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見過這樣的人,他們認為別人不如自己,是因為那些人不夠努力,或者覺得人之所以困在不好的狀態,完全是咎由自取?其實,人往往難以想像自己從未經歷過的隱微狀態,因此無法真正體會自己擁有的事物在匱乏時會帶來的影響。例如,生活在美滿家庭中的人,即使能夠聽到那些來自不幸原生家庭的故事,也很難真正體會這種情況。他們或許可以做到一般意義上的理解與想像,但往往在細節或結果上難以完全明白這些背景所引發的深層影響。這並非出於壞心,而是一種心理機制,蒙蔽了我們對他人感受的理解。
唯有透過真正深刻的感同身受,或者長期的相處,才有可能發現自己一直擁有的那些事物,若在匱乏的狀態中會帶來多大的影響。一些常見的例子包括:有人會認為窮人之所以貧窮,是因為懶惰或自作自受,這種觀點沒有考慮到貧窮所帶來的隱性認知負擔,以及它對生活的實際阻礙。又或者,一些聰明人試圖耐心地向他人解釋技術細節時,卻忽略了別人在缺乏相應知識背景下的感受。他們難以想像,若不具備前提的基礎知識,理解那些概念會是多麼困難。
相較之下,我們對於額外附加的事物,往往更容易想像。例如,我們可以幻想擁有不曾擁有的事物,並憧憬那樣的生活。這種能力或許正是驅使人類不斷進步、不斷產生慾望的一種心理機制。然而,那些我們早已擁有的事物,常被視為理所當然,甚至成為被忽視的背景。要從這些背景中抽離,並設想它們缺失時的情況,是極為困難的。這並不是說我們完全無法認知這些缺失的情況,而是難以真正感同身受。
性別議題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男女雙方時常能夠輕易注意到對方生活中看似輕鬆愜意的優勢,但對這些優勢背後隱藏的代價與困境卻鮮少提及。這是因為我們難以想像,如果自己所擁有的某些優勢從根本上被剝奪,生活會變得如何。這種無法抽離已擁有之物的心理機制,使得我們在看待他人的不易時,常常缺乏深刻的理解與同理,或反而過度沉溺於憐憫而失去理性。
其實,他人的這種認知盲點也可以被視為一種機會。這種認知上的缺失,往往出現在既得利益者和既有體制的成功者身上。他們難以想像,自己曾依賴並獲得成功的路徑,若被部分或完全抽離,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因此,面對新事物或新技術時,他們的反應速度通常會顯得遲緩。這種遲緩特別明顯於一些成功的大企業身上,往往因為一時的忽略或輕視,而陷入危機。
歷史上不乏這樣的例子:Nokia因對智慧型手機的發展缺乏重視,最終失去了主導地位;百視達則因對網路串流技術的緩慢反應,未能及時調整策略而被市場淘汰。這些現象恰恰為個人或小型公司提供了在每個時代進行創新和商業變革的空間。當既有體制的玩家被自身的成功路徑所局限,便留下了機會,讓敏銳且靈活的挑戰者有機會崛起。
另一種源於認知盲點的機會,是黑天鵝事件的發生。大多數人難以察覺未知或不熟悉事物的潛在影響力,尤其當這些事物缺乏先例時,更易被忽視或低估。隨著科技和文化的發展,黑天鵝事件屢屢出現,由於這些影響在歷史上未曾出現,許多人因此低估了它們可能帶來的巨大變化。
在文化界,這種現象可以從像《哈利波特》或《星際大戰》等IP系列的爆紅中看出。這些作品在初期因其風格無先例可循,曾被許多經驗豐富的業內人士嚴重低估。然而,它們最終不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改變了大眾文化的走向,成為經典的代名詞。
在科技領域,這樣的例子更是耳熟能詳。例如,智慧型手機的普及、Facebook為首的社群網站的崛起、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興起,以及電動車的快速發展,都在初期因其缺乏歷史參考點而被低估。然而,這些技術和產品最終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顛覆了既有產業的運作模式。
關於想像與創新能力,我認為不應僅僅停留在對已有事物的附加與改進上。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嘗試看到當既有事物被移除後,可能呈現出的全新、前衛的生活景觀。這並不是簡單地建構更多、更進階或更繁複的新事物,而是必須在某種程度上打破既有的固定認知,從根本上脫離舊有框架的束縛。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避免受到既有知識的侷限與阻礙,重新審視新事物的潛力,並開闢未來發展的新可能性。這需要的不僅是技術上的創新,更是視野上的轉變——一種能夠從零基礎重新思考的能力。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突破思維的界限,擁有面向未來的嶄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