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變遷造就了不同背景和特質的學生。最近與理學院的一位好友教師聊天,談到學校在少子化的影響下,逐漸產生許多專案約聘的教師職位。然而,這些教師可能會因為計畫結束或政府預算凍結而面臨聘期結束的挑戰。換個角度思考,這樣的情況其實也讓我聯想到在書店老闆的讀書會中學到的一個概念:「累積」。但累積究竟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進行累積?
表面上,這似乎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但如果將其拆解成課程設計或實踐內容,累積往往包含以下三個關鍵元素:
無論在什麼年齡層,生物性需求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但僅僅滿足這些需求並不足夠。在教室中,我們經常發現學生不喜歡被強迫學習。其實,教師本身也對被強迫的工作心生抵觸。這讓我們不禁思考,長官的權力來自於階級,而階級的壓迫有時難以避免,卻可能導致怨恨的累積。
這也讓我反思,哪些人最容易因被強迫而感到壓迫?
這樣的階級壓力往往會滋生怨恨,而我不希望在自己的教育過程中留下這樣的情緒。我希望透過建立學生的自信與價值感,幫助他們擺脫階級壓力,實現真正的自我成長,並讓教育成為一個互相理解與支持的過程,而非權力的施壓。
矢岳町星岳月岳
教育的核心在於探索三個問題:為什麼要做?如何建立自信?以及如何創造價值? 因此,當我們在規劃教育環境時,需要思考如何幫助學生號召同伴或同儕,並適時地提供獎勵與建議。教育者的角色更像是一位生命的園丁,而每位學生則是花園中的植物。每株植物都有其獨特的成長過程,並經歷屬於自己的春夏秋冬。
作為教育者,我們的責任是在適當的時候給予澆灌與支持,至於學生是否開花結果,與教師的努力並非完全正相關。真正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找到階梯,明白失敗並非終點,而是再次嘗試的起點。這樣的教育能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定位,並逐步邁向成長。
獎懲的意義不在於懲罰,而是幫助學生反思與自我提升。事實上,大多數人都能感知到自己的表現如何——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進。我們需要以平和的態度對待學生的優點與缺點。對於優點,我們應該客觀地肯定;對於缺點,我們不應避諱,而是坦然面對,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全面性。
作為教育者,避免將過多的情緒帶入教育過程至關重要。我們可以以平靜且直白的方式向學生反饋,幫助他們理解當下的狀態,進行反思,而非用放大的情緒去壓迫或指責他們。這種平和的方式,對學生而言已是一種有效的獎勵與指引,無需過度情緒化。
最終,教育的力量不在於操控,而在於感召。當我們以真誠與耐心打動學生,就能幫助他們激發內在的潛能,從而開啟無限的可能性與未來。
體驗吧!不要後悔!
最近和幾位朋友聊到讀書會、電子報、一對一諮詢等主題時,我們討論到這些活動如何根據不同的方案進行定價,從低價、中價到高價,各自代表不同的價值與需求。而在這之中,「遊戲化」成為關鍵之一,尤其是如何選擇目標受眾(TA),並根據主題靈活搭配配套方案。
以業務為例,「上進心」和「努力」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在多次嘗試後,找到背後的邏輯。本身的實踐過程讓我更清楚哪些課程適合轉化為電子報,哪些更適合線上課程,哪些又應該安排為實體班。無論採用哪種形式,都需要通過實踐去感受其脈絡,並尋找與商學結合的可能性。而在分析的過程中,雖然理性思維可能讓人覺得枯燥,但如果我們能從需求出發,建立不同的團隊,便能逐漸找到因地制宜的合作模式,實現長期發展。
此外,我最近留意到一位朋友的經歷,他非常希望能升官,但所在的公司是傳統型企業,缺乏創新氛圍。同時,他的競爭對手正是早一步升官的上司。從大老闆的經營角度來看,自然更傾向支持現有的管理層,這也導致我的朋友得失心變得很重。為了表現自己,他往往忽略了整體的局面,陷入一種狹隘的思維模式。這讓我深刻感受到,與自己對話、了解自己的定位,才能在複雜的環境中找到真正的方向。
最後,我想說,無論我們身處何種境地,嘗試並體驗是最重要的。通過實踐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式,並在這過程中不斷成長,這樣我們才能面對更多挑戰,而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