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筆記|這世界沒有真相,只有視角,是嗎?

李建崑-avatar-img
發佈於靜思筆記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There are no facts, only interpretations.‘’--Friedrich Nietzsche

這世界沒有真相,只有視角。--尼采

很多人喜歡引用這句話,對那些弄不清真相的事物自我安慰。然後以自己的經驗,仍然執持單一角度,或正著看或反著看,或折衷著看,以為就看到事物的真相。

欲了解這句話前,我們先來看看弗里德里希·尼采是何許人物?眾所皆知,尼采是德國知名哲學家、文學家和文化評論家,生於1844/10/15,卒於1900/8/25。其思想對於20世紀哲學、文學和心理學都有舉足輕重之影響。

尼采的核心思想可概括為:「超人」(Übermensch)(超越人類的理想,人類應該超越自身的局限性,追求更高的存在狀態。)「意志與力量」(Will to Power)(認為意志是人類行為的根本動力,力量是生命的核心。)「死而復生」(Eternal Recurrence)(“永恒重複”的概念,即人生每個瞬間都會有無數重複。)

盡管他並未自承是「虛無主義者」,他的一些觀點却很容易被誤認為虛無主義。其代表作有:《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说》、《悲劇的誕生》、《道德的譜系》、《權力意志》等。他雖是19世紀哲學家,對當代社會仍有重要影響。

尼采提出「這世界沒有真相,只有視角」的觀點,反映他的哲學核心之一——視角主義(Perspectivism),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來理解:

尼采認為,世界上不存在所謂「客觀的、普遍適用的真理」。所有知識、信仰和價值判斷,均為基於人類主觀視角所建構。因此,他質疑傳統哲學中追求絕對真理的目標,認為這只是一種幻象或願望而已。

尼采強調,每個人對世界的理解都受制於自身的文化背景、經驗、感官和價值觀的影響,因此,所謂的「真相」其實只是不同視角下的主觀詮釋。例如,不同宗教、科學家、藝術家對於世界的描述和理解,都可能各異,且無法單純說誰對誰錯;因為他們都只是從不同的視角出發。

然而,尼采並非主張放棄對真理的探索,而是主張應接受並理解多種視角的存在。他認為,擁抱多元的視角,可以使人更加接近世界的「全貌」,即使這個全貌本身仍是無法完全掌握。尼采此種思維方式可使我們更具包容性,更深刻體會生命的複雜性。

尼采的「權力意志」哲學也與此觀點相關。他認為,人們對真相的追求,實際上是權力意志的表現——試圖以自己的視角來支配或塑造世界。因此,所謂的「真相」經常是某種力量或意志試圖凌駕於其他視角之上的結果。

尼采的這句話提醒我們要謹慎看待「真相」,認識到每個人所看到的世界都是片面的、主觀的,並不存在絕對的客觀事實。然而,這並非讓我們陷入相對主義,而是要求我們以更謙卑的態度,去理解他人的視角,並承認世界的複雜與多樣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否過於執著於自己認為的「真相」,而忽略了他人不同的觀點?這種哲學觀或許能幫助我們更心胸開放地面對意見的分歧與世界的多元性。


raw-image
raw-image
湘潭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朱彥明著

湘潭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朱彥明著





avatar-img
6.1K會員
659內容數
沙龍主持人十多年前曾在UDN設置〔韓孟子的藝文空間〕開始數位平台寫作,至今仍然勤於筆耕,作品散見各平台。有基督信仰,思維正向誠摯,擁抱多元價值,對各知識領域都懷有敬意。樂於結交文友,携手同行;共同實現寫作理想。歡迎文友以合宜文字、開放心態暢談世事、分享生活思維與閲讀的蹤跡;更歡迎文友推薦加入,関注贊助,瀏覽追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韓孟子的藝文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張圖片是文友分享的。滿意的人生勝過成功的人生。是嗎?如果正確,爲什麼?如果不確,又是什麼原因?這是充滿哲理思辯的問題,答案可能因人而異,我試著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人生在世,什麼樣的人生才算圓滿?是追求世俗定義的成功,還是追尋內心深處的滿足?這確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答案也可能因人而異。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價值觀的交織與碰撞,也愈加頻繁;猶如繁星,匯聚夜空,構成當代文明豐富多元的面貌。懷抱多元價值,不僅是理解世界的基石,更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
在這個資訊如洪流洶湧而至的時代,懂得多元思考的人,才得以在複雜的世界中游刃有餘。多元思考,不僅是解決問題的利器,更是一種藝術,是創新與洞察的源泉。
稍稍關注對岸的政局,會對於極權統治者最近幾年統治方式的變化感到眼花繚亂。比如,對內部火箭軍及信息支援部隊一鍋端,抓捕數以百計的高階將領,在短期間頻繁更換外交部長及兩任國防部長;另外,又頻繁舉行軍演,以船艦軍機繞台製造恐懼,完全不顧及台灣人民的感情。這些行為固然可以得到解釋,但也往往使一般人感到不解。
在喧囂躁動的現代生活中,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心靈的平靜,融入充滿和諧的群體。內在寧靜是一種深藏於內心的穩定感,而群體和諧則展現在人際關係的互信與包容;兩者如同交流的兩條河,彼此濡染滋養,共同造就更為美好的社會。
有才華的人出人頭地機會大,因為他必然取得名位,並因名位而須承擔職責。才華、名位與職責三者在個人發展與社會運作密切相關,彼此影響、相輔相成。 但三者若配置失當,也將導致失衡的局面,進而影響自我價值實現與社會秩序的穩定。因此,理解三者的關聯並尋求契合之道,既是個人成功的關鍵,也是社會進步的基石。
這張圖片是文友分享的。滿意的人生勝過成功的人生。是嗎?如果正確,爲什麼?如果不確,又是什麼原因?這是充滿哲理思辯的問題,答案可能因人而異,我試著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人生在世,什麼樣的人生才算圓滿?是追求世俗定義的成功,還是追尋內心深處的滿足?這確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答案也可能因人而異。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價值觀的交織與碰撞,也愈加頻繁;猶如繁星,匯聚夜空,構成當代文明豐富多元的面貌。懷抱多元價值,不僅是理解世界的基石,更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
在這個資訊如洪流洶湧而至的時代,懂得多元思考的人,才得以在複雜的世界中游刃有餘。多元思考,不僅是解決問題的利器,更是一種藝術,是創新與洞察的源泉。
稍稍關注對岸的政局,會對於極權統治者最近幾年統治方式的變化感到眼花繚亂。比如,對內部火箭軍及信息支援部隊一鍋端,抓捕數以百計的高階將領,在短期間頻繁更換外交部長及兩任國防部長;另外,又頻繁舉行軍演,以船艦軍機繞台製造恐懼,完全不顧及台灣人民的感情。這些行為固然可以得到解釋,但也往往使一般人感到不解。
在喧囂躁動的現代生活中,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心靈的平靜,融入充滿和諧的群體。內在寧靜是一種深藏於內心的穩定感,而群體和諧則展現在人際關係的互信與包容;兩者如同交流的兩條河,彼此濡染滋養,共同造就更為美好的社會。
有才華的人出人頭地機會大,因為他必然取得名位,並因名位而須承擔職責。才華、名位與職責三者在個人發展與社會運作密切相關,彼此影響、相輔相成。 但三者若配置失當,也將導致失衡的局面,進而影響自我價值實現與社會秩序的穩定。因此,理解三者的關聯並尋求契合之道,既是個人成功的關鍵,也是社會進步的基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探討了在當今社會中,如何分辨虛擬與真實之間的界線。透過直覺和感受,我們需要挑戰媒體呈現的假象,並仔細觀察周圍的細節。文章強調選擇與自己價值觀一致的劇本,並明白善惡的相對性,使每個人都能在這個複雜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立場。無論你選擇扮演哪種角色,重要的是掌握選擇與操控的權力。
Thumbnail
唯有親身體驗和實踐,才能真正理解事物。沒有經歷過的觀點,都只是複製而來的資訊,全盤相信或否定他人的觀點,都無法讓我們從中學習真正的知識。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真情、真愛和真實世界的觀念,並將這些觀念與人生經驗相連接。文章中包含了對於人生的體悟和感悟,對於友誼、愛情和世俗的深刻思考。
Thumbnail
「或許有一種全知視角是: 知道因為『我』看不到,所有的想法、潛在念頭 … 所以一切能 中性看待。 無論,有沒有被表達出來的想法。」 因為,看不到完全全面的面向 因為,看不到形成那個想法的成因、背景 或乃至,一路生長而來的生成背景
Thumbnail
我說: 是、非、對、錯...不會是真理。因為那是身為人的立場。 AI 說: 這段話蘊含了深刻的哲理,說明了「是非對錯」只是一種人類的觀點,並不是真理的絕對。 我說: 喜、怒、哀、樂...好像也不是真理,那只是身為人的情緒。 AI 說: 這段話表達了人類情緒的相對性和暫時性。
其實有時候不是或不一定是我們所印象中想像的事物是錯誤的
Thumbnail
今天我用分享吸引”善良”到我的生命 善良是一種世界通用的語言, 它可以使盲人“看到”,使聾子“聽到”。 ~馬克·吐溫 Art “There are no facts, only interpretations.” ~byFriedrich Nietzsche
Thumbnail
邏輯不是真理,但是邏輯可以從語句提煉出真理。自古以來,人們就在尋找一套工具,用來審視事物、分析經驗、組織思想、裁決爭議,也就是能判斷真假對錯的邏輯。
Thumbnail
面對無物,人無法忍受空白。然而,尋求填補真理的慾望,反而使人感到空虛,唯有從內心懷疑,才能走近真理。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探討了在當今社會中,如何分辨虛擬與真實之間的界線。透過直覺和感受,我們需要挑戰媒體呈現的假象,並仔細觀察周圍的細節。文章強調選擇與自己價值觀一致的劇本,並明白善惡的相對性,使每個人都能在這個複雜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立場。無論你選擇扮演哪種角色,重要的是掌握選擇與操控的權力。
Thumbnail
唯有親身體驗和實踐,才能真正理解事物。沒有經歷過的觀點,都只是複製而來的資訊,全盤相信或否定他人的觀點,都無法讓我們從中學習真正的知識。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真情、真愛和真實世界的觀念,並將這些觀念與人生經驗相連接。文章中包含了對於人生的體悟和感悟,對於友誼、愛情和世俗的深刻思考。
Thumbnail
「或許有一種全知視角是: 知道因為『我』看不到,所有的想法、潛在念頭 … 所以一切能 中性看待。 無論,有沒有被表達出來的想法。」 因為,看不到完全全面的面向 因為,看不到形成那個想法的成因、背景 或乃至,一路生長而來的生成背景
Thumbnail
我說: 是、非、對、錯...不會是真理。因為那是身為人的立場。 AI 說: 這段話蘊含了深刻的哲理,說明了「是非對錯」只是一種人類的觀點,並不是真理的絕對。 我說: 喜、怒、哀、樂...好像也不是真理,那只是身為人的情緒。 AI 說: 這段話表達了人類情緒的相對性和暫時性。
其實有時候不是或不一定是我們所印象中想像的事物是錯誤的
Thumbnail
今天我用分享吸引”善良”到我的生命 善良是一種世界通用的語言, 它可以使盲人“看到”,使聾子“聽到”。 ~馬克·吐溫 Art “There are no facts, only interpretations.” ~byFriedrich Nietzsche
Thumbnail
邏輯不是真理,但是邏輯可以從語句提煉出真理。自古以來,人們就在尋找一套工具,用來審視事物、分析經驗、組織思想、裁決爭議,也就是能判斷真假對錯的邏輯。
Thumbnail
面對無物,人無法忍受空白。然而,尋求填補真理的慾望,反而使人感到空虛,唯有從內心懷疑,才能走近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