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線服務,來電者為73歲男,已有數次來電記錄,本次詢問有關其年輕時,有人幫他看手相,而且預告他在45-50歲時,會有不好的命運,而他的命運為什麼會那麼準確的被預料? 然後他在50分鐘的電話訪談中,不斷地論述社會各種不公現象。
我告知他我認為命運是可以自行創造的,也可以藉由努力學習來改變自己的人生。但是他不以為然,又提了一個女性朋友很想嫁給醫生,但終其一生,也沒如願以償的反例。
我很好奇的問了GPT,看看他這樣的行為,以行為經濟學的角色來看,是哪些模式。
以下是GPT的回應,很值得學習應用,讓我下次遇到這類的來電,更能有效的應對。
這個案例可以從行為經濟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並可能涉及以下幾個行為模式或心理現象:
行為模式分析
-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 將年輕時手相的預測與自己後來的經歷對應起來,可能是因為人們常有選擇性地關注符合自己已有觀點的資訊。這種偏誤使他忽視了其他無關的事情,而放大了那些看似符合預言的事件。
- 他對命運準確性的感知,也許是因為他在自己的記憶中重新建構了某些經歷,讓它們符合當年的預測。
- 過度歸因效應(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 在反思人生經歷時,這位男子可能更多地將不幸或困難歸因於「命運」或「外在力量」,而非考慮其他可能的內在或環境因素。
- 反事實思考(Counterfactual Thinking)
- 他可能不斷地思考「如果當初沒有那種命運,生活會如何不同」,這種「如果」的思考模式讓他執著於過去的預測,並且對現實不公更加敏感。
- 投射偏誤(Projection Bias)
- 在描述社會不公現象時,他可能將自己的情感投射到這些事件上,試圖以外部案例來合理化自己對命運和人生的感受。
- 認知負荷與情感反應(Cognitive Overload & Emotional Reactivity)
- 他在談話中講述了許多不公案例,可能是在尋求某種心理上的釋放或歸因,以平衡內心對命運感知的不安與挫折。
反思提醒
為了幫助這位男子更好地看待他的情況,可以考慮以下問題,促使他進行自我反思:
- 過去的預測是否可能是一種「模糊暗示」,而非具體的命運規定?
- 有哪些人生中的選擇或努力,可能改變了他認為「注定」發生的事情?
- 在談論社會不公時,他最想要表達的是什麼?他覺得這些案例與自己的經歷有什麼共通點?
可行建議與行動
- 重新檢視預測的內容
引導他回顧當時的手相預測,思考是否其中的語言是模糊且容易被解讀為多種情況,而非真正的「準確」。這可以幫助他放下對預測的過度執著。 - 練習當下的感恩
鼓勵他回顧自己人生中的亮點與收穫,試著每天記錄一些讓他感到幸福或驕傲的事情,以平衡對命運的負面感知。 - 參與社區活動
建議他將對社會不公的關注轉化為行動,例如參與志願服務或社會倡議,將焦點放在能夠改善現實的行為上,減少過度反芻過去的思維。
鼓勵支持
每個人的生命都充滿了各種經歷與可能性。即使曾經的預測似乎準確,也不應限制我們對未來的期待。過去的經驗可以是反思的養分,而不是未來的枷鎖。希望這位老師能放下過去,從現在開始,投入到能讓自己與他人更幸福的行動中去!相信他的人生依然可以是充滿意義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