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們什麼時侯去投水?」
媽媽:「很快。」
──這小段作者 10 歲時與母親的對話,我看了好久好久。
作者母親在她 10 歲時投河自殺,直到七十歲她才漸漸理解為什麼。
(《她來自馬里烏波爾》的「她」,指的是作者母親)
這本書是作者娜塔莎在近 70 歲時透過僅有的三張老照片、父母結婚證書、父親的勞工證、一張手繪老舊聖像,和網路上偶然認識的電腦高手一起,一步步循線追查母親的身世。
原本以為只是在尋找母親是誰,卻因此意外發現埋藏在德國、烏克蘭、俄羅斯之間的複雜歷史──原來二戰時期受迫害的不只有猶太人,還有 300 萬名被送到德國強制勞動的東歐「強制勞工」/「東方勞工」。
小時候很喜歡看猶太人躲避納粹迫害的書或電影,看了這本書才知道原來同樣的時空背景下還有捷克版、羅馬尼亞版、烏克蘭版😱
我覺得幾個有趣的點:
雖然主題牽涉複雜歷史脈絡,但對我來說很像在看兩個有趣故事:
兩個故事分別都很有看點,相互交錯在一起又讓閱讀體驗更豐富!既像是自傳、也談歷史事件,但又是在看小說。
作者在挖掘母親過去期間正好遇到烏克蘭開始發生軍民衝突,看到新聞轉播畫面,彷彿也看見母親在馬里烏波爾的當時,境內不同勢力衝突、人民逃難的景象。
後來的烏俄戰爭又將馬里烏波爾摧毀,就像它在二戰期間的命運……
作者曾經對母親一無所知,對自己的身分也很困惑,只覺得自己是「某種人類雜種、戰爭遺留下來的廢棄物」。
但在挖掘母親家族中途,作者曾一度覺得迷失,忘記自己當初開始找的原因,也懷疑是否要繼續挖掘下去。
知道很多事情之後,她反而開始覺得:
「因為沒有親人,我這一生都覺得不如人,但是我會這麼覺得,只是因為我不知道,沒有這些負擔的我,其實是一個多麼幸福的人。
(什麼都不知道時,或許是一種「僥倖的幸福」?)
在閱讀這本書時能感受作者在抽絲剝繭拼湊各種線索、更接近母親的同時,逐漸找回自己的「根」。
感覺能把這過程書寫下來,對作者本身也是件很療癒的事。
整本書只有一個小缺點:俄語名字太難記,不同世代間又會重複出現,常常看到不曉得在說誰😂
推薦對照書本最後附的「家族表」或自己稍微筆記一下(如果不想提前被暴雷)
----------------------------------------------------------------------------------
推薦指數:★★★★★(滿分五顆星)
整體來說,這本書內容編排很巧妙、很好閱讀,讓人會想趕快知道後續發展。
在閱讀過程也讓我想起小時候喜歡看推理小說的那個自己!
以前曾經很喜歡看各式各樣小說,推理、武俠、翻譯小說等等,但出社會以後似乎偏向看「工具書」為主,看工具類以外的文學或小說,反而會有種自己在偷懶、看「閒書」而不努力學習的罪惡感。
但其實不需要那麼功利性思考,完全沉浸在文字、故事情節的當下,所得到的專注和療癒就是閱讀最大的價值,而我當下已經享受到了,這樣就夠了。
推薦給:喜歡「推理風格」/對二戰或東歐歷史有興趣/喜歡看人物傳記又想自我療癒的人
👉完整部落格版閱讀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