你是否希望了解
Thumbnail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輔導者在面對自殺個案時的回應與感受,分析個案的情緒與心理狀態,探討如何建立信任的關係與情感連結。文章強調理解個案的痛苦、孤獨和過去經歷的重要性,並提出多種真誠的回應方式,以幫助個案走出心理陰霾,並尋找生活的意義。透過誠懇的交流,輔導者能夠更有效地支持自殺風險者,進而達成更好的輔導。
Thumbnail
所謂「生命的禮物」已經贈與你了,快樂是你的,苦痛也是你的—— 如何因應也在於你(然後稱之為自由意志)。
Thumbnail
雖然以嚴謹的心態看待這樣的議題,卻不輕易認為這是種「病」,很多時候只是人生路途上或有磕磕絆絆、或有塵土濛濛,於是越走越遲疑,總懷疑是不是在哪裡遺落了什麼,以至於步步都深陷,且再看不見明媚風光。這時候若有個專業力量,引領你回溯、爬梳,並適時提供力量,也未嘗不是件壞事!
Thumbnail
這是一篇寫給擔心身邊人傷害自己、疑惑為什麼有自傷行為,或處於矛盾痛苦中,正在自傷的你。
Thumbnail
這幾年應邀講<助人者的自我照顧與替代性創傷>的演講,對「替代性創傷」議題有研究,也熟悉此議題。剛好最近社會新聞,不外乎都跟自殺、殺人等重大事件有關,身為諮商心理師的我想略盡棉薄之力,希望透過本文讓大家了解自己看完新聞後的一些身心反應,很可能就是「替代性創傷」的反應,並協助大家做一些自我照顧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