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討了情緒化的背後原因以及如何正確應對情緒的方式。
書中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每一種情緒,無論是焦慮、憤怒還是沮喪,都是我們內心的反應,都是基於某種需要或保護的本能。情緒本身並沒有對錯,它們只是心理訊息的載體,提醒我們需要反思、需要改變或尋求幫助。
以往聽到他人說某人情緒化就是指負面的,但其實情緒化並非純粹的負面狀態,而是人類自然的防衛機制。當面對不合理的對待,或是處於不確定的情境中,情緒的起伏會表現出來。例如:當我們被某些人某些行為觸發情緒時,很容易進入一種「被害者意識」覺得自己被輕視/不被尊重,而加劇情緒反應,但這些反應卻不見得對方會察覺,這讓我們感到更大的不滿,同時也徹底無法去做有效的溝通。
學會接納並理解自己的情緒,才能避免情緒困住自己。情緒並非需要壓抑或忽視的負擔,而是應該學會活用的工具。當我們能夠冷靜地認識到自己情緒的根源,並以理性的方式表達需求,就能避免情緒失控,達到情緒與理智的平衡。
有人說情緒控管跟一個人成不成熟息息相關,但成熟也並非意味著要壓抑情緒,而是學會如何表達情緒,情緒的表達不應該是隨便發泄或無所顧忌的直言,而是要有智慧地溝通,讓對方理解自己的感受。學會以一種平和且有建設性的方式表達不滿或需求,而不是讓情緒主導談話。我們可以生氣,但更重要的是去理解情緒、接納情緒,以更成熟、理性的方式處理情緒,從而減少不必要的衝突。