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影片
生成式AI(Generative AI)因能快速生成多樣化的文字、圖像,近年來在學術研究與企業應用中皆備受矚目。本條目根據一系列課程實況內容進行整理與擴充,著重介紹負責任地使用生成式AI的實務指導、研究流程與應用案例。
一、概述
(一)何謂生成式AI
生成式AI指透過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LLM)或其他深度學習架構,根據既有資料進行多重階段的預測與生成。常見的例子包含能撰寫文章的ChatGPT,以及能綜合上下文資料進行摘要的NotebookLM。由於此類技術能快速產生大量文字、程式碼或其他形式內容,因此在各行各業與學術研究領域均引發高度關注。
(二)課程主旨
本次課程的核心目標,在於培養使用者「正確與負責任」地運用生成式AI,包括:
- 建立正確心態:瞭解生成式AI並非萬能,但能作為強大助力。
- 熟練提示詞工程(Prompt Engineering):學習如何運用角色扮演、系統提示及範本來取得更精準回答。
- 融入研究流程:把生成式AI應用於文獻探討、研究設計、資料分析與論文撰寫。
- 減少幻覺式內容:透過上傳資料及交叉驗證,降低AI「亂編」文獻之風險。
(三)對象與需求
- 高等教育與研究者:包含碩士、博士生,及有意深入應用AI輔助論文寫作的學者。
- 企業人員:需要加速產業分析、撰寫報告、協助決策模擬。
- 一般用戶:透過範本與提示詞輕鬆應用AI進行日常創作或資訊整理。
二、背景脈絡
(一)技術演進
從2018年BERT等模型開始,生成式AI在語言理解上的進步,使得機器不僅能進行分類或翻譯,還能創造性生成內容。近年多家大型科技公司(如OpenAI、Google等)紛紛推出GPT系列與NotebookLM等服務,令AI成為研究與實務工作中可大幅提升效率的工具。
(二)應用範圍的擴大
- 學術研究:輔助學生與研究者進行文獻整理、初稿撰寫、資料歸納。
- 企業管理:支援市場趨勢報告、新產品企劃及商業簡報的快速產出。
- 內容創作:創作者可以快速生成小說構思、腳本大綱、廣告文案等初步素材。
(三)潛在問題與倫理
儘管生成式AI帶來效率與創意,但仍面臨「誤導性內容」與「虛構引用」的挑戰。許多人質疑AI是否會大規模製造不實資訊、侵害版權或在學術上縱容剽竊。故此課程強調「負責任的使用」:在享受AI便利時,保持質疑精神與交叉比對的習慣,避免將模型結果視為絕對正確。
【第2次輸出】
以下為本條目的第二部分內容,包含課程核心結構、教學策略,以及在課堂中所示範的提示詞工程重點。接續上次輸出內容,後續章節將進一步探討各種應用場景與常見問題解答,直至整份Wikipedia式條目完整呈現。
三、課程核心結構
本次課程涵蓋多種生成式AI的應用範疇,並以「負責任地使用」為基調。課堂採用理論講解—示範操作—問題討論的三階段模式,幫助學員在短時間內理解並掌握要領。
(一)時間與進程安排
- 簡介與目標(約30分鐘) 介紹生成式AI的主要概念、風險,以及課程所欲達成的學習目標。 說明整體流程,包括休息時間與Q&A互動方式。
- 工具與方法示範(約60~90分鐘) ChatGPT與NotebookLM應用差異:如何選擇適合自己需求的工具。 提示詞範本與角色扮演:演示多種情境下的prompt設計策略。 實際操作:透過分享螢幕,即時展示學生或企業報告的寫作流程。
- 綜合討論與實務應用(約30~60分鐘) 結合案例探討,包括學術研究、產業分析與個人創作等範疇。 問答環節:回應學員在過程中遇到的實務困難或特殊需求。
(二)課堂互動方式
- 同步聊天(Chat Interface) 學員可在課程平台的聊天介面發問,講者能即時回應,並分享講義或連結。
- Q&A功能 提供較有條理的發問管道,讓講者能逐一解答問題並保留記錄。
- 文件分享 在示範提示詞使用或產生較長段落的案例時,會及時貼上參考文件或鏈結,方便學員跟著實作、觀摩。
四、教學策略與提示詞工程
(一)教學策略:循序漸進與反覆練習
- 循序增強(Incremental Learning) 先講解各平台的基礎設定,如帳號申請與功能瀏覽;再逐步帶入高階應用技巧。 小組實作:學員在課堂中相互分享使用心得,快速累積操作經驗。
- 互動示範(Interactive Demo) 講者當場輸入多種Prompt,並邀請學員提供工作或研究上的真實情境作為素材。 即時解析AI的回應,說明若出現「迷思」或「不精準」答案時,如何調整提示詞以修正結果。
- 成果檢視(Output Verification) 強調學員在獲取AI生成文字後,需要進行來源交叉驗證及邏輯檢查,避免盲目接受結果。 與傳統寫作或研究方法比較,強調「人機協作」的潛能與限制。
(二)提示詞(Prompt)設計重點
1. 系統提示(System Prompt)
- 角色設定: 在ChatGPT或類似工具中,預先設定系統提示,令AI對話呈現特定人設或功能定位,例如:「你是一位專業研究顧問,請以學術風格回覆我的問題。」
- 限制規範: 要求AI回應不能包含爭議性、歧視性內容,或是加註字數與語氣等限制。如:「若出現虛構文獻,請以(虛構)字樣標示。」
2. 使用者提示(User Prompt)
- 明確任務分解: 避免一次性提出過於龐雜或模糊的問題;宜將工作步驟拆成多個Prompt循序引導,提升AI回應精準度。
- 上下文引用: 若已提供AI部分文獻或前情提要,後續提問應維持相同脈絡,以免模型「忘記」前面資料。
- 持續回饋修正: 於對話中發現有誤時,應立即糾正、再送出新Prompt進行細節改寫或格式調整。
3. 角色扮演與範本流(Prompt Flow)
- 角色扮演: 透過「指導教授」「顧問式顧問」「產業分析師」等角色框架,讓AI在回答時更貼近特定領域。
- 範本流(Prompt Flow): 將大型任務拆解為多階段命令,如先「概念對齊」,再「理論歸納」,最後「撰寫初稿」。每個階段分別下達Prompt並相互串接。
五、課程示範案例
為了讓參與者能充分了解生成式AI的應用方式,本課程安排了多組範例,涵蓋「學術研究」與「企業應用」等不同面向。講者透過即時對話示範,並邀請學員提供自身情境,共同操練提示詞(prompt)與資料上傳流程。
(一)學術研究案例
1. 論文選題與初步文獻探討
- 目標:協助研究生聚焦題目,如「人格特質與工作績效之關係」,並透過AI進行基本文獻蒐集。
- 操作流程: 系統提示設定:指定角色為「資深指導教授」,風格採學術研究。 貼上研究需求:例如:「請協助整理關於人格特質與員工績效的核心理論與主要研究文獻,若文獻可能虛構請標註。」 AI回覆檢驗:對可疑文獻或未經查證的引文進行查核,需再次上Google Scholar、ProQuest或NotebookLM檢視文獻真實性。
- 效益: 在短時間內獲得一份初步文獻綱要,並了解後續需深入閱讀哪些核心論文。
2. 訪談資料的質性編碼
- 目標:協助研究者對訪談逐字稿(Transcript)進行初步編碼與主題歸納。
- 操作流程: 將逐字稿上傳至NotebookLM:讓AI可讀取與索引完整文本。 提示詞設計:可要求AI先「羅列重點」,再「進一步將訪談內容分成多個主題範疇」。 結果評估:檢查AI產生的編碼是否符合研究問題,並作第二次人工校正。
- 注意事項: 人工研究者必須確保訪談內容的隱私與保密。 AI提供的歸納只是輔助,仍需研究者審視內容意涵與學理依據。
(二)企業應用案例
1. 市場報告與競爭分析
- 目標:針對某產業動態(如半導體或零售通路)撰寫簡短的市場報告。
- 操作流程: 收集外部資料:將最新企業財報、新聞稿或分析報告PDF上傳至NotebookLM。 提示詞: 「請綜合以上文件,歸納我公司與主要競爭對手在近三季營收與毛利變化,並提出三點未來可能走向。」 若需要圖表,可要求AI以Markdown語法呈現簡易圖表框架,後續可再人工微調。 成果驗證:將AI彙整的關鍵數據與原文件交叉比對,確保無誤差。
- 優勢: 大幅縮短人工整理與閱讀時間,並能快速篩選出關鍵指標。 適合老闆或主管需要迅速掌握狀況時的初步參考。
2. 內部管理決策與專案建議書
- 目標:協助企劃人員撰寫提案或專案報告,突出重點並提煉關鍵行動策略。
- 操作流程: 多階段Prompt Flow: 初稿:先輸入「專案目標、預算、時程」等要素。 評估分析:要求AI列出專案風險與利潤推估。 完稿:進一步潤飾文字風格,並加入企業品牌形象要素。 與團隊協作:可將AI產生的初稿放到共用文件(如Google Docs)做集體評估。
- 注意事項: 需保護企業機密:上傳任何內部文件前應先檢查機密程度,並考量工具安全性。 生成式AI缺乏「商業敏感度」,管理決策仍須依賴團隊經驗與市場實證。
六、應用場景常見問題
(一)AI可能亂編或出現虛構資訊怎麼辦?
- 做好交叉驗證:如在學術研究中,應於論文期刊資料庫再次搜尋;在企業情境則需對照財報與市場報告原始來源。
- 事先下明確限制:在系統提示或使用者提示中,要求AI若需引用文獻,務必如實標示任何不確定或虛構內容。
(二)長文脈絡斷裂,AI「忘記」先前指令?
- 保持同一對話串:不要頻繁重置對話,確保AI能持續記住先前上下文。
- 重複要點:在下一階段提示詞開頭,簡要複述前一階段重要資訊,減少模型斷詞或脫軌。
(三)如何降低資料外洩風險?
- 選用合適平台:若是企業機密文件,上傳前應先閱讀工具的隱私政策,或考慮部署私有化的AI模型。
- 模糊化處理:可先將高度敏感資訊以代號或部分刪減形式上傳,以免外界輕易復原機密內容。
(四)AI生成的文字是否涉及版權或學術倫理?
- 版權風險:一般大語言模型在擷取公開網路資料時不會逐一註明來源,使用者在商用時需評估是否涉及侵犯他人著作權。
- 學術道德:AI可加速寫作,但若全部由機器生成而未經校對或真實引用,可能衍生學術不誠實(plagiarism)的質疑。建議在引用或參考AI輸出內容時,主動補充來源或個人評論。
七、課程結論與未來展望
(一)課程結論
- 理解AI本質:機率預測而非萬能智慧 生成式AI的核心運作原理在於「字詞或符號機率分佈」的預測,其回應能迅速編排文字,但無法保證事實正確與學理嚴謹。課程中反覆提醒學員,AI輸出僅為輔助草稿或資訊初篩,仍需研究者或專業人員進行二次審閱與修正。
- 養成提示詞工程思維:分階段、可追蹤、持續修正 以角色扮演、範本流(Prompt Flow)等方式,逐步開展任務並驗收成果。 強調互動式設計:看見錯誤就即時調整新提示詞(User Prompt),或改寫系統提示(System Prompt)來校準模型邏輯。
- 整合多種工具:ChatGPT 與 NotebookLM 的互補關係 ChatGPT 擅長多回合對話、可上網(依版本不同)與角色扮演。 NotebookLM 更適合大型檔案分析,如整合PDF論文或企業報告。 不同工具以API或手動複製貼上方式串聯,可形成更完整的「人機協作」流程。
- 維持資料安全與道德底線 在學術上,須確保虛構文獻或引用錯誤不會混入正式論文。 在企業上,必須考量機密文件的上傳風險,導入恰當的隱私與權限管理。 「誠實標註」和「反覆驗證」是負責任使用AI的核心要義。
(二)未來展望
- 更多專業化生成式AI 隨著各行各業需求明確化,未來將出現更加垂直領域的生成式AI工具,例如醫療文本輔助、法律合約解析、工程文件整合等,讓多元專業與AI技術更緊密結合。
- 人機協同研究模式 學術研究者將持續探索更深入的「人機協同」模式,如在研究設計階段就納入AI建議,實驗數據由AI執行初步分析,再由研究者校正並補充理論支撐。最終可能形成高度融合的科研新形態。
- 隱私與AI治理議題的抬頭 企業與政府均面臨如何規範AI數據應用的挑戰。監管機構可能制定更嚴格的法規,如要求模型所生成的內容需標註數據訓練來源或隱私條款,推動AI責任與倫理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