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簡單選擇激發慷慨行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在我們的生活中,小費和捐款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為,其實背後隱藏著複雜的心理機制。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有些人願意在餐廳多給一點小費,或者在某些情況下更願意捐款給慈善機構?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心地善良,而是因為這些行為給了他們一個表達自我的機會。2020年,一篇發表在《Journal of Marketing》上的研究《Penny for Your Preferences: Leveraging Self-Expression to Encourage Small Prosocial Gifts》揭示了這個現象背後的科學原理。

這篇論文由Jacqueline R. Rifkin、Katherine M. Du和Jonah Berger三位學者共同撰寫,他們分別來自密蘇里大學堪薩斯城分校、威斯康辛大學密爾瓦基分校和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這三位學者通過七個實驗,探討了如何通過「選擇」來激發人們的小額捐款和小費行為。他們的研究不僅對學術界有重要貢獻,也為企業和非營利組織提供了實用的行銷策略。

為什麼我們需要了解這個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需要做出小額捐款或給小費的情況。無論是在咖啡店、餐廳,還是在網路上看到慈善機構的募款活動,這些行為雖然看似微不足道,但累積起來卻能對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然而,如何有效地激發人們的慷慨行為,一直是行銷學者和非營利組織工作者所面臨的挑戰。

傳統的行銷策略通常依賴於身份認同,例如提醒人們他們曾經捐過款,或者通過活動增強他們對某個組織的認同感。然而,這些方法往往只能影響那些已經對組織有強烈認同感的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效果有限。Rifkin等人的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的方法——「偏好對決」(dueling preferences),通過讓消費者在兩個選項之間做出選擇,來激發他們的自我表達欲望,從而增加小額捐款和小費。

偏好對決:一個簡單卻有效的策略

那麼,什麼是「偏好對決」呢?簡單來說,就是讓消費者在兩個選項之間做出選擇,例如「你更喜歡貓還是狗?」或者「你更喜歡巧克力還是香草冰淇淋?」這種方法的核心在於,它不僅僅是在要求人們捐款或給小費,而是給了他們一個表達自我偏好的機會。

在Rifkin等人的研究中,他們進行了七個實驗,分別在實驗室、線上以及實地進行。第一個實驗是在一家咖啡店進行的。研究人員在咖啡店的收銀台旁邊放置了兩個小費罐,一個標有「貓」,另一個標有「狗」。結果顯示,與傳統的小費罐相比,這種「偏好對決」的方式讓更多顧客願意給小費,並且總金額增加了超過一倍。

這個實驗的結果不僅證明了「偏好對決」的有效性,還揭示了身份與行為之間的關係可以被解釋。換句話說,即使消費者的偏好與捐款或給小費的行為無關,這種方法仍然能夠激發他們的慷慨行為。

自我表達的力量

為什麼「偏好對決」會如此有效呢?Rifkin等人認為,這與自我表達有關。當人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偏好時,他們會感到這是一種自我表達的機會,而這種機會本身就有內在的吸引力。正如Tamir和Mitchell(2012)的研究所顯示的,人們天生就喜歡表達自己,並且這種行為會帶來類似於獲得食物或金錢的獎勵感。

在Rifkin等人的研究中,他們通過測量參與者對捐款機會的自我表達感知,進一步驗證了這一機制。結果顯示,與傳統的捐款呼籲相比,「偏好對決」讓參與者感到有更多的自我表達機會,從而增加了他們的捐款意願和金額。

反思與批判

雖然「偏好對決」在激發小額捐款和小費方面表現出顯著的效果,但這種方法是否適用於所有情況呢?Rifkin等人的研究也提出了一些潛在的限制。例如,如果「偏好對決」的選項被視為過於瑣碎或無關緊要,可能會降低其效果。此外,如果這種方法被過度使用,消費者可能會感到厭倦,從而減少其有效性。

另一個值得反思的問題是,這種方法是否會讓人們忽略了捐款或給小費的真正意義。如果人們只是為了表達自己的偏好而捐款,他們是否還會關注捐款的真正目的?這是一個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如何應用在生活與工作中?

對於企業和非營利組織來說,「偏好對決」提供了一個簡單且有效的行銷策略。例如,咖啡店可以在收銀台旁邊放置兩個小費罐,讓顧客在「夏天 vs. 冬天」或「貓 vs. 狗」之間做出選擇。這種方法不僅能夠增加小費收入,還能讓顧客感到有趣和參與感。

對於慈善機構來說,這種方法也可以用於線上募款活動。論文中的實驗,即是在在募款頁面上設置兩個選項,讓捐款者在「巧克力 vs. 香草」之間做出選擇。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增加捐款金額,還能讓捐款者感到他們的選擇有意義。

結論

Rifkin等人的研究揭示了「偏好對決」在激發小額捐款和小費方面的潛力。通過讓消費者在兩個選項之間做出選擇,這種方法不僅增加了他們的自我表達機會,還激發了他們的慷慨行為。然而,這種方法的效果取決於選項的設計和使用頻率,過度使用可能會降低其效果。總的來說,「偏好對決」為企業和非營利組織提供了一個簡單且有效的行銷工具,值得進一步探索和應用。

參考文獻


Rifkin, J. R., Du, K. M., & Berger, J. (2020). Penny for Your Preferences: Leveraging Self-Expression to Encourage Small Prosocial Gifts. *Journal of Marketing*, 85(3), 204-219. https://doi.org/10.1177/0022242920928064

Tamir, D. L., & Mitchell, J. P. (2012). Disclos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self is intrinsically rewardi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9(21), 8038-8043. https://doi.org/10.1073/pnas.1202129109

圖片來源: Dall.E 生成

圖片來源: Dall.E 生成


avatar-img
18會員
42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Roger學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迷信在華人商業世界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特別是在面對不確定性時,風水與占卜等迷信手段成為許多企業家的心理安慰劑。Eric W. K. Tsang的研究揭示了迷信如何影響決策過程,並挑戰了傳統管理理論對理性的定義。本文探討了迷信的應用、限制與反思,並提供了如何將這些觀點應用於職場的建議。
儀式化行為是一種重複性與固定性的動作,雖看似無用,但能幫助個體在高壓情境下提升自我控制力。本研究顯示,儀式化行為能透過象徵意義提升自我效能感與動機,並應用於運動與職場中。然而,過度依賴儀式可能帶來心理依賴性,需謹慎使用。
迷信在華人商業決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特別是在面對不確定性時。Tsang的研究揭示了迷信如何透過心理安慰與文化連結,影響決策者的行為。雖然迷信與理性看似矛盾,但在實際應用中,二者可能共存。這篇文章探討了迷信的多樣形式、實際案例與心理機制,並對其提出批判性反思,為我們理解決策過程提供了全新視角。
迷信捷思(superstitious heuristic)是一種基於迷信信念的決策捷徑,尤其在高度不確定的環境下,能為決策者提供心理支持。來自《Journal of Management》的研究揭示,迷信在策略決策中的應用與高階主管的性別、教育背景及環境不確定性密切相關。
本文探討了AI與人類在市場研究中的協作可能性,基於威斯康辛大學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文章詳細介紹了AI在深度訪談和問卷調查中的應用,並探討了這項技術對職場工作者的影響。同時也提出了相關的倫理考量,為讀者提供了實用的職場建議。
運動是「高回報但低上限」的觀點,意即適度運動就能帶來顯著效益,但過度運動的邊際效益則會遞減。兩篇論文研究支持這個論點。 第一篇研究分析了1,327名雙胞胎,發現運動能讓身體比實際年齡年輕約5歲。第二篇研究則分析了4,134名糖尿病患者的數據,發現每週運動約10小時是最佳量,超過後效益便趨於平緩。
迷信在華人商業世界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特別是在面對不確定性時,風水與占卜等迷信手段成為許多企業家的心理安慰劑。Eric W. K. Tsang的研究揭示了迷信如何影響決策過程,並挑戰了傳統管理理論對理性的定義。本文探討了迷信的應用、限制與反思,並提供了如何將這些觀點應用於職場的建議。
儀式化行為是一種重複性與固定性的動作,雖看似無用,但能幫助個體在高壓情境下提升自我控制力。本研究顯示,儀式化行為能透過象徵意義提升自我效能感與動機,並應用於運動與職場中。然而,過度依賴儀式可能帶來心理依賴性,需謹慎使用。
迷信在華人商業決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特別是在面對不確定性時。Tsang的研究揭示了迷信如何透過心理安慰與文化連結,影響決策者的行為。雖然迷信與理性看似矛盾,但在實際應用中,二者可能共存。這篇文章探討了迷信的多樣形式、實際案例與心理機制,並對其提出批判性反思,為我們理解決策過程提供了全新視角。
迷信捷思(superstitious heuristic)是一種基於迷信信念的決策捷徑,尤其在高度不確定的環境下,能為決策者提供心理支持。來自《Journal of Management》的研究揭示,迷信在策略決策中的應用與高階主管的性別、教育背景及環境不確定性密切相關。
本文探討了AI與人類在市場研究中的協作可能性,基於威斯康辛大學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文章詳細介紹了AI在深度訪談和問卷調查中的應用,並探討了這項技術對職場工作者的影響。同時也提出了相關的倫理考量,為讀者提供了實用的職場建議。
運動是「高回報但低上限」的觀點,意即適度運動就能帶來顯著效益,但過度運動的邊際效益則會遞減。兩篇論文研究支持這個論點。 第一篇研究分析了1,327名雙胞胎,發現運動能讓身體比實際年齡年輕約5歲。第二篇研究則分析了4,134名糖尿病患者的數據,發現每週運動約10小時是最佳量,超過後效益便趨於平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衝動消費的原因和個人經驗,包括購物時的心理狀態以及如何減少不必要的開支。隨著網購的普及,人們面對衝動消費的誘惑日益增加,文章分享了一些實用的方法來幫助消費者在購物前後評估自己的需求,並反思消費行為的後果。
Thumbnail
慈善機構如何吸引到更多的捐款,來幫助更多人?設計適當的誘因也是取得捐款的一個重要因素。《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一書的作者 Uri Gneezy 教授,用一個章節探索人們在做出捐贈決定時的複雜心理。作為經濟學家的他提醒我們:評估一個慈善機構的價值時,應該關注的是捐款的整體影響,
Thumbnail
當我們付出時都會希望有回饋,不管事情緒上的還是物質上的, 其實當我們付出時,最希望的就是得到情緒價值,也就是有人說,快樂是終極貨幣。當我們捐獻金錢時希望幫助別人,我們是快樂的。 前陣子一位女同事,問我要不要每個月捐100給慈濟,當下我心中其實是不願意的,迫於我是公司的新人,最後我還是捐了。他跟我
Thumbnail
給予行為使人富有 預期即將降臨的快樂能激勵人們更努力工作,從而提升工作技巧和效能,並使他們設定更高的目標。 快樂的人收入較高,工作績效更好,決策和談判能力也更強。 一個人給予越多,感覺就越好,感覺越好就更樂意給予。 能量網絡 給予者會為身邊的人注入能量,並為同事創造貢獻的機會。 他們不會
Thumbnail
對於人類貪圖小便宜的觀察,表面的價值觀讓我們選擇貪心。為了貪免費的小便宜,表面最不用花錢的娛樂是上網,但結論就是這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Thumbnail
本書透過263個日常實驗,探討消費、理財和借貸行為背後的心理學和行為科學。俗話說:「錢不是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我們信任金錢,完全是一種在「想像」中賦予價值的信任。金錢作為一種物質的存在物,既不能吃、也不能喝,不同於一般存有物的關鍵在於,它是行為的「媒介、工具」,而非消費的「目的」本身。
Thumbnail
本文探討如何透過提升內在能量和正確消費心態實現花錢越多卻擁有更多金錢的現象。內在能量與金錢的密切關係,消費作為能量流動的觀點以及面對不同價位支出的心態調整等都是本文要闡述的內容。
Thumbnail
錢花在自己身上比花在別人身上要來得值得! 透過花錢在健康、形象、喜好和學習上,讓自己的生活更加豐富充實。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捐款與認養兒童的真實故事,作者分享了自己的愛心經歷,並提醒大家不在金額大小,只要有心就可以幫助他人。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衝動消費的原因和個人經驗,包括購物時的心理狀態以及如何減少不必要的開支。隨著網購的普及,人們面對衝動消費的誘惑日益增加,文章分享了一些實用的方法來幫助消費者在購物前後評估自己的需求,並反思消費行為的後果。
Thumbnail
慈善機構如何吸引到更多的捐款,來幫助更多人?設計適當的誘因也是取得捐款的一個重要因素。《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一書的作者 Uri Gneezy 教授,用一個章節探索人們在做出捐贈決定時的複雜心理。作為經濟學家的他提醒我們:評估一個慈善機構的價值時,應該關注的是捐款的整體影響,
Thumbnail
當我們付出時都會希望有回饋,不管事情緒上的還是物質上的, 其實當我們付出時,最希望的就是得到情緒價值,也就是有人說,快樂是終極貨幣。當我們捐獻金錢時希望幫助別人,我們是快樂的。 前陣子一位女同事,問我要不要每個月捐100給慈濟,當下我心中其實是不願意的,迫於我是公司的新人,最後我還是捐了。他跟我
Thumbnail
給予行為使人富有 預期即將降臨的快樂能激勵人們更努力工作,從而提升工作技巧和效能,並使他們設定更高的目標。 快樂的人收入較高,工作績效更好,決策和談判能力也更強。 一個人給予越多,感覺就越好,感覺越好就更樂意給予。 能量網絡 給予者會為身邊的人注入能量,並為同事創造貢獻的機會。 他們不會
Thumbnail
對於人類貪圖小便宜的觀察,表面的價值觀讓我們選擇貪心。為了貪免費的小便宜,表面最不用花錢的娛樂是上網,但結論就是這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Thumbnail
本書透過263個日常實驗,探討消費、理財和借貸行為背後的心理學和行為科學。俗話說:「錢不是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我們信任金錢,完全是一種在「想像」中賦予價值的信任。金錢作為一種物質的存在物,既不能吃、也不能喝,不同於一般存有物的關鍵在於,它是行為的「媒介、工具」,而非消費的「目的」本身。
Thumbnail
本文探討如何透過提升內在能量和正確消費心態實現花錢越多卻擁有更多金錢的現象。內在能量與金錢的密切關係,消費作為能量流動的觀點以及面對不同價位支出的心態調整等都是本文要闡述的內容。
Thumbnail
錢花在自己身上比花在別人身上要來得值得! 透過花錢在健康、形象、喜好和學習上,讓自己的生活更加豐富充實。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捐款與認養兒童的真實故事,作者分享了自己的愛心經歷,並提醒大家不在金額大小,只要有心就可以幫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